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TOKYO TOWER –Mom & Me, and somet

东京塔/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台)/东京铁塔—我的母亲父亲(港)

7.4 / 994人    Japan:142分鐘

導演: 松岡錠司
編劇: 松尾鈴木
演員: 小田切讓 松隆子 內田也哉子 樹木希林 小林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公園仔

2007-10-08 16:42:47

有媽也有爸


同一部電影,香港與台灣有不同的譯名。
  
日文原名:東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跟原著小說同名)
英文譯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灣譯名:東京鐵塔 – 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跟中譯本小說同名)
香港譯名:東京鐵塔 – 我的母親父親
  
比較喜歡台灣的直譯版本,但這樣長的戲名也實在不方便宣傳,不好上口,放在電視電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把戲名改短,也是無可厚非。不過現在改成「我的母親父親」,總令人想起張藝謀拍章子怡的處女作《我的父親母親》,雖說都屬催淚溫情片種,但實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個不太滿意的:《東京鐵塔 – 有媽也有爸》,會不會簡短得來較接近原意?
  
電影的催淚溫情部份也的確夠催淚溫情的,就是後半部老媽癌病開始復發的那段最後歲月。到了主人公雅也打開老媽遺下的盒子,讀著老媽的感謝信時(感謝兒子給她快樂的時光),連我也禁不住留下淚來。
  
然而電影最令我感嘆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終於在東京冒出頭來之前的那段糊塗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寫此電影的自傳原著時已是事業有成的名人(中譯本介紹他是:散文家、小說家、專欄作家、繪本作家、插畫家、藝術指導、設計師、詞曲作家、演員、無線電導航員、攝影家……等),而且又是個非常孝順兒子,最後還寫了本書來懷念自己的母親,讓全國為她的母親落淚。如果我問你,你想有雅也這樣兒子嗎?你想有雅也老媽這樣的母親嗎?
  
當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幾個家長可以做到老媽所做到的呢?
  
家長總是想塑造出他們認為是模範的子女,走他們認為是好的道路。在香港,父母會給子女學音樂美術,但到子女決定要以藝術或創作為事業時,父母就會反對。
  
雅也說要離鄉念美術學校,老媽笑著做大餐為兒子送行。雅也考上東京的美術大學,老媽獨自在鄉下打工來供養。雅也說四年大學生涯他一點都沒用功過,可能不能畢業,老媽沒罵一句,就請兒子再讀一年。老媽甚至沒有縱容雅也,反正就是對他絕對的支持,不求回報,也不要求雅也出人頭地。老媽只要雅也畢業就很高興,一直把雅也的畢業證書當寶。雅也出書,老媽就高興,覺得光榮,雅也在電台做深夜色情節目,老媽也高興,每晚都捧場收聽。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媽的朋友,老媽都熱情招待。東京的家樓下就是隆隆聲的保齡球場,老媽沒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著樂觀和幽默感。或者說,沒有老媽,雅也可能也沒那麼多朋友。雅也本來就是個孤寡的人,雅也身邊的人都為了老媽而留在雅也身邊。
  
可以肯定,沒有老媽,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長這樣教導子女嗎?你作為家長可以這樣放任和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讓他自己去追尋那不確定的人生嗎?
  
無心插柳柳成蔭,為人父母者,可以無心嗎?看著這些近乎不可能的無心(要雅也成才)情節,我特別感到可貴,比後來後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動。
  
老媽是創造奇蹟的天使,但不是忘記,書名說「有時還有老爸」。這不是張藝謀的父親母親一對壁人的故事,老媽在雅也三歲時就離開放浪的老爸,但她沒有像典型的離婚媽媽,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讓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實上,雅也的特質大部份都是承繼自他那個不濟的父親。對藝術的愛好、對女人的糊塗、還有大學時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雅也愛老媽,自己卻像老爸。
  
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為縱使生活不容易,老媽沒有怨恨,所以兒子也沒有怨恨,所以電影中的所有人都沒有怨恨。
  
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們個個都跑往書里電影裡去尋找。

原文刊於: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