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點傑克

2007-10-12 23:33:32

peacock




這片子好說歹說大家都說了不少了。自己對於它的喜愛,反映在觀影過程,就是既被它的張力吸引得忍不住要一股作氣看完,同時又會產生不捨得一下子把如此好片就給消費掉的矛盾。寫這篇文,自己也不能預料可否找得著北,誠然這是如此深度觸動人心的戲,牽涉的素材是這樣廣,究竟如何去論述,也是一個難題。若是學院派寫作,看重的不是你原創思想的厚度,通常只需提出丁點題旨,然後便是大篇幅的引用調度,去證明那丁點的正確,大有以別人的思考取代自己之勢,意思不大。若是情緒性發言,畢竟談不上過來人,一切不過似懂非懂,即使本身有著一點考古癖,也不好貿然移情,連別人的舊也懷了。要分析含義嗎?編劇和導演已經把意圖交待的清清楚楚了,還不如直接讀訪談。
 
但是否可以這樣說,它的吸引於我,是來自它本身帶著的東方味道。我一個同學說過,在國內喜歡看的是外國片,出國了反而很渴望看亞洲等地的片子。那論說或多或少也有著我的心聲。它也是既「戀愛中的寶貝」後,第二部令我嘆服的國產電影。
 
第一個予人的吸引力,就是畫面的清澈靈淨,在那樣一個藍黑白的年代,竟亦能發掘出這樣「豐富」悅目的色彩。不可不謂這就是中國山水的魅力所在,我們未必真的看到了許多,但那份豐盛卻留在了心間。反觀現時眾多國產片愛起用港派美指,色彩豪華則已,視覺垃圾咄咄逼人,勢頭永遠是嫌不夠兇猛,來的永遠是太多太濫,洋話有云「less is more」,古語亦有云「一即是多」……即如「戀愛的寶貝」,裡面物質的奢華,幸好能被背後的詩意沖淡,若非導演李少紅暗藏如此魄力,baobei恐會受物質過剩所累。而孔雀的淡雅,也能使它力逼歐陸文藝片的上乘水準,若說它是中國的歐洲電影,也無不可。只希望國內電影人能多一點返溯那股清源,能一眼看穿如「桃色」之流不知所謂的堆砌是怎樣的噁心。
 
顧長衛說過他很欣賞小津安二郎,個中高下留給觀眾自己解拆吧,我是很受落那類表現生活細節的場景的,不需要在大街上揚起降落傘,那樣超離現實的夢遊時光,也不需要當眾揭穿手足相殘的內幕,讓鵝在眾人的凝視下漸漸斃命的心靈拷問,只母女倆人默默封被套,也能令你不住地若有所思。
 
文化的況味,在不知不覺間揮發,那是一個被洗劫的年代,就像一場突發的暴風雨,頃刻令辛勤勞作的蜂窩煤付諸東流,人們觀望著,無力感佔據著他們的心靈,有人奮起搶救,也有人乾脆放棄一切,獨自離開。但就算文化在急速凋零,你還是能發現當中點滴的雕樑畫棟,破落間的古色古香,即使被殺氣騰騰的革命音樂籠罩,仍讓人感受到那股終將會噴薄而出的生命力,金磷豈是池中物。
 
看安哲羅普洛斯,不也就是衝著這股類似的況味?

到了情節,後知後覺的我,要到畫面第三次回到走廊上進食的眾人身上,才預感到下邊的故事將是圍繞著弟弟來進行。有人盛讚這種結構,雖然三段體並不新鮮。最後發現,我有一點高估了編劇,我的想法是,若能從某一個之前兩段故事都未涉及的盲點,把三人的故事再帶到一起,達致高潮,那便是最完美的。結果,李檣沒能走到這步。當然,反高潮也是高潮的一種,何況影片要講的何嘗不是夢碎的過程。導演從五段故事減為三段,又把弟弟戲分大力削減,這一切都令喜歡「孔雀」的人對導演版的dvd引頸期盼。固然,首次執導,要說的內容肯定不少,但何妨留著一些法寶,以後再用,好像韓寒就說過他早就留著一些東西,到他真正寫不出東西的時候才會拿來發表。更重要的,還是應該收放自如,沒必要人人都像「一一」,大人小孩都數個遍,一部電影還是有一定的 capacity,什麼都加進來,未必就會內容更豐富。
 
再到人物,自然,沒人能一開始就預料到「孔雀」的結構,如我就以為這部片要說的就是姐姐這位文藝青年的人版。思想浪漫,有著一點不入流的才藝,對工作挑三挑四,這也不做,那也不行。什麼都做不好,也不想做好。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與現實抗爭,到最後,放棄了,隨便找個人嫁掉。心急得令男方都驚感詫異,
「咱要不要再了解對方一段時間啊?」
答曰:「了解得再多,我也沒有多好,你也沒有多壞。」
 
這是對所有事都看透之後的麻木。
 
然後是哥哥。對他的解讀,冠以知識分子的隱喻就是最恰當。「腦子最笨」,但最愛手執書本的是他,還不時架起一副眼鏡。受欺凌的時代,滿不在乎甚至以德報怨,其後「下海」,對落魄前來相求的宿敵算盤打得精準而刁鑽,盡顯「大智若愚」的本色。
 
但這樣的象徵我是不看好的,因為這樣做故事並不平衡。在離散中達不到統一,不如像漫畫家丸尾末廣的故事〈愛しの昭和〉,裡面分別代表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三兄弟急慮地等待一個遲遲未出生的弟弟降臨人世,最後他們揭開面具,本貌竟是怪物,由此完成對現代日本的嚴厲批判。
弟弟是戲分最弱的一部份,此種缺陷由他提供整體上的voiceover而能彌補些許,可惜嗓音還是那麼發育未完成?!不解。

不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一旦加入,會造成怎樣的效果,不過他的傾向能在現時的版本猜度一二。他根本就是個性壓抑,買「性知識手冊」,用語簡化為暗號;因為所畫的裸女,被父親當場羞辱;戀上同情他的女生,卻是自討無趣收場。由嚴重缺乏父愛,到果子幫他揚威,因為對異性的愛慕受到壓抑,轉為引發內心的另一種潛能,到把對父愛關懷的飢渴也混雜其中,果子便是一個合適的化身,可以彌補他的失落。事實上他不是homosexual,而是 biosexual.最後選擇在家養孩子,專職提供妻子以性服務的角色,便已完全以一介弱勢女流自居了。
 
他的離世,比姐姐更甚,花色香皆看化的他,擔任畫外音的聲之演出,別有一份超然滋味。
 
「孔雀」矯情嗎?也不是很覺得,最誇的也不過在大街掛著降落傘飛馳,浪漫迷思早已四溢。更高的手的確還是有,就像"English Patient",那場夜觀壁畫的神來之筆,無需誇張,無需超現實,也一樣能令你從渾噩的日常中打一個寒顫,有種原來自己仍然活著的安慰。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