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ha

2007-10-14 07:15:36

有關對死亡的剝削


看這個電影有一年多時間,多少遍沒有統計,總是每個月都要看幾次。
電影講述三個故事,分別發生在二十世紀初英國小鎮,二十世紀中葉,以及當下的紐約。三個故事中各有一個角色想死,並有兩個好歹死了,剩下那個好歹活著。
先說演員,著名的都是女的,nicole kidman,朱利安尼.摩爾,梅里爾.斯特里普。男的中演詩人那個在《人性的污點》里演過nicole的丈夫。Nicole是頭一個故事裡的作家,也是整部影片的悲劇奠基者。患有精神疾病,故事發生時曾試圖自殺兩次。但從觀影者的角度,除了感覺她有稍許的神經質,眼神偶爾的飄忽不定外,看不出更多不正常。故事中nicole的丈夫為了給她平靜的生活而帶她一同生活在倫敦附近的一個小鎮裡,但顯然nicole不能享受這種平靜,反而認為是牢籠裡的生活。她開始寫她的小說,很快她就在一次散步時決定殺死她的女主人公,她決定讓主人公自殺。之後一場戲很有意思,當時nicole的姐姐攜兒女正在她家裡做客,姐姐的小女兒angleca看見nicole在出神的想事情,就去問她在想什麼,她回答「我正要殺死我的女主人公,但現在我改變了想法,我得殺死另一個人來替代。」Nicole要殺死的女主角就是第二個故事裡的母親moore,而她改變想法後要殺死的人變成moore的兒子,即第三個故事中的詩人。這裡顯示了悲劇的遺傳性,或者悲劇的命定。母親在最後一刻放棄了自殺,兒子彷彿若有所知,傷心地對母親重複「I love you,mami。」moore開著車,心疼得說「you are my guy。」兒子方才釋懷,露出燦爛笑容。但是某些東西已經埋在心底,無法驅除。於是就有了第三個故事中的詩人,身患愛滋,榮獲詩歌大獎。心中的重負卻始終無法釋懷,不得不將自己從窗口摔下去。
就這樣,故事活生生殺死了一個人,不用坐牢,也不用內疚。Nicole的丈夫曾經在一次夜談中問起「為什麼總要有人死?」Nicole回答的很平靜,她說「有人死去,是要活著的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貴。」後來nicole往衣服口袋裡塞入兩塊石頭就慢慢走向河的最深處。我還依稀記得姐姐來訪時她們的對話。Nicole說「你認為我有一天會解脫嗎」,姐姐說「是的,總有一天」。
於是電影殺死了故事的講述者,不用坐牢,也不用內疚。我要重新提起剛才的問題「為什麼總要有人死?」nicole關於生命更加可貴的說辭可能故事裡的人會享用稍許,但顯然故事的講述者自己沒能從中受益。我來換個答案,那些死了的人,他們是不得不死的人,他們不是為了什麼而死的人。而活著的,也不是被成就的,不是被拯救的,他們仍然只是好歹在活著的人。如果要借死亡來明白生命的可貴,這個不是恥辱的嗎,不是卑鄙的嗎?在nicole的另一部電影《interpreter翻譯風波》里,她說他們是不「name the dead」的,就是說他們不提死者的名字,而讓死者安息。這才是好的吧。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經驗,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經歷,在死亡面前還要學習,還要體會,怎麼可以這樣。現代文明有一個毛病,我方才看到,就是大家拼命的浪費,卻拼命的害怕荒廢。
電影的官方譯名為《時時刻刻》,顯然與內容不搭調,不如叫時光或歲月光陰什麼的都還好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樂,出自簡約派大師Phillip Glass的手筆。通篇使用鋼琴跟絃樂,簡潔有力,在影片鋪陳和轉折時刻分外搶眼。
電影的導演Stephen Daldry,去年的新片《比利 Elliot》,講述一個少年學習芭蕾的故事。拍得很有意思,不同於《the hours》,是部看了很舒服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