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九隻蒼蠅撞牆

2007-10-23 13:47:46

一個曼徹斯特癲癇青年的死亡


本年度讓許多人抱著極大期待,卻讓我相當失望的就是《Control》了。我並不是Ian Curtis和Joy Division迷,上高中的時候有幸在一同學家看了著名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的Video,對唱歌的這位極其低迷沉鬱的狀態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多年以後,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Ian Curtis。

我感覺可以負責任地說,在電影裡出演Ian Curtis的這位演員,除了長的像以外,渾身上下不帶一點兒Ian Curtis的氣質: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曼徹斯特純情傻小子,卡在了三角愛情的夾縫當中,受不了精神折磨自己抹脖子了。我覺得導演哪怕是多聽幾遍Love will tear us apart也不至於把Ian Curtis的水準降到這個地步,朗誦幾句哲理詩,泡泡姑娘,癲癇發作一下然後找個繩套就把自己掛起來了。要知道他死後的二十年里整整一代的shoegazer都是從他的形象和聲音裡獲得靈感的,而《Control》裡的這個Sam Riley連感染我的情緒都有困難,更不要提那些如Robert 史密斯和Kurt Cobain這樣的標誌性「精神垮掉派」人物了。

我感覺這片子失敗的主要誘因就在Ian Curtis老婆寫的這本回憶錄上。電影子乎全盤照搬了她的說法和想法,而她自始至終也沒真正明白Ian Curtis為什麼要自我了斷,話要說回來,她要是真明白了,Ian Curtis也就死不了了。

電影的功能在這裡被降到了最低,他短暫的二十三年就發生了這麼多事情,你是像流水帳一樣把它們原原本本的講出來呢,還是穿透表象體會那個憂鬱低迷的靈魂的本身,然後想辦法把它的感性呈現出來。這其實取決於導演本身的思維水平和素質,取決語他的領悟能力和感受能力。挺遺憾的是,這個片子刨去了模仿Ian Curtis台上演出的部份,描寫的就是一個普通曼徹斯特癲癇青年的愛情與死亡編年史,與瓊瑤阿姨別無二致。真是可惜,白白浪費了這麼一個有感染力的人物。

我想起多年前看的奧利佛·斯通的《The Doors》(還是1995年在上海電影節上看的!),應該是我看過的最好的音樂傳記片了。片尾,Jim Morrison恍惚的走到一個幼稚園,湧出來一堆小孩人人舉著一個彩色氣球,他拿著一支彩筆在氣球上機械的一一刷刷簽字,抬頭看著刺眼照耀的陽光,忽然露出迷惑而詭異的笑容,嘟囔道:「What a strange world!」在此之前,我一直把握不了頹廢倒底是個什麼感受,只聞其聲從未有其感,這個場景的幾秒鐘閃過,那個汩汩流出的迷幻感受如此強烈深深震撼感染了我,以致於不需要任何的語言和故事,Jim Morrison的那個狀態和情緒剎那間充滿大腦。這才是一部電影需要的東西,一個情景(儘可以虛構),一個環抱的感受,所帶來的確是真實的思維和狀態。《Control》缺的就是這個。它笨拙的理解和講述方式將一個思維情感充滿感染力的人物無限矮化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