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
2007-09-28 06:22:08
後窗
同一個主題,如何去表達?似乎有太多太多的選擇。為了反對薩特的存在主義,符號學從六零年代開始越來越引起注意。傳播學裡面關於符號學的內容幾乎忘光了。。。。。。可是我又想說什麼呢?跟符號學有什麼關係?我只不過要說說電影的表達方式而已。
幾乎所有大牌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可是風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張藝謀的紅,馮氏電影的馮褲子式幽默,王家衛的鐘和鏡子,宮崎駿電影中久石讓的配樂。。。。。電影的風格由某些慣用的符號構成。
《後窗》是希區柯克的代表作,電影從頭到尾幾乎都在一個封閉的室內展開。門關上了,窗打開了,一個習慣滿世界遊走的攝影師由於腿部受傷只能蝸居在這個封閉的房間裡。對於這樣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靈魂,由封閉產生窺視欲再正常不過。於是故事就在打開的窗前展開:一個總是用優美的舞姿做家務的芭蕾舞蹈員,一個胖胖的單身作曲家,一對總在陽台睡覺把小狗放下樓去玩的中年夫婦,一個單身的孤獨小姐,一對新搬來的新婚夫婦,一個商人和他患病的妻子。攝影師在窺視中了解著他人的生活,猜測著他們情感,幻想著參與其中並改變一些什麼。
窗簾拉開,就彷彿電影開場,攝影師就是觀眾。和我們看電影的心理一樣。想了解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去評論,去猜測,去感受,去喜悅,去憤怒。。。
完美的少女麗莎愛上攝影師,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生是否會因為愛情而改變呢?在參與別人的生活的過程中,出於相同的推理,兩個人開始認同並相互協助,愛情在升溫。正如弗朗索瓦·特呂弗所言,希區柯克的影片中,所有的愛情場景都拍得像兇殺的場面,而那些兇殺的場面又都像愛情場景……在希區柯克的作品中,愛情與死亡的主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我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對懸疑片的興趣也不是很大,一部侷限於固定場景封閉室內的電影能讓我津津有味地看完,在於台詞的精彩和細節處的把握。我喜歡那個結尾,攝影師的兩條腿都受傷了,而麗莎安靜地躺在他的身旁,這個號稱同一件裙子從不穿兩遍的完美少女把3英吋的高跟鞋換成了樸素的平跟鞋,衣服也很像那個年代女記者的樣子。她百無聊賴地翻閱著一本攝影雜誌,然後悄悄換成時尚芭莎興奮地讀起來。似乎暗示著,麗莎要改變自己的人生,等攝影師的腿好了之後,陪他一起滿世界遊走。
為什麼總是女人願意更多地為愛情犧牲呢?男人總要那麼堅持呢?麗莎穿上平跟鞋之後真的可以收穫幸福嗎?坐在後窗的陰影里窺視這場愛情的觀眾都會忍不住猜測吧。我倒是有點懷念那個帶著美麗的睡衣和絲綢鞋子到情人家過夜的麗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