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的主子是英国之王/我曾为英国国王效劳

7.3 / 7,950人    113分鐘

導演: 吉利‧曼索
編劇: 吉利‧曼索
演員: 伊凡博爾涅夫 尤莉亞嫣琪 伊凡‧薩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7-10-22 07:03:46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大時代的小個子


寫《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以下簡稱為《我》)時,捷克大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靈感如泉湧,只用了18天就告完成。為了拍攝《我》,伊利·曼佐(Jiri Menzel) 卻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原因是電影拍攝權之爭。伊利·曼佐曾改編過6部赫拉巴爾著作,其中還有兩部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66年的《嚴密監視的列車》)和柏林金熊(1969年的《失翼靈雀》,該片拍成後一直被捷克禁映,直到1990年才在柏林電影節放映,結果拿下最佳影片金熊獎)等榮耀;他無法容忍改編權的旁落,於是和掌握了改編權的捷克國家電視台鬧上法庭。這期間,他的唯一作品是《十分鐘年華老去》「大提琴篇」裡的《一瞬間》,這十分鐘就是他十餘年間的僅有奉獻。2006年,《我》轟動上映,票房高收。

如同原著小說幽默隨意的文風,年近七十的伊利·曼佐處理得舉重若輕,用創作證明著自己的常青,同時也證明了他是無可撼動的赫拉巴爾作品改編人選。《我》從坐監多年的揚·迪特(Jan Dite)大赦獲釋為開始,藉由主觀追憶,講述他身為服務生的人生經歷。電影保持著當下與記憶的兩個空間,始終流露著並不過份的喜劇感。誇張、平和,戲謔、冷峻,幻想、紀實,《我》在幾組不同關鍵詞間自由切換。接近結尾,更是用關鍵物品鏡子做了主題的完整闡釋,讓迪特在空屋裡獨對著眼前無數個鏡像。(注1)

沒人在看完後就能拍著胸脯,大講迪特對日耳曼人與納粹德國的真實態度。捷克人持杯在手,尤喜啤酒,身體裡有著與生俱來的快樂細胞,卻又有難以排遣的歷史隱痛。相比巴黎飯店裡有民族氣節的領班及其他人,小個子迪特看起來只是個追逐女人、夢想暴富卻沒有歸屬的年輕人。但若用簡單的是非來批判迪特,那只會大錯特錯。

《我》始終保持著滔滔不絕的敘述節奏,內在情緒卻不是隨意能夠窺見。片名「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其實跟英國國王沒什麼關係,這典故是電影裡迪特問飯店領班為什麼精通各項待客之道,他總是說:「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原著結尾,「放逐」到捷克北部邊境森林裡(即捷德邊界地區)的迪特,說出了他對身後事的安排:殘骸順水從南北兩個國家各自流走,並在大西洋匯合。這一點上,電影有所節制,把延伸的思緒留給觀眾。

捷克選送《我》代表本國出征200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多年的準備、光環的圍繞或許能換回一次佳績。另外,同為最佳外語片小金人得主,捷克導演揚·斯維拉克(Jan Sverak)的《酒瓶回收》(Vratne lahve)也已面市;想一覽捷克電影精華,不容錯過。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38044/
==========================================================
上面內容是介紹性的東西,並沒有深入,如果真要更深入,那麼抱書去吧,這裡單就電影裡出現的幾個東西再深入說說。

1.鏡子

在片中,每每沉醉溫柔鄉之際,善使小招術討得女人歡顏的迪特,總會倚借一面鏡子,讓對方留戀於胴體的美不可言。在鏡子中的她們,儼然是另外一個自己。和迪特親熱的女性角色均用上了鏡子,這顯然是有象徵意義的。

鏡子的作用,在於反射出另外一個自己,甚至是多個不一樣的自己。除去這些場合,鏡子還別利用到老年迪特與紅髮女子的片段中,鏡子,窺見自己,折射內心。儘管迪特面對她仍有渴慕之意,卻沒有表現出更進一步的感情,沉湎於回憶,這證明他早已放棄過去的追求,畢竟歲月不饒。

2.修路

這個更明顯了,修一條看上去修不好的路,一個自己尋找的職業。迪特錯在他「自以為是」的選擇,一級一級的高爬,並在頂點時迅速跌落下來,往牆壁上糊鈔票外,沒有任何滿足可表現。即便交上麗莎,他也依然好運當頭,他不需伺候英國國王,有衣索比亞國王頒發的勳章就夠了。

迪特總是想成為理想的自己,百萬富翁,為此主動入獄,但是監獄裡吹滿天鵝毛的人堆里,依然是不見有他。他天生就不屬於這行列,小個子的他,只有在與麗莎的結合中,去往德國人靠攏並如願地證實自己沒有偏見。

3.金錢

似乎影片若換成《如何成為百萬富翁》也無不可,從反覆出現的拋灑硬幣,到天降鈔票,鋪滿地板,風吹郵票,鵝毛飛舞,錢都是迪特首當其衝的追求,同時亦是連小錢都不放過的他人,所極度渴望的。在它面前,所謂的尊嚴榮譽似乎被放到了一邊(但影片所涉及的又不止於此)。

迪特是舍小錢保大錢的成功人士嗎?顯然不是。老年的迪特滿足於一生就這樣了,到頭來,所謂的富有反而要用高牆裡的監獄生命來計算,這不就是諷刺的結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