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線禁區--The Condemned

死囚大逃杀/罪人求生/死刑犯

6 / 54,299人    USA:113分鐘 | Germany:114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tone0089

2007-10-18 04:43:41

1984的大逃殺


一句話點評:用一部偽動作影片展示暴力的非合理性實在是一種諷刺。

本來對本片就不飽太大的期望,只是單純的希望能有較為賞心悅目的動作鏡頭。結果果然不出所料,本片還是更側重於故事背後的道德主線。
動作場面變成了次要,影片的觀賞性就減了一半。我們沒能在電影中看到有別於常規的動作處理場面,這是令人遺憾的。導演藉助了真人秀的敘事背景,在近身打鬥的處理上普遍依從與紀實風格,搖晃的畫面,突然推拉的鏡頭,快速的部份肢體動作特寫剪輯方式,總體看上去還是很流暢的,只是缺乏驚喜。這對一個動作片來說,多少有遺憾。
至於故事,當神秘的美國人出現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觀眾都能猜出他的軍隊背景——那種秘密執行任務,為美國政府擦屁股的大兵太多了:三角洲部隊、海軍陸戰隊、海豹突擊隊——這種人設傳統而庸俗,並有耀武揚威的傾向。而當他的身份被解釋以後,所有的情節都開始出現了標準的「好萊塢導向」。那就是:壞人們動武是濫用暴力;好人們上手叫除暴安良。於是,整個故事成了一個善惡較量的簡單邏輯,使得導演之前費心鋪墊的道德考評付之一炬。當暴力蘊含了除暴力以外的意義,暴力本身就不再成為焦點話題了。一場純暴力的真人秀被質疑了其道德合理性;一次變態的暴力折磨使得真人秀和施暴者一同被徹底否定;英雄拯救的行動開始,對暴力的判斷便轉向肯定,直至觀看真人秀全程對其否定日益加深的製片人女友向英雄提供了炸彈為止,暴力旁觀者也被帶入和除暴安良的以暴制暴鏈條中,「暴力」被去惡化,成為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的必要手段,也是唯一手段。而此時的影片中人物也好,觀眾也好都已經轉向了對英雄及其行為的認可。不知道導演是不是對此複雜的情況有所預期,如果是導演本意而讓影片存在如此多的「轉折」,那麼此導演可算得上少有的「哲人導演」。
為電影人和電視人找道德出口一直是電影人和電視人極熱衷的一件事情。當電影和電視成為現代社會傳播工具時,責難聲就從未消失過。歷史上還沒有哪樣藝術像影視一樣,處於如此尷尬的境地,以致於干影視和被影視乾的人們總要為自己存在找個道德依據。
影視中的暴力、窺視,是影視節目所不可迴避的問題,導演很無聊的選擇了「觀賞共犯」的立場,一竿子地譴責著所有跟暴力有關的人,施暴者是有罪的,宣傳暴力和觀賞暴力一樣有罪。當10個死刑犯內耗殆盡,網站視訊停止傳播時,電視專訪主持人表示了對觀注網站人的失望,從而體現了一個電視人的職業道德底線。直播以一個虛假的結局為結束,劇情跳躍到鏡頭的背後,真正的結局是在鏡頭後面完成的。製片人的見利忘義,英雄的除暴安良,海軍的積極參與,這些都不是展現在鏡頭裡的,卻都是由鏡頭事件引發的。對於消極鏡頭的引發的積極作用,我們當然可以理解為人類自我超越,自我反省的過程。但,有沒有可能也將這種積極的作用當成是鏡頭事件的有益影響呢?是否這種積極的作用也是消極事件的一種蝴蝶效應?影片沒有給出答案。
我相信沒人知道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