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真人(港)/真人戏

8.2 / 1,198,864人    103分鐘

導演: 彼得威爾
編劇: 安德魯尼柯
演員: 金凱瑞 蘿拉琳妮 諾亞艾莫瑞奇 娜塔莎麥克洪 艾德哈里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TS

2007-10-02 11:16:50

「審判上帝」之《the TRUMAN Show》


《the TRUMAN Show》是典型的好萊塢商業片,無疑它屬於娛樂電影的範疇,但透過曲折離奇,荒誕滑稽的故事情節,這部娛樂電影的主題其實十分嚴肅,值得玩味。

影片主要人物的個性設計是嚴格為闡發主題服務的。

編導從一名媒體制作人的概念延伸開去,賦予由Ed 哈里斯飾演的Christof(「the TRUMAN Show」的編導)一角無比的權威性。他創造了天地,日月星辰和「世間」萬物;同時他「高高地坐在大圓球上」,5000個攝影器使他足不出戶就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現代高科技則賦予他無所不能的魔力:輕按一下按鈕,就把黑夜變成白天,就能興風作浪,發起閃電雷鳴。
Christof一角實際上反映了人心靈深處對未知的事物,對大自然,對自身未知的「命運」的莫可名狀的敬畏。未來總是無法預測,災難總也避不開,厄運總是緊緊地纏繞著自己......面臨危難和迷茫之際,人們會本能地把求助的眼光投向「Christof」一類的事物,希望能得到救助。另一角度,Christof對Truman以及世間萬物都有真摯和深層的愛,他堅信自己為Truman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一種遠離塵世的正常生活;他希望人們接受現實,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保護之下,和他一起享受這個美麗小城裡的美好生活。但他也會被激怒————當Truman可能脫離自己的操縱時Christof不惜冒毀掉Truman的生命的風險來鞏固自己的權威————Truman和他駕駛的「聖瑪利亞」號都被滔天巨浪吞沒,這和電影的題旨是完全契合的————這是古老的故事「諾亞方舟」的現代版本。

桃源島上以Meryl(Truman的妻子)和Marlon(Truman的好友)為代表的其他人物的象徵意念比Truman本人更加值得評說:他們都是「知情者」,不但如此,他們同時也在協助Christof維護著桃源島的「秩序」,當「異見者」闖入時,所有人都義無反顧地將他「繩之以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一點是這些人對於自己在桃源島上的生活的定義。顯而易見,雖然和Truman同樣過著「被操縱的生活」,他們卻完全接受,也享受著這種生活。這種心理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因為他們是在扮演角色的「演員」,但實際上並非如此:《the TRUMAN Show》片頭有一段類似演員訪談的片段,看似只是對「the TRUMAN Show」這一「電視節目」的引子,實際上卻是對這種人生觀的註解————Meryl和Marlon的結論都是「the TRUMAN Show」是真實的生活,沒有私人生活和公眾生活之分......他們已經把這種「被操縱的的生活」和「生活」的概念歸為一體,他們和Truman唯一的區別僅僅在於他們確切知道Christof的存在,並知道Christof站在他們的一邊,因此這種人生觀歸根到底源自他們心裡對Christof的「堅定的信心」。並非他們樂於充當木偶,而是他們明白只要Christof操縱著這一切,他們的未來即使無法預知也必定是無憂無慮的。他們相信,也樂於依靠「萬能的Christof」。換言之:「信靠」。

Jim Carrey將Truman一角表現得近乎完美無缺,他一貫誇張滑稽的螢幕形象以及天真浪漫的孩童氣質使角色顯得十分自然和具說服力。
片中的Truman經歷了一個從「渾然不覺」到「迷惑不解」到「恍然大悟」的過程,其中每一個轉折點的編排都意味深長。
第一個轉折點是「Truman的父親」突然再度出現;Truman轉化的最大推動力則是他一直深切想念的Sylvia。儘管Sylvia作為Truman轉化的最主要動機多少帶有「性」的意味在里,但她仍然是影片中和權威對抗的最主要代表。尤其是和「Truman的父親」一角的相互映襯,使這兩個角色各自的象徵意味都更加深遠————同樣是和體制對抗,這兩個角色卻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Truman的父親」一角客觀上啟發了Truman的「自我覺醒」,但他卻是主張臣服於權威的代表,他比Truman本身更為消極;處於另外一個極端的Sylvia則代表著人群中先知先覺的智者,也就是Truman所能達到的最積極面。
細品之下,人們會發現Sylvia一角也經歷了從「順從」到「叛逆」的轉化過程,編導抓住了Sylvia一角的轉化來反襯其他人物「因身處桃源島中」導致麻木不仁的可悲性:當她還是「the TRUMAN Show」的演員時,她畏懼權威,不敢和自己確實心儀卻被禁止談話的Truman交往,但在她離開桃源島之後她卻成為了拯救Truman的自由意志的鬥士。
換言之,身處「桃源島」本身就使人迷茫,不明事理。

......

由於片名的強烈暗示性,《the TRUMAN Show》乍看之下只是一部針對在美國從1994年風靡至今的「真人節目」的「應景電影」,它的真正主題很容易被忽略和誤解,尤其是對於不具備「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人來說。許多關於本片的評論都如出一輒————影片深刻揭露了西方商業活動中惟利是圖、踐踏入權的醜惡行徑,對美國的道德、人情及世態的消極一面進行了有力的譏諷。。。云云,這實在是浪費了編導的一番用心良苦。不過對於世世代代浸泡在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西方觀眾(本片的主要目標觀眾)來說,把握電影的真正意念是沒有問題的————《the TRUMAN Show》的主題並不是「媒體」或者「商業行為」,而是統治西方社會數千年的「宗教」本身。

《the TRUMAN Show》當然不是宗教題材電影,但在表述意念時自然而且巧妙地從聖經中套取了形式和人物,嚴肅探討了「自由意志」和「精神家園」之間被世人普遍忽略的內在矛盾。
所有角色的形象都明顯透射出聖經人物的潛影:Christof儼然就是「Christ」或者「God」的代名詞;「桃源島」實際上就是「伊甸園」;Meryl,Marlon以及其他演員是「虔誠信徒」的化身;Truman在狂風暴雨中向天空努吼「你要阻止我,你就必須殺了我!」那令人熱血沸騰的一幕令人聯想起《出埃及記》中那位向上帝面對面挑戰的偉大法老:英勇無畏的拉姆西斯大帝;Sylvia在桃源島上向Truman透露真相的情節完全對應於伊甸園中的蛇和夏娃的故事————蛇對人說「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實你們就如同神般能辨善惡」,而上帝對人說了謊,說吃了就會死。上帝為什麼撒謊?原因就和Christof希望Truman和他一起繼續留在桃源島上「享福」一樣。蛇有什麼錯?她不過說了真話,但她卻被上帝詛咒,一如被Christof「強烈譴責」的Sylvia。

吃善惡果要被上帝詛咒,追求真相和追求自身完善是犯罪————伊甸園中的善惡規則和人間不一樣————謊言是美德,追求真理是犯罪。
所以,上帝希望人永遠不要明白善惡,是非,羞恥。

把靈魂交託於這樣的神,對尚處於迷茫狀態的人類來說還可以理解,但對於已經經歷啟蒙運動的人類來說,就顯得荒唐。
影片最後站在「出口」處的Truman當然不可能再被Christof說服,返回桃源島,因為他已經是個獨立的,不再受操縱的個體了。可是,在外界生活的Truman只是因為內心有痛苦,需要慰籍,難道他就應該重新返回桃源島,把自己的靈魂再次交給Christof?
豈不可笑?

眾所周知,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它的影響力已經比中世紀時大為衰頹,但是,一來基督教作為一種文化,由於歷史原因早已廣泛滲透了歐美各國的民族文化中,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石。《聖經》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其人物的形象及言行精神早已潛移默化地沉澱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規範人們的思想行為;二來面對慾望的無限膨脹,社會的急劇變革,傳統價值體系的崩塌,越來越多的人們感覺自己需要一個「精神家園」,給心靈以寧靜和慰籍,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歸依宗教,信仰又重新蓬勃。
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就是:人們要完全依靠上帝,不可倚靠自己的能力,在一切所做的事上都要信靠上帝,神必指引他們道路。(《聖經》箴言第3章5-6節)。
《the TRUMAN Show》表達了編導對人類自願喪失自由意志的憂患意識,這種喪失由於難於覺察而且效應正面而愈加沉重。這個宗教色彩濃郁的寓言為人們留下了充裕的思索空間————人們有必要再度重新探求宗教信仰對意識心靈的作用究竟何在?人類追求真理,反倒被「上帝」審判;人類追求自由,反倒被「上帝」摧毀......歷史上這種例證實在太多了,Truman只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證而已。顯然,編導並非宿命論者,影片的整體思想向「人定勝天」傾斜。提出一個例證,將其引向極端,充分展示其後果,從而將之否定。這一手法對突顯影片的警世意義大有助益。

影片的另一積極面是Truman向被操縱的命運宣戰的結果不僅奪回了自己的自由,而且乾脆推翻了整個桃源島的存在意義,從而使桃源島上其他的所有人也就此擺脫被操縱的命運。其「潛台詞」便是「一個微不足道卻先知先覺的個體就解放了全人類的自由意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Sylvia所代表的最積極一面在Truman身上得到了延伸,某種意義上也是《the TRUMAN Show》的編導對這部電影所可能引發的思潮和效應的積極樂觀態度的寫照。

藉助一個近乎戲謔的故事,《the TRUMAN Show》把上帝直接推上了審判台————這是一首人類自由意志的偉大頌歌。儘管它歸根到底只是一部娛樂性電影,無法非常嚴謹,但《the TRUMAN Show》仍然成功超越其娛樂性進入了更嚴肅的創作領域,成為一個警世寓言的完美表意載體。笑中帶淚之餘,我相信人們不會忘記蘊涵其中的深刻意念。

影片中的觀眾都在為Truman最終離開桃源島而歡呼,這於我們是否有所啟示?

2007.4.1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