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

美国黑帮/犯罪帝国/美国土匪

7.8 / 452,222人    157分鐘 | USA:176分鐘 (Unrated Edition)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編劇: 史蒂芬柴里安 Mark Jacobson
演員: 丹佐華盛頓 羅素克洛 小古巴古汀 喬許布洛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窗冷雨

2007-11-22 05:47:10

《美國黑幫》:新意不足,難成經典


文/幽窗冷雨

一、概述

  從片名看得出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勃勃雄心,他著力把影片打造成勾勒一個時代黑幫以及警界沉浮的巨製。於是,除了暴力、愛情、性等黑幫片常有的元素之外,斯科特又加入了諸如歷史、家庭、以及人性等富滿哲學韻味的內容,這無疑讓《美國黑幫》檔次提升不少。影片娛樂性十足,精緻考究的畫面、大氣悠遠的音樂以及錯落有致的蒙太奇剪輯,造就一種陰鬱灰暗的沉思氣質。
  不過,與同類黑幫片經典,特別是科波拉的《教父》,斯科西斯的《盜亦有道》,以及萊昂內的《美國往事》相比,《美國黑幫》顯然要遜色許多。雖然和不少黑幫片一樣,影片把事件設定在一定歷史背景下,進行史詩式描繪。在內容上以小見大,通過相對寫實的畫面傳達出某種哲思意向。但總體看來,影片缺乏黑幫經典所具有的衝勁和激情,斯科特把該片拍攝得美輪美奐又四平八穩。表面上無懈可擊,實際上卻乏善可陳,未能為黑幫電影注入新的創意或者內涵,基本在原有類型里兜兜轉轉,毫無突破。
  在敘事上,影片採用和麥可·曼《盜火線》相似的表現手法,通過丹澤爾·華盛頓扮演的毒販大亨法蘭克·盧卡斯的黑幫線索,與羅素·克勞扮演的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警察里奇·羅伯茨雙線平行展開,再通過警匪之間的勾結和爭奪最終把兩條線串聯在一起。法蘭克與里奇形成獨特的對應關係,法蘭克崛起之時,正是里奇面臨困境的時刻,事業不順、同事排斥、婚姻危機等等。而當法蘭克開始走下坡路時,里奇又意外地獨掌大局。兩人就如同鏡子的兩面,相互對照、相互反映。
法蘭克與里奇之間和《盜火線》中麥考利與漢納的關係十分相似。不過《美國黑幫》缺少《盜火線》所獨有的激情和熱血噴張之感。雖然影片最後也有法蘭克與里奇的對手戲,但顯然沒有《盜火線》來得精彩,點到為止的打鬥和槍戰場面,沒人給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二、黑幫與史詩

  把黑幫沉浮與相關歷史背景相結合,可以說是黑幫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影片的歷史厚度,也為電影注入某些批判內涵,出色者如《教父》或者《美國往事》。和《現代啟示錄》一樣,《美國往事》把歷史背景放在備受爭議的越戰時期,著力刻畫這個混亂時期社會變遷和人性掙扎。法蘭克崛起於紐約哈萊姆黑人區,利用越戰陣亡戰士的棺木販運高純度毒品,然後在紐約低價出售。他心狠手辣,行事大膽,又具有敏銳的商業頭腦,恍若紐約的黑人教父。影片充滿反戰意識和諷刺意味,如同索德伯格的《毒網》,反毒高官卻必須面對女兒吸毒的尷尬場面。《美國黑幫》中陣亡士兵棺木成了毒品販運工具,政府反毒組織充當毒販保護傘。電視裡不斷地播放越戰場面,以及尼克森關於結束戰爭的演講,諷刺的是,他們卻深陷泥淖,無法自拔。音樂在為本片表現特定內容和情緒起了很大作用,大氣又不乏真情,豪邁里夾雜細膩。不管是低沉的敲擊樂,還是抒情味十足的布魯斯音樂,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出色莫過於影片最後在教堂音樂烘托之下的警匪決戰,似乎在暗示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希望與新生的來臨。
  影片攝影相當講究,畫面明暗處理也十分得體,有時採用近似黑白的影像,凸顯人物關係緊張對立。斯科特採用與越戰時期相對應的佈景,真實還原了一個時代原貌,反戰、搖滾、吸毒以及性解放……不管是毒品氾濫的美國街頭,還是戰火紛飛的越南戰場,或者是罌粟花遍野的熱帶叢林,都極具震撼力,令人難忘。警匪勾結,又相互擠壓的事實,傳達出一個時代的迷失和無奈。這一點和《教父》、《盜亦有道》、《美國往事》都十分相似,法蘭克就在此種環境中追求自己獨特的「美國夢」。由於有了相應的時代鋪墊,法蘭克的崛起,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不過斯科特依舊沒有擺脫人云亦云的嫌疑,影片雖然具備一定的史詩氣質,但卻沒有多少令觀眾特別印象深刻的內容,難以與其他黑幫電影區分開來,看得久了,就顯得有些乏味。

三、夢想與真實

  《美國黑幫》具備一定程度的寫實氣質,這一點在影片處理歷史背景時就已經顯現出來,而在處理人物關係時,這種傾向就更為明顯了。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這是黑幫片吸引觀眾的噱頭之一,其實影片有多少真實,多少杜撰,估計沒幾個人會去注意,但這或多或少還是影響到電影的表達方式。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是個憤怒而頹廢的時代,毒品與腐敗橫行,犯罪與殺戮齊飛。片中不管是法蘭克還是里奇,都有各自的夢想,但都無法逃脫現實束縛。法蘭克本意無非讓家人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而里奇只是個不貪污,有正義感的警察而已。這些看似簡單,又難以實現的理想,構成了他們獨特的「美國夢」,於是,法蘭克崛起了,一夜之間,從前黑幫老大的司機,變成新一代毒品大亨。里奇卻不得不面對來自同事以及同行的猜疑和排斥,這些事情本身就充滿諷刺意味。影片通過毒品以及腐敗的反毒警察把法蘭克和里奇兩條線連結在一起,本來應該維護正義的警察成了轉賣毒品,從中漁利的角色。陣亡士兵的棺木,成了販運毒品工具,光榮已蕩然無存。
  斯科特穿插了不少街頭販毒,以及吸毒的鏡頭,骯髒的室內、凌亂的傢俱、因吸毒而死亡的屍體、啼哭的嬰兒等等,這些寫實的鏡頭極具震撼力,但也有故作文章的嫌疑,難以和全片圓滑地連結在一起。
  在表現人物性格時,導演竭力追求真實與平衡。雖然丹澤爾·華盛頓所演的角色相對搶眼許多,不過羅素·克勞也兢兢業業地詮釋出一個落魄警察概貌。兩人都有明顯的性格缺陷,法蘭克十惡不赦,心狠手辣,卻對家庭,特別是老母親孝順非常。里奇雖然是警界裡極少數不收受賄賂的人,卻有著糟糕的家庭關係和個人生活。這種對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固有的道德觀念,到底是做一個十惡不赦的盜匪好?還是做一個落魄正直的警察好?有點費人思量。這正對應了越來越黑白不分的社會現實。當然,這種表現手法無非是黑幫電影的慣用伎倆罷了,即是擺脫黑者全黑,白者全白,人物形象高、大、全狀態而已。

四、人性與溫情

  《美國黑幫》開始於法蘭克殺人的情節,雖然受害者竭力求饒,法蘭克依舊不為所動,把火扔向澆滿汽油的受害者身上,並且補上幾槍。這個開頭十分出色,為影片定下殘酷基調,也讓關於人性的主題呼之欲出。當然,法蘭克不是一個完全冷血的角色,他對母親孝順,對妻子充滿愛意和溫情。對法蘭克而言,販毒與殺人無非為了清除阻礙他過上美好生活的障礙罷了。他也必須受警察欺凌,受其他毒販擠壓。和《教父》中麥克為了保護家族利益而挺身而出不同,法蘭克的崛起,伴隨著整個家族的墮落,他把自己的兄弟都拉下水,和他一起參與毒品販運。對法蘭克而言,販毒無非一項事業,而經營事業需要人手。這個出發點無疑要單純許多,但也造就了不可避免的悲劇。影片極力渲染法蘭克把母親從南部接到北方,陪母親在教堂做禮拜,以及法蘭克邂逅妻子的細節,顯得溫情默默,極富表現力。相比之下,羅素·克勞因受角色所限,發揮的空間就不是很大了,雖然也有關於家庭生活的細節,但在很大程度上流於表面,給人印象就只是一個有正義感,但個人生活一團糟的警察罷了。
  經過導演層層鋪墊,《美國黑幫》結局倒是顯得自然而然了,畢竟法蘭克人性尚未完全泯滅,檢舉、指控政府官員,一方面是出於本身的良知和生存慾望,另一方面,則是在經營毒品生意時受到這些人的壓制和欺凌。法蘭克和里奇在某種程度上有點惺惺相惜,因為他們都是受排擠的人物,游離於主流邊緣。所以最後法蘭克選擇協助里奇破案,而里奇努力幫法蘭克減刑也就順理成章了。

  總的看來,《美國黑幫》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離經典甚遠,影片具備一定的史詩氣質,在人性刻畫方面也有某些成功之處,但總體上缺乏一種劍拔弩張的氛圍和獨特的激情。內容和表現手法都缺乏新意,難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