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衝擊效應--Crash [2004]

撞车/冲击效应/冲撞

7.7 / 451,968人    112分鐘 | 115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演員: 珊卓布拉克 唐其鐸 麥特狄倫 珍妮佛雅絲波席托 威廉費奇納 布蘭登費雪 譚蒂紐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olylight

2007-11-23 09:29:01

一張種族鎔爐的速寫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撞車?!

真是夠了,雖然台灣的電影片名也常常翻不出新意,但還是比"撞車"要好太多了,果然如同彼岸的民俗如出一轍,大喇喇毫不遮掩,劈頭就問"你覺得台獨好還是統一好?"

原名"crash",以下我都以台灣譯名"衝擊效應"來稱呼此片

洛杉磯二十四小時的人群交錯,每個角色都是一張炭筆速寫,沒有細緻的紋理,但有清晰的輪廓
因此,或許有人不認同劇情裡的種族刻板印象設定,但他的確代表了一部份人的立場與經驗

白人:
菁英中產階級/種族歧視的混蛋/英雄式幻想的天真菜鳥

黑人:
力爭上游的秀異份子/街頭混混

拉丁美洲裔:
勞動階級

亞裔:
人口販子/偷渡客/洋濱脛英文且歇斯底里

中東人:
力抗後911恐懼的回教徒

另外還有菲律賓籍等東南亞種族的角色,但著墨不多,在此不贅述

這些人經由幾場車禍被連結起來,使得疏離的城市人際有了不同的脈動
藉由意外產生的效應有悲有喜,有笑有淚
結局......很好萊塢

當然最令我不滿的是對亞裔人士的設定非常偏頗,詮釋空間太小,好吧!有個無能的保險理賠專員,不過只有三十秒
片中出現的韓國夫婦相當不討喜,難不成這就是美國人對亞裔的印象?當中有個演員A對B說"少無知了,他們不是中國人,而是泰國或柬埔寨等亞洲人"西方人一直覺得五官平板的我們長得都一樣,其實我也常常分不出他們的差別.片中有兩個白人警察,我大概花了二十分鐘才搞清楚誰是誰,當你成為少數,就註定弱勢(宰制階級除外)

還記得小時候去買薯條,白人店員一遍又一遍問我紙條上寫的東西,現在想想應該是問要不要外帶或大中小哪一種,但五歲的我只能睜大眼睛,天真地跟她耗時間,心裡著急地想何時才能拿到美味的薯條?

有次在廣州車站,我對著一個驚慌失措的中東人說中文,他不斷地說"please speak English!"當時到底是哪根筋接錯以致於不斷用中文回應他的問路?不過大概可以理解美國人對亞裔罵"笨蛋"的意思

這麼多年,種族還是沒融合

大家有著自己的傳統與價值觀,想在擁擠的洛杉磯實現美國夢,彼此合作又對立,妥協又衝撞
那個黑人導播想必靠著忍氣吞聲才爬上了今天的位置,卻於一再受到警察以脅迫性言語命令而爆發,而伸出援手的好心菜鳥警察最後卻失手傷害無辜性命,這裡面有好人壞人嗎?好人似乎沒這麼好(口出惡言,心懷鬼胎)壞人也沒這麼壞(盡忠職守,突發善心)典型描寫人性的手法

沙拉盤或許還是比鎔爐適合作為多種族國家的類型
怎麼可能消融於無形呢?文化可以互相流動轉化,但不可能脫離自身脈落,總會帶著些根源的影子,尤其受到貶抑時

亞洲國家通常是民族單一的人口結構,但在國際人口流動的浪潮底下,越來越不可能只有一種民族存在於一個國家
對於台灣來說,最難的種族問題應該是外籍配偶和勞工的遷入,但天知道,我們連同文同種的族群問題都還沒解決呢!(是的,還有詫異更大的原住民),哪有啥英明睿智的共識面對這批新移民?
因此我也是那批所謂站在高點無視於底層階級的秀異份子
我受高等教育,皮膚白皙,講話沒口音,打工的時薪比一般勞工拚死拚活冒著職災還高,憑什麼我擁有這一切?

因為我的祖先比較早來,懂得利用教育和投資確保下一代向上流動

這部片並沒有要解決什麼棘手的種族議題,只是讓角色切片呈顯出一種美國社會種族相處的概況,不精確,但真實

裡頭一段談論黑人地位的對話,讓我想起今年暑假參加培訓的山地醫療隊"你告訴他往左轉才會直通天堂,他卻偏偏要向右走往地獄直奔"有色人種與原住民好像不太理會主流社會那套價值觀,是不懂提升生存品質的道理嗎?還是無力提升?

唯一最讓人感覺溫馨的一段是描寫西班牙裔鎖匠與他女兒的故事,很美的親情,很有伏筆的情結,很大團圓的收場,很...美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