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慄遊戲--Misery

危情十日/苦难/米泽丽

7.8 / 235,313人    107分鐘

導演: 羅伯萊納
編劇: 史蒂芬金 威廉高德曼
演員: 詹姆斯肯恩 凱西貝茲 Richard Farnsworth Frances Sternhage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若昔難得

2007-11-04 23:44:18

苦難


1,由史蒂夫n King的小說而改編的電影非常多,但大部份都是不太上檯面的B級片。但是其中也有真正的傑作,例如《閃靈》(The Shining)。而我以為《苦難》(Misery)也是其中之一。

說起來,《苦難》和《閃靈》還有些相像的地方。故事都和小說家有關,都發生在冬天。不過呢,一個發生在小說寫作之前,一個發生在小說寫作之後。但是其中都隱含有作家為何要寫作的問題。

2,常聽到有人說,西方的恐怖片只有血腥,沒有心理上的恐懼。顯然是以點帶面了。也有人說,不明白史蒂夫n King的小說有什麼恐怖的,我覺得這個大概是文化衝突的原因。與美式文化的隔閡,造成無法融入史蒂夫n King營造的氛圍。

然而無論怎麼看,《苦難》都是非常讓人抓心揪肺的故事。

3,小說和電影的原名都是《Misery》。這本來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一個小說家,的暢銷小說系列的名字,是這個系列小說中的女主角的名字。

故事中的女主角,一個在心理變態的前護士,為這個系列小說而狂迷,顯然她把自己當作了Misery。

而Misery這個單詞,也有痛苦、悲慘的意思。這顯然是故事中的小說家被護士照顧時候的心理感受。

4,《Misery》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作家出了車禍,被自己的女書迷所救,在書迷家中養傷。書迷開始看起來像天使,除了過於熱情了一點以外。後來發現這個書迷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逼著作家按照她的意圖來寫小說,軟禁他,傷害他,甚至到了要殺掉他的地步。

這種架構——在陌生的環境中,遇到好心人,然後發現好心人其實是惡魔——現在已經屢見不鮮了,我拍腦門能夠想到的有《狼溪》和《旅舍》。但是這些電影常常落於純粹的血腥,而並非《Misery》那樣的恐怖。為何呢?

《Misery》中的女主角Annie雖然心理變態,雖然沒有人能夠看清她真實的內心世界,可是她依然有人性。她的情緒完全失控,可以在瞬間由天使變成惡魔,可是觀眾依然明白她想要什麼。她說,你是名人,而我很醜,終究你要離開我,你這樣的人不會明白我的痛苦。她的內心依然有和普通人一樣的部份,只是她的行為遠遠超過正常人的範圍。她看起來很醜很胖,似乎大大咧咧的,但是她有自己完整而精細的規條,大到世界該如何運行,小到瓷器玩偶該如何擺放。這些都確保觀眾會把她當作是一個人。

其他的類似電影,反面角色幾乎就是一個怪物,醜怪,力大無窮,以殺人為樂,甚至根本就不是人類。

而我們都知道,人遠遠比怪物更可怕。

5,《Misery》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的女主角,Kathy Bates,她憑藉這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一部恐怖片,在奧斯卡這樣的傳統影展中獲得這樣的大獎,實屬不易。而且Kathy的表演,即使放在歷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中去看,也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

如前所說,《Misery》中的女主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她喜怒無常,極端情緒化,同時又體現著人性。這些特徵不僅要依靠劇本和台詞來表現,更要依靠Kathy的表演。

Kathy也實在是棒極了。她的表演張力實足,奪人心魄。她對著螢幕怒吼的時候,我感覺似乎是被她的氣勢壓在椅子上不能動彈,連頭都無法側開。

不過這次重看,發現其實對於這個人物的塑造,攝影也是功不可沒的。低角度的大特寫,Kathy的臉佔滿了整個螢幕,從上向下的俯看,實在是非常有壓迫感。

6,《Misery》在剪輯上是非常傳統的,很多地方都讓人想起希區考克。而片中最緊張的幾個部份,節奏越來越快、鏡頭越來越近的在兩個人物之間快速切換,這些都是非常傳統的蒙太奇手法。雖然手法很傳統,但是運用的非常準確,造成的效果依然是震撼人心的。

IMDB得分7.7(23756人投票),我打7分。

Technorati Tags: 電影 , 影評 , 恐怖片 , 最佳女主角 , Misery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