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A NEW HOPE

星球大战/星球大战第四集新希望/星际大战四部曲曙光乍现

8.6 / 1,446,291人    121分鐘 | 125分鐘 (special edition)

導演: 喬治盧卡斯
編劇: 喬治盧卡斯
演員: 馬克漢米爾 哈里遜福特 嘉莉費雪 彼得庫辛 亞歷堅尼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gten

2007-10-27 21:48:22

三十年後看星戰——一篇影評和關於影評的評論


銀河系共和國解體,帝國崛起,黑暗力量打壓著反抗軍。在這種背景下,Laie公主截取了黑暗帝國的致命武器「死亡之星」的技術資料準備送回反抗軍基地,不料公主的飛船遭襲,Laie公主被擒。機密資料是否能被安全送回,重擔落到一個叫Luke的年輕人身上......

1977年,星戰開篇。三十年後的2007年,我才正式打開星戰的開篇之作《新的希望A NEW HOPE》。隨著雄壯的音樂響起,金字塔般的字幕之後,在浩瀚宇宙的背景下,一艘碩大的太空船徐徐進入視野——後悔啊,這片子真應該到影院去感受頭頂飛船的顫動!

這部按情節順序應該是六部星戰之第四部的《A NEW HOPE》顯然是「星戰文化」的「介紹篇」,許多專屬星戰的名詞都一一引入,比如黑暗帝國,Jedi武士,還有原力(The Force)。

雖然片中的科技水平看似早已進入太空時代,太空飛船、戰艦橫飛,機器人已經具備人的意識,但仍然引入了古老的「原力」的概念,以我的理解,「原力」即可以憑藉個人的意志力達到普通人所難以企及的水平,包括戰鬥力、控制力,乃至精神層面的勇氣和毅力等。科技作為知識可以通過學習而掌握,但「原力」更像是發自內在、經過磨練、倚仗於意志的神秘力量,它不能為大眾所普遍掌握,只能是少數擁有天賦的人(Jedi武士)才能得到的能力。這種神秘的,隱藏著「高貴氣質」的,能夠解決許多科技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的力量,無疑會成為星戰影迷們的熱烈推崇,也必定是星戰系列影片得以長久不衰的秘密武器。說起來,這與中國功夫中「輕功」的地位頗有相似,「輕功」並定會比之「鐵砂掌」、「金剛掌」更能引人遐想。不過在中國功夫影片的世界中輕功依然濫用到是個穿古裝的都會飛的地步了,所謂「距離催生美感」,「輕功」的氾濫使它失去了本應享有的地位,當然,這是別話。

1977年,我們回想一下那是什麼時代,那時的中國文革剛剛結束,中國人都在關注什麼,又以什麼為娛樂,而美國人已經開始了電影史上最絢麗的科幻巨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部《A NEW HOPE》劇情簡單,人物性格單一,特效也是差強人意,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三十年前就製造出今天看來也嘆為觀止的影像效果。可以想見,本片已經用盡了當時所有的科技效果和想像力。在那個酒吧里,各種形狀各異的怪物聚集一堂,那場戲一定忙壞了化妝師和道具師。而在最精彩的太空激戰中,影片所表現的東西,不正是所有曾經或正在對宇宙飛船抱有幻想的孩子(包括我們)想看到的嗎?我們誰沒有手持玩具幻想它在太空中翻轉追逐?星球大戰做到了!

說道想像力,不得不說說人類幻想的無限和有限。想像力是無限的,它可以脫離我們身體,深入到太空深處,細緻到分子原子,它是人類體現其創造力的最富生命力的源泉。但同時,人類的幻想又無時無刻不體現其侷限性。你看片中的各種怪物,哪怕是最不成人形的Jabba也有人臉和手臂,機器人裡面,除了像垃圾桶一樣的R2D2,其餘的也都是人形為基礎。人對其它有生命的物體的人形想像是人類想像力的最大侷限。

不過話說回來,人類最自以為傲的絕不是人形的雙手雙腿,而是情感的擁有。所以也「慷慨」的賦予機器人這一人類的特質。片尾處,R2D2在戰鬥中受損,C-3PO在旁焦急的說:「你一定要修好他,我願意捐獻我的零件!」著實讓我感動了一把。恰巧最近在看《看電影》中關於機器人的專題,「機器人一旦擁有了人類的意識,還是不是機器人?」顯然R2D2與C-3PO已經成了有情誼的哥們兒,它們還是冰冷的機械嗎?

年輕的Luke加入戰鬥,黑暗帝國巨型戰艦被毀滅,是這場戰爭充滿希望的開端。


以下是obiwang的評論和logten的回覆:

obiwang 10/19 2007, 22:13 Say:[回復]
關於星球大戰六部的說明:
星球大戰的原創故事及主要編劇是盧卡斯,盧自己執導了六部中的四部,另兩部做執行製片。盧卡斯按倒敘方式首先拍攝了星球大戰四、五、六(1977,1980,1983)三部,二十年後又拍了星戰一、二、三(1999,2002,2005)三部,由於倒敘的拍攝順序及中文的用詞習慣,國內將星戰一、二、三翻譯成前傳,而實際上原本沒有前傳的概念,六部電影的英文名稱均以 STAR WARS EPISODE……開頭,即星球大戰第…章,本文所說的「星球大戰4 新希望」是「第四章」,而前傳一就是「第一章」。本文出於習慣仍使用前傳的概念,並將77年後拍的星戰四五六稱為「老三部」



obiwang 10/19 2007, 00:30 Say:[回復]
先聲明一下,我是比較狂熱的星戰fan,下面是對logten影評的逐段逐句評論
第一段
是標準的劇情簡介,就是印在盜版盤封底的那種,呵呵,省略號最好大寫,哈哈
第二段,前兩句,
在歐美及其他國家,六部星球大戰獲得了宗教式狂熱的頂禮膜拜,30年前星戰老三部(每一部)的票房與現在的年度大片票房數字基本相當,但當時美元還沒脫離金本位,沒有經歷劇烈的貶值,美元與黃金比價較現在高44倍(1980~2005,用查的數據算了一下),其他物價也相當低,應該說實際觀影人數遠高於現在的一線「大片」(從這個角度說,老三部的票房實際上遠高於前傳);30年後,星戰前傳上映,帶著對老三部的狂熱,大量fans們反覆進影院觀看,雖然前傳評價不一,很多人還是看完了罵,罵完了又看,就這樣堆高了影片的票房,惡評如潮卻票房高企,恐怕也只有星戰這樣的片子才出這種怪事吧。
但在中國,星戰迷就寥寥無幾了,前傳三部在國內上映,只有前傳三的票房較高,其中還有不少是在華的老外貢獻的,而且評價不高;西單和王府井書店裡,專業的中文電影評論書籍也極少提及星戰,就連logten這樣看了好幾櫃子電影的資深影迷也只在星戰三十年後、前傳八年後才偶然看到這部片子。
這種反差是巨大的,在我看來,這是由東西方人性(性格)的不同造成的,中國的人文傳統重人文輕理工,喜循規蹈矩,惡追新求異,從骨子裡厭惡而非鼓勵創新與冒險(二者本質一致),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我們的導演喜歡把鏡頭聚焦在社會中人的情感(或言人性)上,中國所有公認的大師及其代表作均如此,馮小剛甚至宣稱不會涉足科幻片;我們的觀眾也更喜歡愛情、武俠、奇幻(如魔戒、西遊記)甚於科幻主題,搜過近五年來天涯論壇的星戰影評,很多人看過星戰而毫無共鳴,更不理解fans們的狂熱,其實就是來源於不同的價值取向。吳承恩寫西遊記,曹雪芹寫紅樓夢,而今的網路流傳「誅仙」,這是千年的歷史傳統與慣性,象星戰這樣張揚想像的另類史詩是入不了多數國人的法眼的,這裡不評論這種現象的好壞,只是讓我覺得遺憾、孤獨。當然,從這篇影評看好像logten不是這樣,呵呵。
第二段,第三句
音樂是約翰.威廉士的手筆,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星戰是當時少有的交響樂配樂的電影,而隨著星戰的大紅大紫,隨後的史詩劇大都用交響樂風,並且有很多都出自威廉士之手,九十年代以後,PC上大量的星戰衍生遊戲也是同類風格的音樂,其中有些還是由威廉士親自操刀的。
金字塔這個詞很形象,不錯,實際上是文字由近及遠滾動的立體效果。這個字幕是仿自美國四十年代的一部科幻電視劇,名字忘了,沒查。為了這個金字塔字幕,導演盧卡斯失去了與史匹柏合作的機會,在拍攝新希望的續集星戰5之前,盧卡斯本來希望史匹柏執導(史匹柏是他的大學同學)、自己做製作人,而美國導演工會要求盧卡斯像通常電影一樣把主要演員的名單打在影片開始並代替這個金字塔,盧卡斯則針鋒相對,堅決不從,結果慘遭開除,他無法邀請史匹柏指導,如果沒有這段插曲,不知史匹柏會把星戰導成什麼樣呢?
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各種工會組織的強大,他們在對抗大公司老闆保護成員利益的同時也成為了標新立異者的障礙,這是一柄雙刃劍;另一方面,盧卡斯是個倔強剛烈的傢伙,愛抬槓,在實現他夢想的過程中,面對了無數的挫折:預算多次超支、片場屢遭損毀、特效不合格、剪輯失敗、乃至自身的病痛心理的陰鬱,這一切在這種倔強剛烈前都終得化解,沒有這種性格也無法成就這樣的事業。兩段古話:有志者事竟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古今中外都是一個道理。
接下來,logten被頭頂的太空船(片子裡叫殲星艦STAR DESTROYER)震撼了,這個鏡頭也同樣震撼了我,震撼了這個星球上數億的觀眾,在開始的這個片段中,帝國的殲星艦在追捕義軍的飛船,首先出現的是義軍飛船,鏡頭位置緊貼艦底,緊隨其後,巨艦沉重的划過太空,同樣的緊貼艦底的鏡頭、沉穩的航速,有很強的壓迫感,也讓這一段格外漫長,凸顯了殲星艦的龐大,初步構成了二者形體上的差異對比,而視野下方接近平直的行星輪廓又參與並強化了這一對比,但由於空曠的空間裡沒有任何參照物,所以觀者沒有實際的比例。最終,當殲星艦用引力器把癱瘓的義軍飛船拉進自己的船塢,片中第一次出現了二者的真實比例,義軍飛船像一艘航母放出的救生艇,觀者的震撼在這裡達到了高潮。很短的片斷中,連續的構圖上的對比反差及巧妙的鏡頭運用不斷強化著觀者的感受,這一段,先聲奪人。
受過這段「刺激」,觀者被迅速的拉出了現實世界,帶到了遙遠的銀河,這一段也點出了影片的核心賣點:逼真特效創造的遙遠夢想,你絲毫不會覺得這些飛船是假的。不過由於星戰4、5、6一直未在國內公映,中國的fans們是沒機會在傳統的大螢幕上飽眼福了,如果未來星戰可以轉製成IMAX 3D 的巨屏立體影片,也許未來我們就有機會看到充滿視野的巨艦壓過我們的頭頂,飛向深空……
未完,待續……

obiwang 10/19 2007, 22:15 Say:[回復]
補充一點聲明:
本人一直深愛著中國的古典文化,且這與我喜歡星戰並行不悖,我只是不喜歡當代中國在文化發展上的裹足不前。
還有,logten一定要用好句號……
 
obiwang 10/19 2007, 22:23 Say:[回復]
繼續說...
第三段
由於盧卡斯在1977年首先拍攝了這部星球大戰4 新希望,所以他必須把這個架空世界的所有原創概念一一說明,從片中看,這件事他做的不錯,以劇中人物向主角盧克講解的方式說明了原力、超空間、光劍等概念,既清楚明白,又很自然,一些影片中類似片斷讓人明顯感覺角色是在向「鏡頭後的觀眾」而非「劇中其他角色」說話,把科幻片變成了科教片,某些其他類型的影片中介紹人物關係、事件來歷的段落也存在這種問題,國產電視劇尤其明顯。
    在99年拍星戰前傳一時,由於影片在主要目標市場上均已家喻戶曉,所以導演未重複太多的背景概念介紹,而在相對陌生的中國(星戰老三部未在國內公映),很多觀者因此看不太明白,尤其是後來直接看前傳三的觀眾就更摸不到頭腦了。其實,說白了,星球大戰就是個「電影連續劇」,前傳三部就是拍給老星戰的fans們看的。

第四段,第一句(開頭……「原力」的概念)
片中科技水平的確很高,但應該說是「有低有高」,實際上盧卡斯是把未來科技與古典氣質及生活氣息揉在一起。片中,使用光劍的絕地武士穿的是古日本的和服,(當然也可說是從中國古漢服衍生而來),銀河參議院的衛士們穿著古羅馬服飾,參議院排列著希臘風格的雕塑,使用反引力引擎懸浮在低空的貨物仍要靠外星動物拉著,駕駛太空戰機的飛行員的穿著像二戰空軍,太空中的飛行軌跡象在大氣層里,戰機發射的「雷射」會打不準。這種雜糅說起來不倫不類,但實際上,這是星球大戰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正是由於加入了大量與觀眾生活接近的事物、概念,才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產生了認同感;片中核心的原力/絕地武士教團的概念都脫胎於基督/佛教與氣功之類古文化,如此種種凸現出的古典氣質讓影片有了更多文化內涵,光怪陸離中不失厚重,這些「先進科技」中的「落後」正式聯繫現實中的觀眾與遙遠幻想的紐帶,畢竟是地球上的「人」而不是什麼外星怪物在看電影。「魔戒」導演彼得傑克遜說,他最喜歡「星戰」中銹跡斑斑的破舊飛船,這種破舊讓他感覺很真實,而其他片子的太空船總是嶄新的。很多科幻片原創了幾乎所有的環境背景,卻因此過於陌生而失去了認同感與帶入感。從辯證唯物論分析,幻想與現實的二元對立是一種「質」的差距,在幻想中加入「現實元素」會使這種「質差」弱化為「量差」,綜合幻想本身的美感才讓人覺得「不差」。
順便說說後現代藝術吧,當代藝術家們創作並互相欣賞的現代藝術,無論音樂、美術、還是「後現代」電影(比如《無極》),正是由於在「抽象——具體」的二元對立中過於抽象,遠離「具體」 而無法進入喜歡「具體現實」的大眾們的視野。其實,相對星戰老三部,星戰前傳三部的審美(片中飛船、建築造型等等)就存在「後現代」的傾向,我認為這也是觀眾們喜歡老三部勝於前傳三部的原因之一。
 
logten 10/19 2007, 23:45 Say:
呵呵,句號的丟失讓你不能逐句評述對吧,一定改正!
如你所說,我也覺得導演在表現真實性上確實是下足了工夫的,比如R2D2經常髒兮兮的身體,還有銹跡斑斑的飛船。我還注意到駕駛戰機的駕駛員扭頭的時候他的眼鏡反光也做了處理。這也讓人聯想到許多科幻電影中將未來世界描述的破爛不堪的原因所在。現在能想起的比如《第五元素》中那個離港的航空站里,到處冒著莫名的蒸汽,或者乾脆堆放著廢墟。
「認同感和帶入感」這種概念也提得好。但這裡也許注意一個問題,或許是國內外觀眾本身欣賞角度的不同,國內觀眾不管環境和情景能否帶入,首先要解決一個劇情的問題,也就是說把故事性當作核。就拿最近的《太陽照常升起》來說,它是一部充滿創作慾望和激情的電影,但觀眾對它最大的惡指就是「看不懂劇情」。或者可以說,國內長時間教育模式和欣賞水平的引導,致使大家雖然不願意卻不由自主地在潛意識裡去追尋一個叫做「中心思想」的東西。能夠令人潸然淚下甚至「仰天長嘯」的作品才被評為好作品,而如同星戰和《變形金剛》這類弱化「中心思想」的影片就不會被「主流」接受。但反過來,像《駭客帝國》這般充滿深厚哲學意味的影片又不能夠引起其共鳴。這實在是一種平淡的悲哀。
在採訪中喬治•盧卡斯曾語:「這是一個遵循固有傳統所編成的故事,但其中英雄的形象,則要在神話傳說中去尋找」。故事都是老故事,神秘的武功相傳、父子反目、陰謀與反抗、愛情萌生等等,只不過找了一隻從沒人見過的形狀的新瓶來裝,而且裝的挺好。這些傳統的元素雖然發生在「銀河系」,但都是能引起觀眾強烈共鳴的東西,我覺得這才是「認同感與帶入感」最為著力的地方。不管是電影的還是文字的科幻作品,不管其想像多麼瑰麗出奇,都必須有至少一個能與地球人的感官相接軌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必然只能是價值觀、行為性或思想性。記不得具體名字了,當年在狂看《科幻世界》時,給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一個是地球人教會了外星強悍軍團中的個體「我」這個詞,之前這種生物只知「我們」而不知「我」,於是這個軍團瞬間瓦解;另一個是一對外星戀人,沒有專門的性器官,他們的做愛方式是全身緊貼,以觸角相纏,關鍵是,做愛的代價是其中要有一個在事後死去,像極了地球上的螳螂。這兩個例子雖小,但可見一斑。
btw.你說的「文化發展的裹足不前」,不是大家不想,恐怕是大家不能。另外,我相信潛移默化的作用,相信邊緣化和角落裡新生事物的生命力。
無比期待新的評論!
 
obiwang 10/20 2007, 11:11 Say:
句號是開個玩笑 哈哈
怎麼說呢,這個片拍出了親切感,其實有些地方是不符合物理原理的,但普通人不會在乎,不太離譜就好,所以關鍵是掌握真實與虛構的度
其實追求劇情是全世界大多數觀眾的要求,也是拍大眾電影的基本要求,當然小眾電影不一定要這樣,這裡提出了一個大眾電影與小眾電影的概念。國內的一些電影總要尋求一些抽象的表達,走小眾路線,搞得很高深,但實際上沒高深了,既沒大眾了也沒小眾好,這樣的小眾電影中的蹩足者是不可能得到大眾歡迎的。
總的來說,除了我在評論中提到的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外,我覺得國內的觀眾欣賞水平還好,畢竟是都看了不少盜版dvd,但確實都不喜歡有深度的東西,這不僅是看電影上的事了
這裡我還想提出一個看法:星戰迷們喜歡的根本就不是片中的劇情、人性、甚至不是特技,星戰的劇情、表演之類是比較平比較蒼白的,人們喜歡的就是那個背景,絢麗銀河的背景,就是那個「瓶」。所以說星戰是部特殊的電影,專業的影評人很多都迴避這部片,說好也不是、說不好也不是。
我認為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不能」「不讓」上,比如魔戒這樣的片是不談什麼政治的,也不會不讓拍,但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都拍不出這樣的作品。鐵達尼號這樣的是不會管你的,無非少點sex片斷,但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都拍不出這樣的作品。比如拍科幻片不會有人管你,但這十幾年大陸從沒拍過,我們在八十年代還有《霹靂貝貝》出來,那時可沒現在寬鬆阿,實際就是想像力的退化,這二十年來我們的想像力退化了,借用溫總理的類比說,就是這個民族仰望天空的人太少了,俯視腳下的太多了。
所謂「不能」是很多國內電影人的藉口,他們做不好事、臉皮又太薄,只好找藉口。管得嚴就拍反映生活的喜劇、勵志之類的片子啊,實際這樣的片子他們也拍不好,也拍不過好萊塢,很多是基本功的問題,拍片兒連話都說不好,事兒都說不清。從辯證唯物論說,系統的問題,首先是內因其次是外因。
我是個悲觀主義者,我總覺得我們的文化雖然繁榮了,但只是泡沫,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未來的復興仍遙不可及......
 
logten 10/21 2007, 03:04 Say:
除了實驗電影和某種特殊用途的電影,沒人願意拍小眾電影,畢竟拍電影還是商業行為。或許你這裡的所謂小眾電影要嘛是太過超前,要嘛是落後於時代。沒有哪個導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跟觀眾為敵的。當然,人家水平有限,操作有誤,想掛羊頭卻賣了狗肉,該另當別論。
我覺得你還是沒有理解中國電影發展乃至文藝發展的大環境,這個環境中,觀眾環境畢竟還是佔著很小的部份。中國人是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你到各種賺錢的行當里去看看就知道了。先別說想像力不是問題,即便是不那麼需要想像力的想法在作品中也能難以貫徹。假如說李安在中國拍攝電影,肯定是連《喜宴》和《飲食男女》這種泛著強烈中國傳統文化風味的電影都不可能出現,更別說《斷背山》、《綠巨人》和《色,戒》。你可以看看07年華表獎的頒獎典禮,大概就明白為什麼了。這其實也證實了,姜文是多麼的大膽,是多麼的可貴。還有,如果看看馮小剛的書《我把青春獻給你》,也能一窺其中的艱難。當然,沒能力把事情做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始終認為《無極》是一部「有心無力」的作品,或者說錯了第一步就只好繼續錯下去的無奈之舉。
至於「文化的復興」,自古以來從來都不是可以預見的。經濟的復甦、繁冗是可以預見的,文化的復興只能事後總結。歐洲的文藝復興不也是「鬼斧神工」麼,之前誰也沒有能力設計和預見,唐詩的勃起和宋詞的發達,李淵和趙匡胤都沒想到。
 
obiwang 10/21 2007, 10:39 Say:[回復]
我覺得當代歐洲電影就在走這種小眾路線,陽春白雪,和之者寡,現在全歐電影票房的60%都被好萊塢這種大眾電影佔領了。
我保留對中國電影的看法,我認為誠意和能力還是第一位的。
我倒覺得無極還是透出了中國傳統人文氣質,即我的評論裡提到的自古山海經、封神榜、西遊記、這一路下來的玄幻傳統,其特徵是:「無自然規律限制的想像」,只是片子把電影的其他方面(劇情等等)都搞得沒有邏輯規律了,玩過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說明,我們的神仙飛翔不用翅膀,西方的天使卻是要翅膀的,這種思維方式來自於我們重文輕理的傳統。當然這種傳統並不是不好反而有自己的寫意的美,這是與水墨畫等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共通的意境。我在評論開始提到對這種人文傳統的意見,只是反對用中式玄幻的美感否定(或者漠視)西式奇幻及科幻的美感,所以我說「不評論這種現象的好壞,只是覺得遺憾、孤獨」,因為很少有人能同時接受這兩種不同的美。這種中國玄幻美學與西方奇幻(魔戒)和科幻(星球大戰)美學是相對的,並有可能發展成自成一體的流派,有著自己的美感與韻味。
可以預測以下,中國文化復興之時,就是此種玄幻藝術復興之時。
文化復興的問題,應當有著自身的規律和條件,只是我還沒有太多思考,而且這個問題太大太複雜,想明白了再說吧,呵呵
 
obiwang 10/21 2007, 11:20 Say:[回復]
補充一下,無極中放飛「人風箏」的創意,就是中國人文寫意性的體現,西式奇幻科幻的本質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符合現實邏輯(規則),想像的是事物本身而非事理邏輯;中式玄幻的特點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且不符合現實邏輯(規則),事物本身而非事理邏輯均為想像。《無極》和《蜀山》都是這種風格在電影藝術形式中的代表。

總結一下中國古代文藝的兩個傳統,幻想的徹底性(非邏輯性) 和 關注內容的社會性(與自然相對立) 其背後的本質是重人文輕理工

關於中西奇幻/玄幻的本質規律的表述是本人原創。
 
logten 10/21 2007, 16:21 Say:
關於歐洲電影,我覺得跟籃球和美國的NBA的狀況有點相似,美國的好萊塢之所以不可複製是因為它已經成為巨大的磁場效應,NBA也是聚攬全球籃球菁英的強力磁場。我本身對歐洲電影並沒有系統化的了解,但給我的總體印象絕非是曲高和寡。而且冒昧揣測,能給你這種印象的原因大概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誰知道地球那邊是否也正有兩個人在討論中國電影是不是陽春白雪。
《無極》中「中國傳統人文氣質」倒是確實可以從中國傳統玄幻想像中找到影子。中國的玄幻也確實是如你所說的可以從事物和事理的邏輯方面跟西方奇幻劃出一道分水嶺。並且《神話》中,成龍可以在「磁場」的解釋下飛翔,倒也算是融合了東方玄幻方式與西方科學意識。但尤為如此,才需要找找《無極》廣泛挨批的原因:雖然不可否認中國觀眾對這種充滿神奇幻想的影片還缺乏適應能力,僅就其模糊荒誕的人文邏輯來說,就不能得到廣泛認同。當然你也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將其歸為Cult片。
至於「中國文化復興之時,就是此種玄幻藝術復興之時」......似乎不好說。
 
obiwang 10/21 2007, 18:40 Say:[回復]
或者說陽春白雪這個詞用得不好
 
obiwang 10/22 2007, 17:29 Say:[回復]
回到主題繼續評…
第四段第二句「以我的理解……毅力等」
理解得還好,在官方的解釋及衍生遊戲設定中,「原力」是包括「精神控制」及「堅定意志」等內容的超常能力,但還包括更快跑動、更高跳躍、隔空取物(意念致動),甚至釋放閃電、隱身等,掌握原力的絕地武士就是類似「超人」的概念。
第三句,
「原力」在星戰中是需要天賦(前傳一解釋為體內原蟲含量),並從小訓練才可熟練掌握的能力,絕地教團是一個宗教性質的組織,原力即作為武士特殊能力的天賦,由外化為一種精神信仰,當這種力量受到憤怒、仇恨、恐懼、慾望的影響而非理性的釋放及運用,就會將武士導向這種力量的黑暗面(惡),當武士習慣於這種邪惡的力量,並無法自拔,就會逐漸墮落成「西斯武士」了,整個過程頗類似於吸毒上癮。而釋放閃電之類就是黑暗原力的獨特技能。盧卡斯又引入了「絕地—西斯」的二元對立,與「帝國—義軍」結構在精神、宗教上形成配套,這種黑暗與光明的對立設置實際就是我們生活中理性與非理性的(粗話說就是二B,呵呵)的對立,從而讓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到共鳴。星戰劇情的主要線索之一就是西斯與絕地這兩個教派的鬥爭,劇情的張力和深度也來自於光明與黑暗在角色心理中的鬥爭,前傳三部是阿納金成長中的心靈掙扎與鬥爭、並最終墮落;老三部則是他的兒子盧克面對黑暗誘惑的鬥爭與堅持,並最終又挽救了他的父親。可以說是一個輪迴。而在魔戒中也具有相似結構,魔戒就是慾望與邪惡的外化,代表著黑暗的力量,類比於星戰的黑暗原力;人類、精靈、矮人等中土生靈是正義的力量,索隆及其獸人大軍則代表邪惡,二者分別對應星戰中的共和國、起義軍 以及帝國(皇帝)、西斯武士;魔戒中中土的正義力量始終在經歷著魔戒的誘惑與考驗,星戰中絕地(主角)也受到黑暗原力的考驗。這種結構包括兩條線索:外在的正義與邪惡力量的鬥爭,這一部份可以展開史詩般的戰爭描寫;正義力量的內在的、精神上的善惡鬥爭及其發展趨勢,這一部份可以展開細膩的人性的描寫。這樣的二元嵌套結構可以同時描寫金戈鐵馬與柔腸寸斷。是為史詩劇的典型風格。
由於星戰在外在對立勢力鬥爭中著墨頗豐,而在內在人性鬥爭衝突上稍顯欠缺(可與魔戒比較),所以星戰的這種二元對立的結構實際上與同時代中國的「革命」影像敘事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這種善惡鬥爭最終善存惡滅的情節設置,及明快簡單的風格會讓觀眾獲得單純、陽光、健康的心理體驗,這與好萊塢其他的著重探討複雜人性(甚至塑造惡)的影片具有很大不同,在後來的訪談中,盧卡斯也提到他希望給七十年代萎靡的美國青年及灰暗美國社會一些健康美好的東西。我甚至懷疑盧卡斯是否受到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影像風格的影響。
另一方面,宗教與科幻的結合也是星戰的一個特點。這一點也根源於西方世界的歷史中,歐美對宗教和科學總是一概通吃,並行不悖的。牛頓在創立整個經典力學後還是堅信最初的運動是上帝推了一把,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這樣的標題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不正常,科學家們信教的比比皆是。這與我們把科學與宗教(甚至中醫這樣的經驗科學)對立起來是相反的。
「這種……的熱烈推薦」
沒錯在歐美,星戰已成了宗教,真實的宗教。有人建立了「絕地」教派,美國、英國、澳洲,有人將自己的信仰填上了「絕地教」,這部片反過來影響了現實世界。如前所述,「自由飛天」的太空科技和神秘強大的原力宗教是星球大戰吸引力的兩個源泉。
第四段末
「輕功」這也是現代武俠片的基本要素,也是我提到的中國文化傳統特點的體現。但由於武俠作品的現實性與輕工所具有的「幻想性」不相容,以及LOGTEN提到的濫用問題,輕功已不是賣點了,尤其對於邏輯性較強的人,是不好接受的。而「星戰」中由於「原力」本身就是一個宗教性、奇幻性的概念,這個前提下「超能力」就沒什麼不合理的了,實際上「輕功」與原力功夫的相似性也折射出了東方文化對星戰的影響,「絕地」一詞來源於日本「時代劇」一詞的日文發音;絕地服飾改良於日本和服(中國古服);R2D2、C3PO改自《戰國英豪》中的兩個農民,盧卡斯和史匹柏承認受到黑澤明的很深影響,兩位甚至在黑澤明沒錢拍戲時為他籌資並協助拍攝了《影子武士》。
 
logten 10/22 2007, 19:41 Say:
我的理解,你這裡所謂「二元」在劇情上就是戲劇衝突的種類中最簡單的黑和白、正和反。關於史詩劇的典型風格「同時描寫金戈鐵馬與柔腸寸斷」,回想起來也確實如此。一方面有波瀾壯闊的正邪較量,一方面又有兒女情長糾葛反覆,同時把正邪之間勝負的關鍵(或者臨界點)放在一個人身上,《魔戒》中是那個哈比人,星戰中是Luke。
星戰對於美國社會的影響想必是深遠的,但個人覺得也不必為之過份強調和著意突出(當然啊,我對星戰對美國的影響究竟為何確實難有一個理性客觀的認識和可以為憑的數據為證)。史詩劇電影是大部份人都喜歡看的電影,很多時候類似一次狂歡,但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心理狀態的千差萬別,往往「著重探討複雜人性(甚至塑造惡)的影片」更能較深入的滲透人心,哪怕遠不如史詩劇波及廣泛。比如我,我對史詩劇的態度是欣賞但不存檔,狂歡過後便拋諸身後,目前為止我保存的史詩劇只有《魔戒》三部曲,而原因主要是因其壯觀的場面和配樂,與之相比,我更喜歡保存和不斷回味的是能夠探討複雜人性的電影,比如《沉默的羔羊》、《霸王別姬》、《夢想家》、《花樣年華》、《阿甘正傳》、《西西裡的美麗傳說》、《秋日傳奇》、《一一》等。在我眼裡,他們是華麗精緻的藝術品。
有人在自己的信仰上填入「絕地教」?這絕對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在想像他們在自己的履歷表中填入「Jedi」的時候......這是不是憤青的一種惡搞行為?「絕地教」有自己的組織嗎?我的理解,原力這種充盈著東方色彩的幻想應該很能贏得西方觀眾,首先它源自東方神秘的自修精神和團體組織結構,模仿了東方武士的行為準則,比如Jedi武士都是駕駛能手和優秀的機械師,就好比中國武術家好似天生就是高明的醫生並對各種暗器瞭如指掌,比如Jedi武士不能動情不能婚娶,其次盧卡斯又對它進行了適合於美國觀眾口味的修改,比如Jedi武士全體在內部也採取議會制,而Jedi議會從來沒有奪取共和國權力的想法,反之則絕對擁護共和國議會的決定。這讓Jedi武士的概念變得本土化,變得更適於他們的文化,不至於讓他們覺得Jedi武士是說著英文的東方人。
我想,如果要考察盧卡斯在當時除了兒時夢想的影響為什麼要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尤其是是否「受到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影像風格的影響」,恐怕需要全面考察當時的美國電影環境和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環境,最好能找出一批當時的影片來看......這足以搞一個課題了,也值得找盧卡斯本人談談。
R2D2、C-3PO的形象來源於《戰國英豪》中的兩個人物,這個很久以前就聽說過。強烈的戲劇性是每個有敏感神經的導演都喜歡的東西。可惜也有的導演不懂,弄得劇中人物外形酷似不說,連性格都像孿生兄弟......
 
obiwang 10/22 2007, 21:00 Say:[回復]
不知道關於史詩劇的理論有沒有涉及這種「二元嵌套」,上文的觀點也是我在修改錄入時突然想到的,所以開放式的討論和思考會迸發出許多靈感,會產生創意。
我只是想從白人對星戰的狂熱衷找到自己痴迷星戰的邏輯和理由,「看他們也喜歡星戰,原來不只是我自己好這口」,不過我在現實中沒發現一個喜歡星球大戰的。幾件事可以再說明一下:英國天空電視台電影頻道(Sky Movies)調查英國男人最愛反覆觀看的電影是星戰老三部,平均達20次;雷根在八十年代的太空軍事計劃稱之為"star wars",卻因此受到盧卡斯的反對和報復(前傳中的貿易聯盟總督被命名為 根 里,反派);八十年代,美國男孩兒的性幻想對像是比基尼萊亞(六人行中有提到);星戰的周邊(玩具書籍等)銷售收入90億美元;前傳3上映前幾十天就有人搭帳篷排隊;今年美國郵政局為星球大戰發行了三十週年紀念郵票;NASA有三分之一的科學家是星戰fans;美國即將發射的太空梭攜帶有一個盧克用的光劍道具,以示紀念。
看看,不是我自己喜歡星戰吧! 哈哈哈
技術上講星球大戰不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但一定是最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電影
嚴格來講史詩劇的目的是說教的,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指向性,而人性片是探討性的,是給思考者看的,能給心靈更多震撼,二者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
「絕地教」的情況具體記不住了,不過是很嚴肅的,可以google一下
關於冷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的確是個很大的課題,但總體上60~7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尤其是毛時代的中國)對西方知識分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典型的如1968年世界「革命」,美、英、法等核心資本主義國家的劇烈的左翼學潮運動,歐洲的毛派「紅衛兵」造反運動,《夢想家》裡的毛澤東像,海量的歷史資料和記錄都可以說明這一點,我在碟店也淘過兩三部當時歐洲左翼電影人的影片,只是當代中國的知識界和輿論有意迴避、淡化這個問題,所以我估計在電影方面也會有不小影響,不細說了。
 
obiwang 10/23 2007, 00:09 Say:[回復]
或者說,不是「受到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影像風格的影響」而拍這個片,而是拍這個片的時候「受到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影像風格的影響」
 
obiwang 10/24 2007, 23:15 Say:[回復]
第五段:
《星球大戰》誕生的那個年代,中國的確與美國有天壤之別。但我對76年以前中國的毛時代有著複雜的看法,不想深說這個問題:一方面,關於那十年的史料與記錄沒有解密,能出版的只有所謂回憶錄這樣的東西,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另一方面,關於那十年,至今我們無法自由討論,所有媒體輿論(除屈指可數的幾家網站)都只許說毛時代不好,而不允許討論當時的合理因素。當所有人都說你是殺人犯,怎麼會有人知道你其實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反思毛時代的電影一部一部的出,所有都是小說改編(換言之就是杜撰),沒有一個出自史實、沒有一個是真實描述、沒有一個客觀分析,所有的都是感性控訴與添油加醋,這包括那部大名鼎鼎的《霸王別姬》(請不要用電影藝術水平的高超推斷思想意識的高水平,拍得雖好卻說的不對),而這樣明顯的問題沒見什麼部門出來「審查」、「禁止」這些影片,看來尺度很寬;可一旦有影片反映毛時代之後的「正確時代」時,尺度就立馬嚴了。哼哼!哼哼!
    並不是毛時代沒有錯誤,而是說不能只讓人知道錯誤,不讓人知道好處。
總之,關於對毛時代的認識方面,我們是待在有人為我們營造的MATRIX裡面。
關於特技效果,應該說77年的老三部雖不華麗,但已足夠真實,是電影特效史上的一次質變,即使「不好」也是相對的「不好」、絕對的「好」。第一次,科幻電影讓人覺得「噢,那艘飛船是真的、那個星球真漂亮」。另外,盧卡斯也完成了電影特效的產業化,盧卡斯為了拍攝星戰專門組建了「工業光魔」特效公司(Industry of Light&Magic),三十年來一直是好萊塢乃至全世界的電影特效頭牌,一大批奧斯卡影片的特效皆出自其手,像《鐵達尼號》、《侏羅紀公園》、《變形金剛》之類的,具體記不清了,一大把。
關於怪物,可以說盧卡斯玩怪物上癮,限於老三部的特效條件,造出來的怪物還不多,到了星戰前傳,據說弄了200多種怪物出來(?),但我感覺這也是太泛化了,浮光掠影,反而印象不深。
關于飛船玩具,在下現在還收藏了不少星戰的玩具,呵呵呵
第六段
確切地說人類的想像力是「有限範圍」裡的「(接近)無限的組合」, 「有限範圍」就是說我們的所知所感是有限的;「無限組合」是指人們用已知的素材組合創新(創新本質就是重組)出新的事物,比如,高大身材、人類體形、猿猴體毛這三個要素就重構出了影片中Han Solo的類人猿副手喬巴卡。範圍是有限的,組合方式是無限的。正像logten所說R2D2沒準真是盧卡斯照著路邊的垃圾桶改出來的,哈哈。當然一定程度上怪物的身形也受到了當時特效水平的限制。
 
logten 10/25 2007, 11:51 Say:
都怪我哦,咱們還是不提那敏感的十年了。
特效上不得不承認星戰的輝煌成就,如果我們那今天的眼光去看還有不少東西值得讚嘆的話,那就說明它確實超越了時代。星戰老三部裡頭的特技,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兩點:光劍的效果和反重力飛行器的效果。1986年中國的老版西遊記中,悟空的飛還要吊鋼絲,或者粗糙的畫面組合,他的金箍棒也是個實物耍來耍去,全靠演員本身的功夫,但十幾年前的星戰中就有不露痕跡的光劍特效。想來星戰的拍攝也是藍幕和CG的組合,不知道有沒有星戰拍攝過程的紀錄片,真想拿來看看。對了,有沒有能發光的光劍玩具呢?
關於想像力,我常常感慨人類想像力受到現實影響的侷限性。還是回頭看看中國的奇幻,在所有包括《山海經》、《聊齋誌異》的玄幻/奇幻作品中,最令人興奮的的就是《西遊記》。西遊記創造了一個基本上完整的閉合想像世界,這個世界光怪陸離,卻也鐵律森嚴,尤其是似乎鏡子般複製了地面上人類的社會模式,這邊廂有玉皇大帝以及文武兩班,那邊廂有如來佛祖和十八羅漢,也就是說想像力雖然驚人,「統治」卻又作為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作者受到認知程度的侷限,還是顧及統治階級的「意見」,再造一個天上皇權似乎是絕對避不開的。毫無疑問,孫悟空的倒反天庭是《西遊記》最令人血脈噴張的章節,而孫悟空的最終被降伏則是令統治階級願意讓《西遊記》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我們可以暢想一下,如果孫悟空沒有被降伏,如果他造反的規模得以無限擴大,最終建立了三界中的猴王帝國,那登上皇位的孫猴子也未必可以逍遙自在,必然有一個白鬍子老猴跟這位毛猴玉帝上書力陳統治技巧的必要性,敦促他早班晚班正襟危坐一本正經的料理三界俗務,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吃上一次蟠桃,到時候承認他合法帝位的如來佛祖也會幫助他剷除別的想要造反的王猴子李猴子,而天庭即便是改變也頂多是大家改吃桃子,上朝的時候大臣們蹲在樹杈上——也就是說統治格局不會大變,就如同地面上人類社會的統治格局不會超越時代發生大的變化。《封神榜》講的也是王朝故事,各路神仙本事再大也頂多做個領兵的將軍;《鏡花緣》雖然遠赴重洋,見到的還是一個個不同的王朝罷了。也就是說,想像,終究還只是對現實的改造,不可能「另立門戶」。其實說來說去,還沒逃脫馬哲里關於人類意識的基本原理。
這也讓我想起當初首次知道:「宇宙是無限的」這一概念,真正的對我的想像力造成了一次挑戰。實際上到現在我也不能完全了解,只能當作一個知識點去掌握:假如駕駛著一艘光速的飛船徑直飛去,飛啊飛,到我老了,困得睜不開眼了,再換我的下一代,飛啊飛,到他老了,困得睜不開眼了,再繼續,彷彿愚公移山般「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飛下去......到底能飛到哪裡去?這個飛行計劃的「無窮盡」和「宇宙的無限大」,到底誰能比過誰??
R2D2長的像垃圾筒不是我說的,是《看電影》雜誌上的話。這小傢伙越往後看越招人喜歡。星戰中我第一個待見的就是R2D2。
 
obiwang 10/25 2007, 15:50 Say:[回復]
呵呵,沒看我都用的「那十年」嘛,哎!
西遊記的特效的確不好,雖然也用了藍幕,但人物能看到明顯的亮色邊緣,騰雲的時候也不是「站」在雲上,而是「飄」在雲上,應該說特效是老版西遊記的唯一遺憾
據說光劍光芒是一禎一禎畫上去的,反重力飛行器是在車底兒中間有幾個輪,呵呵,很土吧,其實玩的是創意,也不是啥高科技,不過空戰的場面用到了首創的電腦控制攝影機軌跡的技術,而且片子確實大量用到藍幕。
據說西遊記又要重拍了,不知能作成什麼樣,反正這麼多年中國沒有自己成形的電影特效公司,《集結號》用的是韓國的特效公司,哎……
從《西遊記》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文藝的高度成熟,那樣完美的作品恐怕現在是出不來了。作者把兩大教派的元素、中國社會演變的規律、團隊合作的細節、古代傳說的大小妖魔、還有人性來了個集大成,想來跟魔戒異曲同工啊!有戰爭(天兵天將斗猴軍)、有人性(從猴王到孫行者的身心演變,愛恨交界的師徒情、兄弟情)、有團隊冒險(西天取經)、有各種文明種族,西遊記拍好了完全可以搞成魔戒那樣的史詩劇。
仔細翻古書,史詩劇的題材應該有很多,現成的,而且現代人大多都沒看過。不知為啥那幫名導們不用,非要改什麼哈姆雷特、改什麼雷雨,非要拍什麼宮廷陰謀,王子愛皇后這樣的醜惡,他們覺得很美嗎?
我覺得無限作為一個抽象概念永遠無法證明,只是個邏輯推論,跟很多數學證明里一樣
 
obiwang 10/25 2007, 16:27 Say:[回復]
補充一個新發現,關於想像力的有限與無限的分析,同樣適用於「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相當於有限的認知、技術相當於對有限認知的無限重組與應用
 
obiwang 10/25 2007, 16:33 Say:[回復]
補完……
第七段
完整的邏輯理性與感情感性都是人類獨有的,當然也許是未來的機器人可能擁有的。大部份涉及未來的科幻片都如此描寫,其中相當一部份都描述了人類與機器人的矛盾鬥爭,而且結局悲慘,極端者如《MATRIX》(我不喜歡「駭客帝國」的譯法,駭客的帝國or帝國的駭客?驢唇不對馬嘴)、《終結者》。而盧卡斯在星戰中沒有照章辦理,與我們的現實相比機器人在星戰中只是在智力方面發生了量變,並沒有產生獨立人格並與人類分庭抗禮,他描述了一個和諧相處的人機關係。究其原因,一方面機器人不是本片的主題,作為獨立勢力會大占篇幅;另一方面本文開始處提到,盧卡斯採用的是親和路線,是人們可接受的、類似現實生活的未來描述,而不是嚴格邏輯但灰暗怪異的真實未來前景(可與MATRIX比較),這種描寫可以讓觀影的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溫暖,盧卡斯用「可信的不真實」代替了殘酷的「真實」。從這一點講,《星球大戰》可以說是美國的「主旋律」片了,只是人家比我們做的好而已。
《星球大戰IV 新希望》 而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後的今天,主角盧克用的光劍道具將隨美國的發現號太空梭進入太空;我們的「嫦娥」衛星也已奔向月球。三十年前,《星球大戰》奏響了「宇航時代」的序章,宣告了「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這樣的時代,迅速更新的科學技術必將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存面貌,必將承載著我們飛向那遙遠的星海,而這一切的文化起點,就是《星球大戰》。共寫此文與仰望天空的人們共勉,用片中的一句經典:
願原力與你同在!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43578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