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
2007-11-04 08:20:47
恐怖的絕望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hitchcock的片子.
而看完後給我的映像是,這是一部描述人類在極端絕望情況下個體所表現出的極端恐怖,以及由這種恐怖帶來的更加絕望.
恐怖和絕望在某種因果關係的紐帶纏繞之中越捆越緊,在最後群鳥衝擊mitch一家的房子時達到了最頂峰.
到現在我還是不能想像,象徵著和平,安詳的鳥兒,有著漂亮羽翼的人類會飛翔的朋友,居然會搖身一變,成為毀滅世界的末日審判者.劇中有幾個鏡頭都是在漆黑的夜晚,大群的烏鴉擠滿了樹枝.從hitchcock的攝影角度看上去,那鏡頭猶如傳說中的地獄.不僅如此,你甚至能看見站在樹下高舉鐮刀的死神在向你獰笑.
有人說過多的剪輯使片中海鷗咬人的鏡頭看上去很虛假,我倒覺得鳥兒咬向人類的每一口都是如此鋒利,真實.在看到anne被烏鴉殺死時我還覺得人怎麼會死於鳥的嘴下?但看到最後米蘭尼在群鳥的進攻中徹底崩潰時,才明白一旦鳥兒發起怒來,真的沒有好果子吃.
當然就像餐廳裡那個老婦人說的,鳥類不會主動攻擊人類.hitchcock在整個影片裡也沒有給我們一個解釋,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why??這也是影片裡很多人在問或自言自語的.但這就是hitchcock,無用回答,只需表達.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很多細小的關聯,讓人看著有種寒意.比如讓男女主角相愛的那兩隻鸚鵡與群鳥之間;又比如影片開頭mitch說過想"把米蘭尼關進鳥籠中"和後來米蘭尼真的被關進"鳥籠"(電話亭).....人在如鳥籠般的極度狹小空間下表現出來的驚慌,難道不正是我們身邊鳥類所經歷的嗎?
其它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一窺希區柯克做為一代大師的精妙之處.比如從開始任性妄為的富家女到後來的學會傾聽,勇於承擔責任的米蘭尼(當然最精彩的還是最後希區柯克又"玩弄"了觀眾一番,讓成長的米蘭尼再一次徹底崩潰);丈夫死後對兒子強烈依賴卻又始終覺得抓不住兒子的mitch母親;眾人在餐廳裡的激動爭論;失去理智一味推卸責任,埋怨她人的孩子母親....等等,都讓人回味.
最後在豆瓣上看到一位朋友的發言,覺得很好:"心理學家看出了弗洛伊德,環保主義者強調鳥類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敏感於政治的人們聽出了影片對60年代世界危機的恐懼。悲觀的人們哀嘆世界末日,樂觀的人們看到了結尾處遠方的天光。希區柯克,還是一如既往地面露著神秘的微笑。"這就是大師希區柯克.
評論家一思考,希區柯克就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