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沐瓏秋刀

2007-11-02 07:36:40

青春的掙扎與困惑


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被無數人奉為經典,出品近20年仍被不同年齡層的人津津樂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死亡詩社》如此與眾不同?校園,青春,成長,人生,這些在電影中永恆的也是用濫了的主題,在《死亡詩社》中究竟散發出怎樣的魅力?從聽說到朋友推薦,時至今日那麼多年,終於得以一見,才知朋友所言非虛,經典名副其實。當曾經自信滿滿的尼爾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托德難以接受尼爾已死的事實在雪地哭喊狂奔,當學生們在一向膽小內向的托德的帶動下當著校長的面站在書桌上惜別基廷,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
還記得影片剛開始的時候嗎?新入學的學生們一起喊出學校的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他們一個個充滿希望,以能進這樣一個資深而受人尊崇的學校而自豪,卻從未想過這四個詞的背後是何含義,堅持這樣的信念必須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傳統」、「紀律」意味著行為思想的束縛,如墓地般永垂不朽卻死氣沉沉,只能跟著前人的步伐,絕對不能越雷池一步;「榮譽」、「卓越」代表著身份、地位、權力和金錢,能讓不認識的人瞬間對你另眼相看,能滿足你甚至你身邊的的人的慾望和虛榮心,卻比愚鈍無知更加表面、膚淺。身處如此教育體制下的學生,被不可抗的威嚴籠罩著,拋棄想像,磨化稜角,變得循規蹈矩,也變得現實鑽營、急功近利、人云亦云。
然而,青春年少的孩子們怎會沒有夢?就算日後飛黃騰達,躋身菁英,沒有全身心的放鬆與快樂的體驗,夢想就永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夢想。基廷使學生們意識到,所謂的四大信念,事實上卻是四座大山。他們開始掙扎反抗,想要擺脫現狀,卻發現負重越來越沉,越是想要站起來,越是難以支撐、承受,直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原本他們會像其他學生那樣,渾然不知被關在屋子裡,就這樣過完一生,可基廷的吶喊喚醒了他們,這才發現自己的處境是多麼不堪。然而,他們越渴望嚮往屋外的陽光白雲、海闊天空,就越為頭破血流仍無法衝破屋子而痛苦難捱。如此說來,基廷的出現,對他們來說,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作為一個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廷的離經叛道、不拘一格對我而言不僅新奇,更使人心嚮往之,因為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涯、千篇一律的學習道理和愈演愈烈的學習壓力佔據了太多的青蔥歲月。雖然不得不承認,上好大學,有好工作,我的人生之所以順利,很大程度也是拜這些所賜,但除了這些,我究竟是什麼人,可以成為什麼人,到現在仍給不了一個答案。「80後」的我們在一代代前輩的眼裡是現實而幼稚、自我中心而缺乏責任感的一代,這些難道都是我們的錯?
學校教育越來越功利、刻板,過份追求高昇學率和響噹噹的模範稱號使神聖的學堂沾染了太多的銅臭。當「為教而教」成為一句空話,學生又怎麼可能「為學而學」?事實上,在更多的情況下「為學而學」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除了學校,這也與家庭教育分不開。一方面,家長肩負授業傳道的責任,一方面,家長把改變家庭命運和替自己圓夢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於是,他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儘量少走彎路、少吃苦頭、少受傷害,而擁有他們心目中的成功人生,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只是,孩子不是學校生產流水線上的芭比娃娃,也不是被家長操縱的傀儡、玩偶或附屬品,而是活生生的人啊!在這個處處將「以人為本」掛在嘴邊的時代,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卻被家長和老師心安理得地扼殺,真是諷刺。或許,基廷如此啟發引導孩子未必適合每個孩子,喚醒孩子內心的自主意識和浪漫情懷未必能造就孩子的成功人生,但同樣的,沒有人能確定安排好的路就是適合孩子的,也沒有人知道等待著一個人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那麼所謂「對他好」也只是自以為是的保護措施和一廂情願的託辭罷了。
況且,那些在孩子眼裡神聖、偉大、自由的夢想,真如大人所言愚蠢、荒謬、虛無、異想天開而不值一提嗎?偏離既定軌道,朝未知的星球靠近,未必不是一場美麗邂逅。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敢於設想、勇於實踐的精神比我們想像的可貴得多。那麼,做老師、家長的可不可以不要想也不想的說不,而是給予理解甚至支持的態度?就算最後依然證明夢想不能成真,也請擁抱、安慰、祝福甚至替他們高興,對他們說,努力了,就值得了。
誰在學會走路之前沒有摔過跤,但是長大後,即便摔倒也要自己走路的堅強和執著哪裡去了?作為守護神和引路人的父母一心把孩子當作溫室的花朵培養,當作育兒袋裡的小袋鼠揣暖呵護,卻忘了自己有一天也會離世的事實,屆時,豐富的物質條件和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能保障孩子生存、生活多久,恐怕是未雨綢繆的他們也無法不正視的問題。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年輕的資本,不是美貌,不是青春,不是時間,而是擁有犯錯誤的機會。」是的,我們常常忽視了,犯錯、挫折和失敗同樣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和珍貴財富,而更多時候,孩子要學會的不是如何避免如狼似虎的它們,而是如何坦然接受、沉著應對、積極補救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雖說人不在其位,不謀其事,一旦成為家長或老師,對於能否做到這些也不禁打個大大的問號,但我相信,每次觀看這部影片都會給人啟示和動力,激勵我們為此努力。這恐怕也是為什麼影片結局要設計得如此令人唏噓和感動的原因。先以尼爾的死強烈的震撼我們日漸麻木的神經,再以學生們站立在桌上向基廷致意,為我們忿忿不平的壓抑情緒注入一股暖流,融化我們靈魂深處塵封已久的冰川。因此,與其說這是美國式的結局,不如說是詩樣的結局吧,誇張、匠氣,卻能讓人不能自己。
基廷雖然離開,其思想的影響力仍在,因為他的引導,恰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孩子們會永遠記住基廷說過的話和為他們所作的努力,而曾經被迫簽字指證基廷的那段過去,將是背負一生的恥辱和傷口。作為回報,孩子們眼中堅定的光芒也將給予基廷肯定和堅持的力量。縱然尼爾的死給了他很大的打擊,縱然在教室裡除了站著的學生也有冰冷漠然的脊背,縱然傳統教育制度和人們的教學觀念在短期內不會改變,我相信,熱愛教學的基廷不會輕易懷疑自己,或放棄探求教學的真諦,而將堅持擔當導引青春航程的船長,帶著一顆更為堅定、自省、謹慎和包容的心急流勇進、扼腕前行。
然而與此同時,托德他們的命運卻更讓人心生惶恐。校長怎能善罷甘休,父母又怎不失望氣惱?面對退學的威脅,父母的逼迫,是承認錯誤,還是堅持己見,他們又將面臨與當初一樣的選擇題,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尤其對未成年人而言,所謂的選擇就更不由自己。托德從小就活在出類拔萃的哥哥的光環下,自卑而孤僻,包括父母在內誰也沒問過他的苦悶、茫然和無所適從,誰能保證他不會成為菁英教育的又一個犧牲品?就算基廷深深觸動了他的內心,畢竟他離開了,再沒有人像他那樣鼓勵他、挖掘他的潛力並給予他力量,我們又如何期待他會有顛覆性的轉變?不敢去想,這一切是多麼令人沮喪絕望。
撇去這些沉重的話題,我不禁想,如果架空制度和環境的影響,基廷的教學思想是否會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在這點上,電影花了大量筆墨鋪寫、詮釋他的風格作派和為人主張,有較重的說教成份,但毋庸置疑,他的這些理論深深觸動了他的學生以及觀看電影的我們,甚至得到了認同和效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廷不僅是一個自由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一個哲學家。
第一堂課,基廷就提出「及時行樂」這個令人多少有些錯愕的觀點,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信奉享樂主義。我們該怎樣度過屬於自己的時間?蹉跎一生、揮霍一生、還是抑鬱一生?有多少人,到了頭髮花白一事無成的時候才感嘆人生苦短,早知如此,又何必「明日復明日」?等待或許是美德,又或許蘊藏力量,但卻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古人說得好:「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一個人走過漫長人生路,其所擁有的寶貴財富或許不計其數,但其中最容易失去的卻是時間。所以,如果生命不可避免浪費,那就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吧,如果生命不可避免選擇,那就試著果斷絕定吧,切莫錯過美好的事物。
然而,所謂事物的美好與否,每個人的眼睛看到的都不一樣,事情值不值得做,每個人的想法也不同。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百花爭艷,世界將多麼單調醜陋,同樣的,如果每個人都整齊劃一、隨波逐流,世界將多麼腐朽可怕?基廷使孩子們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看到與別人不同的風景。
人生對我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滄海一粟般微不足道的我們能做些什麼?米蘭·昆德拉告訴我們:「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那麼,做自己的意義也正在於此。盲目、麻木地成為別人希望你所成為的人,醫生、律師也好,銀行家、企業家也罷,或許看得見鮮花,聽得見掌聲,距離自由自在卻遙不可及。誠然,未成年的孩子還不具備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需要引導船長的原因,但成人也未必比他們先知先覺,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孝順、尊重就必須對他們言聽計從,不能有半點拂逆之心。人生在世,能夠成就的最偉大的作品不是別的,恰是最初也是最後的作品——自己,包括身上所有的優缺點,包括曾經做過的所有好事與醜事,也包括曾經經歷的所有成功與失敗,所有的一切構成色彩斑斕、活色生香的人生畫卷。不要太在乎被大多數的人或是周圍的人接受、認同和肯定,如果走自己的路可以走出一片天空,還有什麼可怕的,就讓別人說去吧。
當然,所謂做自己,絕非不負責任的口號,絕非對傳統文化和體制的全盤否定,也絕非任意妄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學生因魯莽大膽被校長教訓後,基廷告誡他們「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並不表示被骨頭梗死」,因為一個人若要追求思想上的獨立自由,就不能靠一時意氣、匹夫之勇。正如母校復旦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所示,人必須首先擺正自己的態度,然後學會思考,學會欣賞,學會提問,學會質疑,學會批判,學會總結,有了深刻的心得體會,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逐漸形成並日趨成熟,這才是「做自己」的本質。而一味追求與眾不同、標新立異,造就的恐怕不僅是社會的異數,更可能是出格、偏激、惡俗甚至可恥的典型。
然而,僅僅有遠大的理想和做自己的意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的不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人們常常走向兩個極端,放棄精神上的追求,使自己徹底活在現實中雖不可取,退縮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遠離現實世界也不是智者所為。但是,不可否認,如今更多的情況是,當你嚮往或流連於美好的事物時,宿命往往被雷擊般記起,而非忘記。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托德在結尾的爆發並不意味著今後就能跟隨基廷的腳步一往無前的前進,而尼爾在無奈和絕望之下選擇了自殺。家長和學校把所有責任理所當然的推到了基廷身上,卻從未想過自己的過失,更不要說尼爾本身了。事實上,尼爾之所以做出這樣不理智的行為,恰恰是沒有聽從基廷的結果。死固然使他得到解脫,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相反的,基廷用心良苦的啟發被曲解為教唆、慫恿、迷惑和誤導,他的執著和堅持卻換來反對者的驅逐和學生們的倒戈相向,若早知是這樣的結果,尼爾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嗎?事情已然發生,要追究責任基廷自然套不了干係,但他的過失並不是別人所想得那樣偏激或不負責任。基廷為學生們打開了一道門,使他們看到了分岔路,卻沒有給他們強加自己的想法,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走或不走,畢竟前路茫茫,無法真切辨清是怎樣的荊棘崎嶇,而少了家長和學校的保駕護航,他們必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迷惘和猶豫。那麼,基廷的失誤,在於沒有預見從而阻止悲劇的發生,更在於讓他們認識到人生多種可能性的同時,卻沒有教導他們如何珍惜自己可貴的生命,如何冷靜、理性、謹慎的做自己。
「惟有在夢中才有真正的自由。」基廷如是說。話雖悲觀,卻給了我們另一個訊息:自由的真諦是打破宿命,而唯有積極爭取才能無限接近自由。尼爾的死告訴我們,沒有了夢想的生活比死亡更可怕,可既然連死都不怕,為什麼還要怕父親的不滿、憤怒和蔑視?尼爾其實是一個極其脆弱的人,他的死並不是悲鳴的控訴,而是妥協、屈服、逃避,是軟弱的懦夫所為。
憤世嫉俗、無聲抗議、消極遁世甚至極端的以死明志,這些不是我們的初衷,更不是通往自由的途徑。既然我們要的是活力而非僵死的生命,掌握自己的人生而非按部就班的生活,那麼,我們必需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加重自立自強的砝碼,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執著的勇氣、謙遜的態度、不挫的自信、不服輸的韌性和專心勤勉的作風,構築強大的心靈世界,勇敢面對現實中的任何阻礙並將它們一一擊潰。言語即使可以說服他人,卻可能無法長久,只有用行動加以證明,才可以理直氣壯的抬頭迎向懷疑和不屑的目光,並最終贏得對方的尊重和理解。
萌動和懵懂、浪漫和熱情、倔強和桀驁、叛逆和衝動、大膽和勇敢、驕傲和自信、率性和坦誠、好奇和想像、憧憬和希望,這些青春的生命中可貴的特質似玫瑰花蕾,馥郁芬芳,卻不可避免的隨著流年消逝在風中,留下無限的懷念和遺憾。然而,可曾想過,青春固然無法停住離去的腳步,青春的特質卻並非無法保留,即便歷經坎坷苦痛,飽經風雨洗滌。
在撇去實利主義的浮光掠影之後,騰一片空間,記取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找回最初那些無拘無束的野性和一往無前的勇氣,盡情地釋放生命暢快淋漓的自由天性,也就不枉時光荏苒,不懼物是人非。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重讀此詩,彷彿觸摸到了電影中的那張扉頁,感慨萬千,卻已無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