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毛驢哥

2007-10-27 02:18:04

untitiled


對於「評論」這種東西我一向都不喜歡。比如《看電影》上的影評,孫孟津大叔用那杆老卵的用文藝炮彈武裝的筆桿寫出的一篇篇樂評(此人和連岳一塊構成了《上海一週》巔峰時代的巔峰),要不就是網路上豐富的影評,樂評或者書評等等,我素來都是一目十行,快速掌握要旨便能得出任何一種只用兩個字便能概括的結論的。比如,「煽情」、「莫名」或者

「不知所云」。

可是很無奈和奇特的是,昨晚看了一部名為《時時刻刻》()的電影后卻想寫一篇影評。而我之所以特為在晚上十點穿著拖鞋跑去音像店的原因是某個課的老師佈置的作業就是寫《時時刻刻》的影評。那門課叫做後現代文學。很顯然的是這部影片之所以被當作作業對像一定在某個程度上符合後現代主義的討論範圍。於是我在小店裡的碟堆里掏出了這張影碟。店裡的小斑點狗似乎認識我熱情的搖著尾巴,那是一隻非常活潑的小狗除此之外還有一隻非常活潑的小貓和另一隻一般活潑的小狗它們三個總是打個沒完。晚上的時候店裡總會有很奇怪的人很專注的挑碟,比如穿拖鞋的大鬍子或頭很大的長頭髮提著像十七大代表那樣的小包的男人。

老師的要求是討論電影的techeniques。我想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會以為整個敘事就能打上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標籤。對於後現代主義本人不才不是十分了解。這兩年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談的多了大有氾濫貶值之勢,於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利斯萊辛因為其現實主義態度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在文學界的重新看重和回歸。(對於這個說法本人持保留態度,說實話我覺得頒給村上兄也無何不可= =||)雖然說我一度很器重「形式」對於表現力,與聯繫情感和內容之間及其奧妙的關係,但是就這部電影來說敘事技巧在主題面前就顯得沒有太多的可說的了。當然如果脫離這種表現形式整部影片的主題是不存在可探討的基礎的。

我十分喜歡朱麗安莫爾在片中所飾的角色,甚至於在尼克基德曼和meryl streep兩個強悍的優秀女演員前她不但沒有遜色的地方反而更閃光- -。她是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在我看來而不是飾演維吉尼亞五爾夫的尼可基德曼。如果不是年老的她按門鈴出現在richard自殺後的克萊麗瑞莎的家中,整個生與死的對照就不會如此的燦爛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怎麼看出生與死的對照來的而這個恰是影片的主題當然是我眼中的我也不知道。

維吉尼亞五爾夫在火車站台上對她丈夫說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用逃避來換取想要的平靜。We can not avoid life for peace.我覺得他丈夫是一個經典的男人,因為他在和她進行了形而上的大吵之後流淚然後問她:「你餓了嗎」然後在風裡搭著老婆一塊回家。看著維吉尼亞充滿神經質地吸著一根香菸坐在沙發上寫作,我覺得她丈夫真是她的幸運,好像很配的感覺= =||| 至於另外兩個女人就比較複雜我的意思不是說她不復雜當然。

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會很疑惑地懷疑克萊里瑞莎的性傾向。這個女人還要神經質,好好的就怕什麼時候會突然哭出來。照顧著患愛滋病的richard並讓人感受到她對他深深的愛情可是又與另一個女人同居了10年建立了深厚的拉拉情誼。Richard說他之所以還活著就是為了她,richard把她叫作達洛維夫人顯然像是彌補童年時對母親的依戀。她母親就是朱麗安莫爾飾演的女人,曾經看了這本書而打算自殺未果在richard很小時就離開了他。

她在richard跳樓後說,我當年沒有選擇死,我選擇了生。她離開兒子離開丈夫一個人獨自過了大半生。

以前有一部影片,末尾是老太婆舉起槍,結局A是開槍死掉結局B是子彈沒有了類似於來來往往的開放式結尾吧。有人問導演他意欲傾向於哪個結局,導演說結局B。人家問為什麼導演說因為活著比死更殘酷。似乎有點像1969年的法斯賓德說: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總之,這部電影基調抑鬱,晚上看真的讓人想自殺。However, it is a very wonderful movi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