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曉桃

2007-10-02 06:07:34

命運的不可猜測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初因為喜歡KK而看了這部電影,KK在裡面的扮相確實比她任何一部電影角色都更加美艷,不過我感覺,她扮演的女皇有一點不經意的慵懶。看完電影,意猶未盡。想知道更多關於Marie An-toinette的點滴事情。查了一些資料,有幾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算是從個人角度對這部電影和人物的小小補充。


   1770年4月Marie離開了維也納,此時她十四歲。 女皇對她嗚咽的女兒的告別詞是:「別了, 我最親愛的孩子。 要對法國人民非常好,讓他們能說我為他們送來一個天使。」

  Marie在孩童時期遇見了天才兒童莫扎特。 他為皇家呈現了個人演奏。過後當女皇問他想要什麼作為獎勵時, 莫扎特說,他希望能在婚禮上與女皇最小女兒(也就是Marie)牽手。

  皇宮的苦悶讓Marie想找個宣洩的出口,她積極尋找娛樂,所以她參加很多皇室外的宴會,喬裝偷偷摸摸讓她享樂其中;與生俱來的美貌和貴族優越感,讓她對服裝鞋子珠寶需索無度,因為從小生長在皇宮之內,不懂人間疾苦,國庫都讓她拿去做衣服,買珠寶,還有賭博,因此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項鍊事件」,法國人稱這個奧地利籍的皇后為「赤字皇后」。雖然後來證明「項鍊事件」的Marie皇后是無辜的,卻讓她聲望下跌,而且這時候法國的民間正在醞釀一股反皇室的氣氛,Marie這時就成了眾矢之的。  

  在1789年7月14日群眾攻打巴斯第監獄時,她曾勸說路易十六帶兵去梅斯避難。Marie支持國王拒絕了國民議會提出的廢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權的要求,結果成為眾矢之的。

  法國大革命的期間,一堆人說「把那個奧地利的女人趕出去」、「殺死她,她是魔女」、「都是她,害的我們這麼窮」,皇室這時又不肯召開三級會議,民怨越來越高漲,這時路易十六與Marie打算逃出法國境內去避風頭,菲爾遜幫助逃亡,但是卻在法國邊境維洛那被逮個正著,被押回巴黎囚禁。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義推翻了君主制。她和國王一起被囚於當普爾監獄。次年10月,她被交付給革命法庭審判,被判處死刑,送上了斷頭台。據說,她在被處刑之前,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還因此跟劊子手說聲抱歉。

  Marie經常被錯誤地引述,說她曾經說過「人民若無麵包,那就改吃蛋糕嘛」這樣的話,但是並沒有任何歷史證據顯示她真的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而事實上,她曾還有書信表示自己對人民的貧困感到內疚。在電影中也有類似的情節,反映Marie在知道人民疾苦之後縮減開支。

  Marie處在風口浪尖上,她的結局是她所處的位置和那個「革命」的年代造成的。電影反映的宮中生活缺少劇情化,但是也恰好是這樣的平淡無奇,讓人們對這樣的女皇更多的是一種對女人的憐憫。雍容華麗的宮廷背後,女皇是孤獨的。離開奧地利故鄉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來到法國,最後迎接她的,卻是斷頭台。
  
  突然想起安在其新作里,對她祖母的一段回憶描述「少年的祖母,知道她未來所發生的事情會如此殘酷嗎,知道這些將必須承擔的家庭敗落,夫兒先逝的現實嗎。這實在是命運的不可猜測的神秘和威力。她是這樣善良的美好的女子,但並未得到世間的福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