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索命黃道帶--Zodiac

十二宫/索命黄道带(台)/杀谜藏(港)

7.7 / 598,970人    157分鐘 | 162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傑克葛倫霍 小勞勃道尼 馬克魯法洛 安東尼愛德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嘩啦啦

2007-10-10 21:03:36

獻給那些還在堅持的人們


人,終其一生可以享受生活的生涯不過30年,多數都在打拼。這種打拼因由歲月的變遷而逐漸消褪,生命最佳的生理階段之後,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只不過,有的人是為事業,有的人是為情趣愛好,有的人則為私慾。所以,當一個人、一些人永遠生活在找尋與遺憾之中,窮盡一生為所未完成的心願鬱鬱而終。糾纏一生的撕裂、無奈、茫然以及臨界於崩潰的感受就這樣控制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體。這樣的事情,雖然不是人人都可能遇見的,但無論時長而遭遇同樣的感受又有誰沒有?

人最畏懼的事情首選肯定不是面對死亡和危難,最為可怕的是讓自己的靈魂永恆的迷失在由失敗帶來的綿綿無期的失落中。有這樣想法的人,肯定在曾經的一齣悲劇中出任主角。而糟糕的是,這個角色是沒有結局的,因此不得不一直扮演下去。人的心理是必須得到追尋的結果,看到理想的結局才能安心的去做下一件事情。人面對的事情越重要,靈魂的反應就越強烈。悲哀的事情沒有結束,就是人心一處潰爛的傷疤。

這樣的人是少數的,是不容易被理解的一群。當這樣的人內心擔負無窮盡的重壓之時,在他人眼中他們更像是一種失控的人,更像是人們眼中標準的瘋子。其實這些瘋子,的確已經從最初的處理人生,變為拼盡全力的抵抗自身的絕望和悲哀。《十二宮》的訴求其實就是這麼簡單。聞名也臭名的十二宮殺手的懸案和殺手本身的神秘都不是大衛芬奇要講述的傳奇故事。重要的是如十二宮這樣為人類生活、為社會、為文明帶來震動之中的幾乎所有當事人所經歷的人生際遇是怎樣的。
於是,通過大衛芬奇的影像,我們幾乎看到了全部,僅僅除去十二宮的真實面目。也就是說,《十二宮》所展現的世界和生活在這個世界中人們篤定是悲哀和失敗的。就是這是失敗,涵蓋了人性中那些消極心理所營造的迷亂世界。不要以為,一部殺手電影,一個曾經攝製《火線追緝令》的導演就必須是手段極為高超必須充滿娛樂的極致作品。因為,在久久沉寂中回歸的大衛芬奇的《十二宮》更為準確,極為認真,幾乎揭示人性某一面的客觀實際。

還是人性,大衛芬奇這一次的人性展示極為平靜內斂,而接受這些命運的角色們在這樣的情境中詮釋了失敗的註腳。當一個如電影中的人物從最初的躊躇滿志到最終的分崩離析,觀者能夠認知這種被殘忍生吞了靈魂的無助與失望。於是,由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年輕記者成家立業孩童滿堂之時,依舊苦苦迷戀於追尋十二宮的真相,以致於家庭反目而不顧。觀者終於明白,大衛芬奇的這個角色是多麼的用心良苦。一個男人從殺手十二宮個體中獲得承認和自信。這種正面的激勵雖然背負著陰暗的背景,但成功的喜悅得以讓他按照自身的喜好之路一直走下來。追尋迷案的人有一點共性,就是相信正義終究可以戰勝邪惡。當然,被這樣的正義感支撐的長路走下去,就不得不尷尬的面臨被質疑、被顛覆、被否定的人生。因為,人總是可以淡忘那些糾纏自己的煩惱事,這是出於本能的保護和時間的饋贈。於是,這樣信念堅定、態度堅決的人到如今的瘋癲迷離是一個悲劇,而饋贈悲劇全程的大衛芬奇則為大眾客觀重現了生活中必然存在並且永恆不變的那些傷害。
《十二宮》這樣的電影自身就是陰暗無助的,其中看不到任何陽光是正常的。要表現這段在文明中不得破解的邪惡,還要兼顧正面積極的態度,還是《十二宮》的內力充沛。韓片《殺人回憶》、《那傢伙的聲音》都是表現這種題材的出色作品,但主旨都在謳歌人性中的堅強與悲憫,片中的陽光情懷明顯有跡可尋。唯有《十二宮》,真正舒緩的臨摹了人類面臨這種痛楚的真實境遇。這種情境一直蘊集著一種絕望中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味道果然是觀眾能夠體會到的煎熬之感。雖然,大衛芬奇運用溫和沉悶的方式謀殺了這種感觸,但核心的震撼還是如此。有些事,就如片中那些被害者,在不安中等待被屠戮。然而,面對如此黑暗的主題,大衛芬奇卻是站在高處展現自身的思考。所以,《十二宮》並不是如此陰霾不堪,讓人悲絕。

看似《十二宮》沒有如何讓人思考的力度,有的只是無望的追尋過程。就是這種設置在宏觀、客觀中的微觀展示是影片的魅力。大衛芬奇獨到的清冷和噪雜混合了人世味道。所以,美國六十年代風情畫一般的歷史重現使得影片被包裹了依稀往昔的時間感。這種久遠之說帶動了影片的情緒,再現慘案過程也變成了人性心理的重點表現。大衛芬奇所闡述的哲學思辨就在這種情緒中得以安全實現。終究,人是追尋安全感的動物,不願意被觸動那些曾經的傷害。而大衛芬奇,就是以觸動這些痛點來告訴人們。人性的偉大之處在於,不僅可以用身心同邪惡鬥爭,也可以用靈魂戰勝邪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66e5e01000aa6.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