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
2007-11-21 08:53:19
與靈魂對話
今天終於把《卡波特》看完了,一邊做瑜珈,一邊看的,斷斷續續,總覺得這種觀影態度實在是對電影及其創作群體的大不敬
電影《卡波特》不算什麼驚世駭俗之作,從個人傳記的角度而言,還是蠻有新意的。電影並沒有流於一般的從青年—中年—老年的敘事窠臼,只是選取了一件事,卻讓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卡波特其人。也許卡波特在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壇影響太大,導演只是選取了一個很小的視角,足矣;但放在相對陌生的中國,對於一個故去之人,相信有許多人看完仍對卡波特很惘然。包括我在內。。。當我知道第凡內的早餐是卡波特的作品時,深感愧疚!
但我對自身的文學素養還是有著恬不知恥的自信,於是作了兩個決定:一是去好好的讀一讀冷血,順便提高一下英文閱讀水平;二是寫這篇胡言的觀後感。
通觀整部電影,最讓我思考的,還是那個老掉牙的話題—人性!這也是西方電影,不論商業與否,都喜歡闡述的永恆主題。兇手冷血嗎?直至行刑前的一刻,他仍沒有接受卡波特的勸告,表示懺悔!但作為一個觀眾,我卻和卡波特一樣,恨不起來。也許有人要說,兇手之所以冷血,是社會的錯,是資本主義的錯!對不起,我不是文革餘孽,我只想說,其實不管哪個社會,哪個年代,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陰暗的角落,或許是童年的陰影,自知的人卻不多。我有嗎?我承認我有。其實,我何嘗不曾是溫室的花朵,在父母的羽翼下安然的成長。但在那模糊的記憶中,仍有些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映像,但我一直把它嚴嚴實實的捂在了心靈的某個角落。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作法。一般而言,沒有幾個人願意真正去直面它,甚至承認它,除非是那些人格扭曲者,也是多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將之披露於人前,但也往往落得個作精神病學的好教材。
沒有幾個人願意赤裸裸的展現於世人面前,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
電影中的卡波特,為了書,被迫與冷血的殺人犯交心,才發現,原來兩人有如此多的共通之處,碰撞出如此燦爛的火花。以致於到最後,引為知己。諷刺嗎?一個是生活在上流社會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窩居偏遠小鎮的殺人犯。。。只是一個得到上帝的眷顧,從正門出來,迎接太陽;而另一個卻只能選擇從後門出走。如果人們都把內心最陰暗的東西翻出來,會是怎樣?古語有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試問:你我的知己在何方?為一知己,你能付出多大的代價?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知己重要嗎?人性重要嗎?似乎都微不足道了!這是社會的悲哀,還是你我的悲哀?深究下去,也許你我都會像卡波特與兇手一樣的崩潰,只是崩潰的方式不同,一個上絞刑台,一個酗酒而亡。有時我會想,人真的不應該太執著於靈的探索與追求,那是一種現實與理想的鬥爭,且結果早已預知,還是把它依舊放在心靈某個角落好了,讓它繼續蒙塵。。。
依稀想起幾天前一個朋友的抱怨,他說自己變得越來越壞,越來越趨同於以前所不恥的一些社會惡習。。。我當時想告訴他,既然你選擇了「浮士德契約「,就不要再糾結於與靈魂對話了。但我沒有勇氣說出口,因為我也時常紐結。。。到了今天,我會跟他說,去看《卡波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