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23,41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笨鳥茗人堂

2007-11-13 07:43:36

家這東西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家這東西 作者: 風景
     (本欄目由天河電影城特約刊出)首發笨鳥茗人堂刊物8月號


  《飲食男女》,幾次匆匆一過,片子平平淡淡,悶騷,沒得耐心細看。這次笨鳥大力推薦《飲食男女》,我又溫習了一遍,恍然發現,《飲食男女》是功夫菜,很有料,值得細品。
    Eat Drink Man Woman, 《飲食男女》的英文名,罕見的直譯式。吃,喝,男,女,人這一輩子的大事哪。
    影片開始那一長串的廚房烹飪鏡頭是通感式的享受—眼睛嘗到了精美的菜式, 不過只能看不能嘗, 大遺憾。影片以中國飲食文化為開端,正題是家庭關係,男女情感大戲。有句話很微妙地把飲食同情慾聯繫起來:留住他的心,先要留住他的胃。可如果這心都不掛在做菜的人身上了,留得住胃也留不住人。
    家,拆開了看,上面是寶蓋頭,象徵遮風蔽雨的屋子,下面是豕,俗稱豬,所以家最初是由大屋底下要養豬的原始幸福生活演化而來的。社會在進步,原始幸福擋不住傳統中國家庭的變化。孩子們小的時候會把內心的秘密與父母分享,等孩子一長大,分享秘密的對象變成了密友、戀人,兒女仍然是父母的天,而父母卻不是兒女的地。兒女們的世界向外延伸,父母的世界始終在原來的那個家。以前一家人老老少少幾世同堂,如今,兒女們各走各的道,一個大家分裂成幾個小家,吃一頓團圓飯也就有了維繫親情的重要功能。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縱然朱老爺子是台灣圓山大飯店的大廚,也難討得三個女兒挑剔的胃。滿滿一桌子豐盛的菜式非常符合大師級的烹飪水準,只是像飯店宴席多過像家宴朱師傅費時費功夫做的一桌菜,換不來女兒的感謝。大女兒每次吃飯前倒是感謝了,人家感謝的是主耶穌賜給她食物。二女兒嫌魚翅煮過了頭, 小女兒覺得街邊小吃也很好吃。三個女兒各有各的心思,再好的晚宴也索然無味。一家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誰也不願多透露內心的想法,一家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彼此的關係陌生疏離。
    朱師傅,早年喪偶,又當爹來,又當媽,把三個女兒養大,不善言辭、板著臉孔的朱師傅只會用幫三個女兒搞好後勤服務這種方式表達父愛,比如做大餐,洗衣,喚女兒起床,三個女兒卻不怎麼領情,一家人很少溝通。三個女兒對朱師傅做的菜有些微辭,小孩子珊珊和小朋友卻吃的津津有味,一個大廚在女兒那裡得不到尊敬,倒像個令人討嫌的老傢伙。日復一日,沒有新鮮感的家庭生活,過得像雞肋一樣。
    朱師傅的苦惱不僅僅來自女兒們不理解、不領情,人到老年,他竟然沒了味覺。干燒甲魚,憋。沒味覺映襯了朱師傅乏味無聊的家庭生活,沒了味覺,鮑魚也和陽春麵一個味道,日子不順心,吃什麼都沒滋味。從朱師傅到圓山大飯店廚房救場,眾星托月的氣氛來看,沒了味覺的朱師傅立在那兒也是一座豐碑。但沒有味覺的廚師,怎麼說也是沒底氣,這種心裡失落感,只有朱師傅的知己老溫才能體會。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三個女兒在家宴上略有尷尬但決心十足的宣告開啟了分家三部曲。二女兒家倩買了房子要搬出去,小女兒家寧懷孕要搬出去,大女兒結婚要搬出去,朱師傅表面上若無其事,非常鎮定,而目送女兒離去,他的臉上寫滿了落寞。一個家再怎麼暗戰,也是家,人分出去了,家也就逐漸空了。
    三個女兒的戀愛比分家還精彩。二女兒家倩最先宣佈要離家,結果最後離開老宅。家倩聰明能幹,看不慣吵吵鬧鬧過一輩子的老式愛情,和男人之間保持曖昧關係,不涉及承諾,不涉及婚姻,看似灑脫,實則心傷。家倩訴說心事的對像是前男友,前男友結婚了,只留給家倩畫廊的一小塊空間搞搞婚外戀。同事可以是個好情人,最終也只能做個朋友。家倩的愛情是中航飛機,在不同地點飛過停下,卻沒人為她過期居留。
    小女兒家寧經常做大姐和二姐爭吵時的和事佬。她對女友的男朋友開導了幾句,男孩子馬上若有所思,和家寧談起了戀愛。戀愛來得自然,未婚先孕來得急促,青春少女一下子變成年輕母親。跟家寧適時的愛情戰略相比,家寧的女友真是自作聰明,玩欲擒故縱感情遊戲,以此證明白己的魅力,折磨人的愛早晚會把對方氣跑。
    大女兒家珍是個老姑娘,活在臆想的愛情謊言裡,敏感,守舊,開不得玩笑,她感嘆:爸爸反正是要跟我過一輩子的。對她有意似無意的體育老師出現了,家珍為他心生波瀾,學生惡作劇寫給她的情書為她的愛情帶來意想不到的美滿。一頭大波浪捲髮的家珍穿過學生驚艷的目光,穿過草場,對著麥克風嘶喊出自己的心聲,老姑娘脫胎換骨了,這個場景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壓抑的久了,迸發的最強烈,家珍的愛情如同她坐在摩托車上飛舞的裙角一樣熱烈。她迫不及待離開家,回頭時的兩行淚說明家珍對家的留戀,然而婚姻來了,她總要去過自己的生活。二女兒問大女兒:他不是基督徒,你還要跟他結婚。大女兒非常有把握地說:他會是的。大女兒管弟妹,總是大姐頭架子,這回結婚了,看來還是大女兒當家,大女兒的控制力還真是強。
    最後朱師傅也戀愛了,忘年戀出人意料,驚亂了一家人,嘮叨不休的「老巫婆」梁伯母氣得差點休克。鰥夫配寡婦,老頭配老太太,朱家三千金是這麼想的,常人也是這麼想的,朱師傅的忘年戀否定了眾人的習慣思維。這次家宴,朱師傅第一次心不在焉,刻花了冬瓜,炒鍋掉到了地上,筷子也遲遲沒插進魚嘴巴。兒女們向他宣告離家理由時,充滿了勇氣,決絕離開,輪到朱師傅宣告他的新生活了,他遲疑,顧慮眾人的感受,說不願意給別人填麻煩,但他想明白了,總不能等所有的料都齊了,才下鍋吧。再美好的愛,等待下去,什麼都涼了。賣掉了老屋,沒了大廚房,有了他的新家庭,一家人最後都各得其所,開始了新生。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家庭,在不在一起不重要了,心裡掛念著就夠了。
    一家人情感含蓄、內斂,與其他家庭成員缺少直接的情感傾訴,做不到敞開心扉、互相理解,但親情在,愛也在,就是誰也不會讓別人直接感受到自己情感。大女兒在母親離世後,承擔起照顧家的責任,對父親比較敬重,卻很少關心父親的憂與樂。大女兒和二女兒之間有隔膜,後來趁著一個機會兩人互相坦露心跡,才真正解開芥蒂。二女兒一向和父親話不投機,在醫院見到父親,以為父親心臟出了問題,忽然覺得惶恐,開始重視父親,卻不直接詢問父親的身體狀況,誤會就一直持續到結尾。三個女兒都以為父親和歐巴桑樣的梁伯母是一對,卻沒有人問朱師傅是不是喜歡梁伯母。都等著別人告訴自己,自己沒意識向其他家庭成員主動坦誠相待。幸好,經歷幾番波折,最後朱師傅恢復了味覺,嘗到了二女兒的湯,父女的手握到一起,親情、理解也回來了。
    其實朱師傅一家還是很寬容的,三個女兒無論怎樣出人意料,一家人都任爾隨意。朱師傅忘年戀開始時有點小風波,最後還是好結局,朱師傅煥發了新生機,又有了新後代,梁伯母最後也預設了女兒的忘年戀,錦榮的「愛你」兩字讓朱師傅嘗到了久違的家的溫馨味道。如果換成典型中國守舊家庭,每一件事都可以鬧的人仰馬翻,全家大亂。朱師傅一家這種寬容的氛圍,其實一種客客氣氣的無奈,既然已經發生了,就由它去吧。這個非常態的開明家庭,跟中國傳統家庭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我想這是李安想給觀眾展示的中國家庭特質――溫和、文化、含蓄。這個家因一個老爺子和三個女兒的複雜微妙關係而具有普遍性,因老爺子的大廚身份而特別,家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浸染。如果換成張藝謀,這個家就成了《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大宅子,一定要衝突個你死我活,這樣的家就變成爆炒黃連朝天椒,不但不對路,反而又苦又燒心。所以,不管是小家,還是大家,只要是家能暖你的胃,你嘗到了家的味道,就是好的家,令人想的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