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逃殺--Battle Royale 3D

7.5 / 195,300人    114分鐘 | South Korea:120分鐘 | 122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深作欣二
演員: 北野武 藤原龍也 安藤政信 柴崎幸 栗山千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追逐夢想

2007-11-04 12:46:47

血腥對撞下赤裸人性的深刻表露——解讀深作欣二作品《大逃殺》(一)


這是一部血腥而暴力的影片,殘酷的情節刻畫讓人性在光天化日之下一覽無遺。人是很難理解的動物,在面臨困境、陷入危機的時刻,人的各種弱點便開始集結並噴發,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人性:孤獨的、自私的、嬗變的、冷漠的、膽怯的、矛盾的…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同樣,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人性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面,那就是不懼怕艱險、重視友情、勇擔責任、直面現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影片所帶來,是對社會、對人性的一種反思。

崩潰、危機、失業、犯罪、信心與內心的痛苦掙扎
在影片的開頭是一段旁白:「新世紀之初,一個國家崩潰了,總失業率超過15%,一千萬人失業,八十萬學生杯葛校園制度,少年犯罪率攀升...成年人失去信心,並且懼怕青少年…」2000年之初,亞洲金融風暴儘管已經過去了三年之久,但其產生的餘波仍然沒有平息,經濟蕭條,失業率激增,青少年就業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社會壓力隨之增大。影片以這樣的開場白告訴我們,經濟危機所造成的震盪波及的不僅僅是一個層面,而是覆蓋了整個社會,如同南美洲的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會引發世界另一頭的風暴一樣,經濟危機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低迷,更是整個社會信心的受挫,個人信心的壓抑。

以致於影片主角之一七原秋也的母親在小學三四年級時離家出走,上高中時爸爸上吊自殺,他留給秋也的遺言是「秋也加油,秋也加油」。這似乎在暗示這個不堪社會壓力的中年男人痛苦而複雜的心境,對現實社會的無能為力只能以自己的死來擺脫,但卻有著強烈的不甘。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他的死只能說明他無能的現實,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加油,因為唯有這樣,在現實中才可以勝出。

影片以這樣的鋪墊開場,其象徵意義大於一切。如果將視角放回到日本,我們不難理解,在日本這個快節奏、高強度的國度里,現實的壓力經過內心的煎熬而做出逼不得已的舉動,其實更多的在揭示著現實殘酷的一面。包括影片後面秋也的夢境裡,他爸爸不斷的尋求工作機會,卻不斷的遭受拒絕,而將怒火發洩到頻頻問他是否點菜的餐廳侍者身上,更加凸顯了影片所要反映的現實情況:內心是複雜的,並處於不斷的掙扎之中,而最終的結局,始終是個人的無奈之舉。

女孩、笑容、報導,人們追求的不過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興奮的女主播正用她悅耳的聲音報導著新聞事件,而新聞的主人公則是在遊戲中最終獲勝的女孩。瘋狂的記者、短槍長炮對著正由軍隊護送的女孩的臉上。最終活著的女孩身上還殘留著同學的血跡,手裡抱著或許是她心愛的洋娃娃,只是,她的笑,如此的詭異,讓人不寒而顫。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笑容,使觀影者感到這般的驚心。


人們總是善於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製造自己的快樂。正如每一場驚心策劃的遊戲一樣,只有一個勝利者,其他的,都是犧牲品。旁觀者無疑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滿足自己心中的那份慾望。人的心裡永遠都有著兩面,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徘徊,舉棋不定。當自身無法附諸實施的時候,更願意將自己的願望假像到別人的身上,並以此來獲得心理的安全感。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大人們才懼怕孩子,正是因為這樣,人與人之間才猜忌,於是乎,每個人都缺少著安全感。

北野、老師、父親,多重角色的人格刻畫
有日本「暴力宗師」之稱的北野武在片中扮演老師的角色,似乎深作導演要通過北野武這個現實中的身份來隱語影片的暴力、血腥及殘酷。北野一個人靜靜的坐在教師的講桌上,低垂的頭與微彎的背影,還有「今天不上課,因為我們不想上。B班全體同學」於黑板給他的留言,折射出青少年一代叛逆而張揚的一面,這是對制度的挑戰,同時也是個性釋放、渴望自由的暗示。北野此刻的心情是無奈的,更是無能為力的,就像秋也的爸爸一樣,他根本沒有辦法去改變這個現實。

血腥的開場來自一個叫國信的學生對老師的刺殺。當北野走出教室的時候,國信衝出來給老師大腿上一刀,被國信刺傷後,北野從地上爬起來,走到水龍頭前洗去沾在手上的血跡,表情木然,似乎他毫無疼痛的感覺,對這樣的事情好像是見怪不怪。這個情結的鋪排顯得有些突兀,因果卻在後面的故事中有所交代。北野曾經因為國信很差,而建議他不要上學。不知道這可不可以視為對傳統教育體制的一種隱射,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老師總是被擺上很高的位置,而學生的命運似乎更是由老師所掌控,國信的退學及刺傷北野看似一個有因有果的過程,卻揭示出隱藏壓抑心理爆發的可能。

在影片中,北野所扮演的角色除了老師以外,還扮演著父親的角色。他有一個女兒,但他的女兒至始至終都沒有在影片中出現,而連接其中的就是通過手機與女兒的對白。從影片來看,北野的內心實際上是孤獨的,他無法與女兒溝通,但是卻想展現他溫情父愛的一面。這個場面通過影片後段中川去接秋也的那場戲中表現出來,原本冷漠的北野將傘遞給中川,「不要著涼了」感覺是一位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但這樣一句台詞出現在這裡,卻多了幾分批判的味道。人,總是不願意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明明白己的內心是充滿著關愛的,卻偏偏把自己深鎖,緣於現實,還是懼怕現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此外,在影片的結尾部份,空曠的操場北野一個人站在領操台上一個人作著運動,他是想再回到學校與自己的學生一起呢,還是只是想與自己的學生分享生活的美好,這一切都不得而知。到最後,北野的結局是悲嗆的死去,而至死,他都沒有化解女兒對他的那份誤解,隨著他一聲槍響,手機碎了,而他與女兒的溝通的願望也徹底的化了泡影,也再也沒有機會了,因為,他死了。

青春,集體照,發黃的照片絕不僅僅是懷舊
影片的主角在開場的時候便集體亮相,這是城岩學園三年級B班全體同學的合影。以一張泛黃的集體照開始,卻以98%的人死去而告終,這究竟是何等的殘酷。照片還缺少兩位轉校生,他們一位是上屆遊戲的倖存者川田章悟,一位是渴望刺激遊戲的桐山和雄。

照片上,每個人都洋溢著青春的朝氣,以及對生活的夢想,但是誰又能想到,就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下,鏡頭一轉,同學們便相互廝殺,活下來成為他們唯一的理由。的確,發黃的相片絕不僅僅是懷舊,更多的,是兩種情景的矛盾對立,凸顯著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訴說著選擇的煎熬及困惑。這就是生活,昨天絕不等同與今天,而明天,則充滿著更多的未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