電影訊息
恐怖拜訪--The Invasion

致命拜访/无恐不入/恐怖拜访

5.9 / 82,724人    99分鐘

導演: 奧利弗西斯貝格
演員: 妮可基嫚 丹尼爾克雷格 潔瑞米諾森 傑夫溫考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7-09-19 20:17:14

尷尬的境地


看Preview的時候本來以為是部尋常的恐怖片,但因為是Nicole Kidman與Daniel Craig這樣的演員陣容,又恰逢好萊塢夏秋交替青黃不接之時,於是欣然前往。看過感覺可以用喜憂參半來形容,有驚喜,也有很大的失望。

驚喜之處是沒想到這片子竟然走的反烏托邦路子,否則早就毫不猶豫的看了。Nicole飾演一位心理醫生Carol,通過藥物治療幫病人解脫苦痛、抑鬱等情緒。離婚的丈夫Tucker是個政客,在秘密視察爆炸的衛星碎片過程中不小心被外太空的病毒孢子所感染,成為了異類。說是異類,思維功能與正常的人並無顯著區別,不同的是,被病毒感染之後,人就失去了情感的震盪,只剩下理性思維:愛、衝動、恐懼、欣喜這樣的感情被徹底剝離,人類分化成兩個陣營——理性人與感性人,雙方陷入戰爭。

作為心理醫生的Carol在世界陷入戰爭之前曾經與男朋友Ben (Daniel Craig)的朋友就人性產生過辯論,Carol曾經驕傲的認為,人類是可「進化」的,人類可以通過藥物,通過心理治療等方式來控制感情,抑制原始衝動,從而實現一個完全理性的和諧社會。但在這個和諧的「完美新世界」到來的時候Carol自己卻退縮了,她不能放棄母子親情,不願選擇被這個不帶個人情感的「完美世界」同化。在這種掙扎中,究竟什麼是「人」的真正定義,永久的和平與戰亂紛擾的世界你會選擇哪個,永恆的「完美」是否就是真實的完美,人的理性與感性兩方與基本人性的關係…… 這樣根本性的哲學問題作為大部份反烏托邦作品的核心,通過心理醫生Carol的個人心理歷程被展現出來,應該說,本是非常精彩的一筆。與電影的原型,1956年的電影《人體異形》(The Invasion of Body Snatchers)相比,《致命拜訪》採用了原來的反烏托邦哲學理念,但拋棄了冷戰與蘇聯入侵的背景,轉而用現代心理醫生的自我否定,輔以母子親情作為Carol心理轉變的強有力支撐,本是一個可具有高度說服力的精彩故事,可惜,電影編劇與導演在情節安排與細節處理上均出現重大失誤,致使電影處在了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界,進退兩難。

首先,電影的定位是恐怖片,但導演奧利佛 Hirschbiegel的風格路數顯然與好萊塢恐怖片的套路不能一致。從恐怖片的角度來看,人物心理刻畫過多,視覺效果的震感力與情節轉變的節奏感都不夠強勁;而在對人物心理刻畫的過程中,也沒有採取日韓恐怖片緩慢心理刻畫與恐怖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完全是劇情片的敘事手法,這導致了影片定位的錯亂。

其次,拋開電影的定位不談,故事的敘事重點主要放在了外星病毒入侵前後兩種世界轉變的過程中,花了不少時間來刻畫世界動亂的細節,可相對的在心理醫生Carol的內心掙扎表現上卻嚴重的筆墨不足。這樣安排的原因我想大概是想走好萊塢的大場面套路,不過導演似乎忘記了一點,好萊塢的大場面電影一般都要與個人英雄主義的激烈動作場面相結合才能吸引票房,這部片子的第一主角是心理醫生Carol,扮演者Nicole Kidman儘管展示了不錯的演技,但並沒有太多動作場景。拋棄挖深主題的心理刻畫細節轉而追求宏大視覺場景,對於這部電影來說,絕對是捨本逐末。

綜合來說,《致命入侵》一片選擇了Indie film的主題,卻沒在主題上深挖;定位在恐怖片,卻沒按恐怖片牌理出牌,並沒多少視覺恐怖的元素;採取了好萊塢的投資與製作手法,卻沒有足夠激烈的大場面來吸引票房。最後的結果是影片剛好卡在了中間,思想內涵挖得不夠深,恐怖效果做的不夠悚,場面特技拍得不夠「炫」,哪一邊都不上不下,沒能完成任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