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2 04:51:14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末代皇帝》不只是一部關於牆的電影,其包容量影射了諸如信仰,人性,變革等太多發人深省的命題。僅僅半個世紀,一代王朝的興盛隨著無形的牆倒而墮落至連監獄都不如。從小高座其中的王,以一張寂寞的面目睹這一切。貝爾納多把更多的人性賦予這個王,反倒讓昔日憤怒的中國人民成為愚昧貪婪的禍根。卻並不讓觀著覺得可恥。一股深刻的傷感,跟隨傅儀的回憶起起落落,最終定格在對一個時代的傷感。
電影裡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信仰,並且以一種被偽裝的懦弱來追求這種信仰。溥儀的信仰是復辟天下;文繡的信仰是跟一個愛她的男人白頭偕老;婉容的信仰甚至只是男人的撫摸;莊土敦的信仰是解放這個寂寞的皇帝;中國人的信仰是毛澤東;日本人的信仰是整個亞洲;而滿洲國太監丫鬟們的信仰是蟄居在紫禁城堅不可摧的城牆裡,深藏在一段悠長的歷史中。當人類各自的信仰與現實出現偏差,悲劇就將臨。
末代皇帝從小就是寂寞的孩子,與母親分開6年,面對畢恭畢敬的下人,他也許擁有全天下的一切,可是一個孩子的信仰並非俯視眾生的膜拜,一隻蟈蟈,一隻小耗子,便能激起溥儀全部的童真。當看到六歲的皇帝還在吃乳母的奶時,真的為這個孩子動容。為什麼一個人生來註定不能在母親的庇護下成長,卻要在蒼茫天地間為一個摸不到,嗅不著的天下祈福。為什麼用全部童年換來對統治的信仰,在童年結束時瞬間幻滅不得不重新妥協的人,到頭來還要被是非不分的國人鞭屍。這究竟是溥儀一個人的悲劇,還是五千年歷史潦草收尾的悲劇。貝爾莫多同情並熱愛這個皇帝,於是讓我們看到一個雄姿英發的末代統治者。同時又以一道含蓄的暗示,將溥儀的弟弟溥傑從一個小時候就嫉妒權力,到長大後背棄皇帝的形象刻畫成令人想要髮指,又猶豫思考的一場矛盾百出的悲劇。看溥傑第一眼,便種下一抹鄙夷的印象,這樣一張猥瑣的臉,在溥儀的對比下預示了五十年後的背叛。這應該是導演刻意埋藏其中的屬於導演自己的情感表達。同樣埋藏在電影中的,也許還有莊土敦對末代皇帝最後幾年的教導。這個西方人渴望以自己的力量給一代腐敗的政治帶來新鮮氣息,是否喻示著導演西方的眼光,對「末代」的另一場批判。
然而歷史終歸在人們記錄下它的一刻,變得不再那麼歷史了。
電影對場景本身的回歸,真實到甚至放棄了平坦的水泥路,讓人想起近期《看電影》對李安的評價,即近乎苛刻的細節要求。這種精神該給多少當代中國導演以嚴厲教誨。若放棄藝術與金錢的橋樑,拍出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人該是中國人自己。
模糊的畫面是我最欣賞的風格。有種印象派畫風的味道,音樂亦恰如其分,從中國本土的老音樂,到外國人引以為豪的西洋樂,隨著情節的變遷,緩慢更迭。台詞簡練精準,經典部份已被大多數影評轉載,此不提及,唯有一句記憶深刻,自我覺得蘊藏了導演對信仰的思考:「Forbidden City is a theatre without an audience.The audience left long ago when china became republic.」信仰,信仰,滿洲國人對一代統治者的全部信仰,信仰比不過變革,變革又帶來新的信仰,如此輪迴。《末代皇帝》似乎就是一部描寫人類信仰的電影。如同片尾對一隻蟈蟈的再創造,彷彿溥儀終於從城牆中走出來,獲得了喪失意義的自由,這該是最打動我的地方。而所謂愛情的,不過是燒成灰的一堆肉而已。那算什麼信仰。
小白骨。
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