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波特萊爾的冒險--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波特莱尔的冒险(台)/尼蒙利斯连环不幸事件

6.8 / 221,229人    108分鐘

導演: 布萊德希伯林
編劇: Daniel Handler Robert Gordon (Ⅶ)
演員: 金凱瑞 梅莉史翠普 裘德洛 艾蜜莉布朗寧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九尾黑貓

2007-11-14 01:38:44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墳墓上長出哥德童話


    「在我沒有十字架的墳頭,生長著三朵百合花。
  一朵從傷口中勝出,而當落日噴發烈焰的時分,
  這朵哀傷的百合花好像鮮血染成。
  另一朵生自我的心靈,它受盡了苦痛,
  在長蛆的洞穴。
  而第三朵百合花呀,卻用根須撕裂著我的口腔。
  他們在我的墳頭孤寂地生長,
  在他們四週大地荒涼。
  就像我的生活一樣,連美貌也是人的致命傷。」
  ——法國詩人傑姆•阿波里奈爾《自殺的女人》

 

  有關哥德

 

  哥德(Goth)這個詞最初代表的含義並不像今日這般華麗陰森,只是來源於北歐條頓民族中的一個部落。這班強悍野蠻的哥德人成為了摧毀西羅馬帝國的主力軍。雖然哥德民族很快就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了,但是在15世紀,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又賦予哥德這個詞野蠻、恐怖、落後、神秘等多種全新的含義。他們的審美仍只能接受古希臘和古羅馬簡潔的建築風格,無法接受法國巴黎聖母院式的哥德風格:輕靈的外型,聳立的尖頂,變幻光線的彩窗,幽暗的大廳和地窖等。他們認為這種建築代表野蠻、落後,正如當年的哥德民族一樣。

 

  到了1764年,賀拉斯•瓦爾浦爾德又將哥德的概念引入了小說。哥德之所以被引入小說中,不光因為這個詞在其發展中展現著光怪陸離的面目,也因為日耳曼民族流傳的民間傳說成為了中世紀浪漫故事的重要源泉之一。這些小說大多帶著中世紀荒野廢墟的神秘色彩,情節恐怖駭人、懸念重重,揭露著那些不為人知的罪惡,難以啟齒的陰謀,令人髮指的暴力。隨後的幾百年來,英美文學中很多優秀的作品都爭先恐後的融入哥德小說的寫作手法,他們把哥德與現實中的譴責和道德探索很好的結合,例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愛倫•坡的《黑貓》,王爾德的《坎特維爾鬼魂》,艾蜜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

 

  英國著名美學家博克(Edmund Burke)認為,人類最強烈的感情是恐懼。那些雷雨交加的不眠深夜,煙霧繚繞的郊野荒野,斷壁殘垣中的荊棘叢生,都讓人們心生畏懼的同時感受到寧靜所不能帶來的靈魂悸動。而從這些景像中產生的善惡之爭更加加劇了人心的激盪。哥德小說延續了幾個世紀之久的主題便是上帝與惡魔的交戰,光明與黑暗的碰撞。

 

  當哥德風格運用到電影中則再次得到了導演們的改造,即誇大了陰鬱旖旎的視覺衝擊力,削弱了主題上的挖掘。蒂姆•波頓就是電影導演中哥德風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剪刀手愛德華」、「蝙蝠俠」、「斷頭谷」都瀰漫著黑暗邪惡的美感,強尼•德普面無人色猶如吸血鬼伯爵的動人形象和憂鬱眼神也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開始接受這種另類的影像。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改編自美國作家丹尼爾•漢德勒的《雷蒙•斯尼奇》系列童話其中的三部作品。

 

  漢德勒的原著小說便帶有濃郁的哥德風格,連主人公的名姓都要用寫出《惡之花》這樣驚世駭俗作品作者波德萊爾的名字。漢德勒在一開場便毫不客氣的指出,在他的小說里不要指望看到什麼美好的結局或者快樂的童話故事,這裡甚至不會有令人愉快的開場,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美妙的事情。

 

  波德萊爾三兄妹一開始就被作者拋棄到渺無人煙且佈滿濃霧的海灘上,寒氣陣陣,遠處猶如鬼魂的陰影漸漸向他們靠近。孤立無援的狀態和陰森恐怖的環境讓他們不寒而慄,銀行家波爾先生就在這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環境中帶來了他們父母去世的噩耗。

 

  在深受哥德風格影響的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敘述場景。簡•愛剛剛搬到桑菲爾德莊園沒多久,獨自走在從乾草村送信回來的路上。路面僵硬,道路兩旁覆著一層薄冰,光線逐漸昏暗下來,光禿禿的山脊靜悄悄的,只有天空中蒼白的月光和遠處的幾縷青煙提醒她加快步伐。就在這萬籟俱寂的黑夜中,一陣刺耳的馬蹄聲讓這幕本就讓人提心弔膽的畫面更加充滿疑慮和驚恐。簡•愛甚至想到了英格蘭傳說中的妖精,在黑夜幻化成馬的樣子,撲向路人。結果,這一些驚嚇帶來的卻是跌落下馬的羅切斯特先生。本來該是浪漫溫馨的相遇,被描繪得倒更像是虛驚一場的恐怖遊行。

 

  懸念也是哥德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波德萊爾房子的離奇大火便是從頭到尾縈繞在讀者心中的一個疑問,在這個充滿死亡氣息的問題之外,又有殘忍的歐拉夫伯爵覬覦波德萊爾家族的巨額遺產,不擇手段地一次次把他們推向絕境,送上鬼門關。

 

  漢德勒寥寥幾筆便勾勒出歐拉夫伯爵的醜惡嘴臉,「他非常瘦削個子很高,已經褪色的灰色外套雖然剪裁很好但已經佈滿了很多污點。他一臉的鬍鬚似乎從來沒好好修過,兩隻眉毛糾結著連成了一條。至於他的眼睛,非常非常的亮,使得他整個人顯得很兇惡,十足一副要吃人的樣子。」在電影中,金•凱瑞不僅完美的還原了這個形象,還運用自己的喜劇才華給這個惡棍添加了倒霉小丑式搞笑的一面和沒落貴族的高傲、惺惺作態,除此之外,金•凱瑞還挖掘了伯爵身為一個不入流演員散發的一股譁眾取寵的臭味兒,就連從樓梯上走下來還要加入一小段唱段,劃步作為結束,仿若陶醉於自己無人喝彩的音樂劇世界。他給電影帶來災難也帶來笑聲。

 

  黑暗的心

  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在其小說《黑暗的心》中,那個貪婪的白人殖民者是非洲叢林中一切罪惡的源頭,他那顆黑暗的心摧毀了一切。

 

  歐拉夫伯爵的那顆始終在陰暗處竊笑、噴薄出毒液濃汁的心才是支持整個故事的骨架。故事中,他步步為營,機關算盡,雖然幾次白費力氣,卻也著實驚心動魄。電影的高潮也是當他假借演戲的幌子,當著法官和所有人的面迎娶了維奧萊塔,終於得償所願的可以分得巨額財產了。他得意忘形的叫囂要把三個波德萊爾家族的孩子永遠分開,享受他的榮華富貴。波爾先生氣憤得叫嚷著要把他抓起來,但是歐拉夫伯爵只是嘲笑地露出標誌性陰森的笑容,「你們才是魔鬼,你們全都是幫兇,是你們不聽這些孩子的勸告,不聽他們的辯解,你們全都是魔鬼的幫兇!」由此,故事的主題也漸漸清晰,歐拉夫伯爵只是進入到人們靈魂深處的通道,揭示他們不願面對的醜惡。

 

  當孩子們試圖告訴波爾先生,歐拉夫伯爵要讓他們被火車撞死,波爾充耳不聞。波爾先生代表了那些墨守陳規,循規蹈矩的人,他們善良卻也愚蠢,有時候甚至對罪惡視而不見,習以為常,寧願相信歐拉夫伯爵惺惺作態的假像,也不願意相信沒有地位的幾個孩子。實際上,故事中除了十惡不赦的歐拉夫伯爵,基本上都是波爾先生這樣的人,不管是喜歡養蛇的蒙特叔叔還是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那個神經過敏患有嚴重強迫症的約瑟芬姑媽,他們都是好人,也遭遇過生活的重創,失去親人,但是他們並沒有去追尋災難的真相,而是把自己藏在古怪的宅邸內,過著與以往迥異的生活,試圖拋棄過往。這些人充分展現了人們對於強大未知力量的恐懼和惶惶不可終日。約瑟芬姑媽原本是那種熱愛冒險的人:站在鱷魚背上,徒手吊在飛行的飛機下面,馴養獅子,把房屋搖搖欲墜地架在萬丈懸崖上。只不過,當不幸降臨,不管從前看似多麼勇敢的人都選擇逃避,自我封閉,甚至怕天塌下來砸到自己。她原本該保護幾個孩子,卻在緊要關頭,把他們推向了歐拉夫伯爵,自求生路。這都是人們靈魂深處陰暗的本性,只是平時難以發掘。

 

  波德萊爾家族的孩子也在和歐拉夫伯爵的鬥智鬥勇中不斷實現自我,重新認識彼此和與父母的關係。他們雖然屢遭劫難,卻永不放棄。他們不同於其他人,他們尋求真相,勇於抗爭也樂於助人。他們在屬於自己的狹小世界中也能建造出一處避難所,相互慰藉取暖。結局一如作者開篇所說,不是以幸福快樂圓滿收場,但這便是生活,總會繼續。

 

  曾有人問起過哥德手法在文學作品中到底起了怎麼樣的作用。美國小說家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回答說:「對於那些聽覺不靈的人,你得大聲叫喊;而對於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圖畫得大大的。」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就是這樣的作品,不為了贏得觀眾的歡心而刻意製造美滿的影像。它從墳墓和死亡開始,它給你看孩子受盡苦痛的心靈,告訴你壞人如何撕裂著他們的傷口,上帝的雙眼如何被蒙蔽,惡魔的勢力如何之強大。它給你展示人們的恐懼和弱點,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罪惡,那些隱藏在你心靈深處的罪惡。

 

  華麗的哥德畫面

 

  除了要是個好的敘述者,還得是個好的影像描繪者,電影才能深入身心。這部電影不僅保證每個配角都有演技派演員保證角色的傳達,還在畫面細節和道具製作上獨具匠心,典型的哥德式城堡、義大利吊燈、網紋衣飾、精巧的玩具,每個細節都精心製作。

 

  攝影師艾曼紐•魯貝基是擔任過「斷頭谷」的攝影導演和浪漫愛情片「雲中漫步」的攝影師,對於畫面美感的設計和哥德風格的把握都是得心應手。給電影配樂的托馬斯•紐曼也絕對不是等閒之輩,他曾經憑藉「肖申克的救贖」、「美國心玫瑰情」、「尋找尼莫」等多部影片中的出色表現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為這部電影的氛圍營造也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轉載請註明作者:九尾黑貓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554047/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