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穿過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

犹在镜中/穿过黑暗的玻璃(台)/在黑暗中穿过镜子

8.1 / 18,677人    89分鐘

導演: 英瑪柏格曼
編劇: 英瑪柏格曼
演員: 哈莉葉安德森 綱納‧柏恩史傅 麥斯馮西度 Lars Passgar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週六我要休息

2007-11-25 15:56:41

Through A Glass Darkly



電影名字不好翻,原因下面會寫到。

這是伯格曼的「上帝」三部曲的第一部。按理說,應該看完三部曲再來寫觀影記;而我現在剛剛看了第一部曲,怕寫下來的熱情消逝,還是先寫一寫。日後看完三部曲若有觀感,再來寫也不遲。

影片只有四個人物:父親david,女兒karin, 兒子minus,還有女婿martin。父親是一位小說家,渴望小說的成功,受到文藝批評界的肯定。女兒患有精神病,無法治癒,時常發作。兒子minus才17歲,袖口褲腳都短著,顯然沒有人細心的關照他,而他們的母親因精神病已去世。女婿martin是一位醫生。

和許多伯格曼的影片一樣,故事發生在二十四個小時之內,從昨天的黃昏到今天的黃昏,或者從今天的黃昏到明天的黃昏。

父親david剛從瑞士回來,完成了一部小說。正值瑞典短暫的夏天,四個人在一個小島上避暑。從第一天的黃昏到第二天的黃昏,他們四個人一起下海游泳,在夜色中點著燈用晚餐,父親觀看了他們為自己排演的小話劇,女兒產生幻聽,在凌晨三點多,跑去樓上一間空房間聽「很多人講話」,「他們」說「他要來了」,接著女兒karin在第二天清晨翻到了父親的日記,發現父親寫著:「karin的病是無法治癒了,我要記錄她崩潰的過程。「由此引發了karin的崩潰性的精神病發作,她說她看見了上帝,上帝是一隻蜘蛛。第二天的黃昏,直升飛機將karin接走送去醫院。 之後,父親與兒子minus進行了一次關於生活上帝的對話。海上,太陽西沉。

影片的第一個層面,關於人與人的交流。影片伊始,是海邊,黃昏的時刻,水面幾乎等分整個螢幕,從遠處走近四個小黑點,漸漸的越來越近,是四個人,還能隱約聽到他們的談笑聲。四個小黑點,如同四個音符,水面,層層浪波如同樂譜線。這個開頭即奠定了影片的基調(影片配樂只用了一支曲子--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 :四個人,四個人的對手戲。所以有評論說影片如同一首絃樂四重奏。伯格曼也曾經說過:從現在開始(指三部曲)他的電影將更像室內樂,這樣能夠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探索人的靈魂。有批評家用了一個類比:如果貝多芬從交響樂轉到絃樂四重奏 (Gervais 1999)。

「Through a Glass Darkly」 的四重奏發生在他們之間。

父親david在妻子精神病死後,發現女兒也有類似跡象,他選擇逃避,離開了瑞士。他不是一位好父親。 不過,他意識到了這一點,非常難過。

女兒karin的精神病逐漸嚴重,產生幻覺幻聽。在幻覺中,她見到了很多人,那些人讓他做這做那;karin覺得丈夫martin無法理解自己,從內心深處已經遠離martin。

而martin卻對此一無所知,堅持他的方法愛著karin。

兒子minus正值青春發育時期,對於女性有朦朧的好奇,又因此會產生一些對女性的憎惡,不過這樣的「憎惡」因為不了解「奇怪」的動物而產生的,並不要緊。最主要的,他渴望能和父親真正的對話交流,他渴望父親的愛。

這一切入與人之間渴望交流和愛的緊張,是否得到了舒緩?是否得到了釋放?
 
雖然他們四個很努力,但是全都流於表象。父親從瑞士買回來的禮物,要嘛尺寸太小不合karin的手,要嘛買了minus和martin早就有的東西。父親跑回屋子為自己的失敗偷偷飲泣。而外頭的三個人正在小聲抱怨父親買禮物根本就沒有用心。

當david走出屋子來,剛剛抱怨過的三個人嘴巴里說著大量的溢美之詞,感謝父親的禮物買得多麼的稱心如意!

當他們把排好的小話劇表演給david看之後,儘管其中某些劇情刺痛了david,他仍舊大力鼓掌叫好。

四個人很大聲的說話,很努力的大笑。所有的笑聲都是空洞的,所有的稱揚都是空白的,所有的交流都是表演。表演給各自看。鴻溝早已挖就,這些東西已經無法彌合他們之間的距離。不把一顆顆心掏出來,則無法溝通。而掏心的日子,往往就是崩潰的日子。夜色中,他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並不和諧的四重奏。

影片 的第二個層面則關於「現實」(reality)。每個人所見到的現實不一,面對現實的態度和反應也不一。有人逃避,比如父親david;逃避到極致,是自殺。不過david自殺沒有成功。有人則看不見現實,比如martin。對於妻子內心深處的變化,他一無所知,執著的以自己的方式愛她,將她視為孩子。他認為自己是karin的唯一支點,哪知karin的內心早已聽從了自己幻覺的呼噢,幻覺裡面「他們」呼喚。對於現實的選擇和反應,有可能是自己的選擇----david選擇逃避。而也有可能只是因為自己忽略現實的變化,當然這樣的忽略也許是自己的故意的,潛意識的,像martin。

也許這樣的忽略只是因為個體的經歷和智識皆未能讓自己看到現實,像17歲的minus。直到姐姐karin在大雨的破船中引誘他之後,他才發現那一刻現實全部打開(burst open), 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姐弟倆在破船中所發生的事情,電影處理的比較隱晦。當精神病發作的karin將弟弟拉入自己的懷中的時候,畫面即剪切到船外--- 陰暗的天空,海邊擱淺的船的殘骸,急急的雨點。

看完電影之後,也看了一些評論和書籍,而很少有評論分析到這一段,即使提到,也不過用了一句話,一個詞(seduce)就帶過了。可是這一段現實,這種顛倒倫理的可能比父親david逃避家庭責任,遠離妻子兒女的現實不是更為可怖?這樣的現實為一個17歲剛剛開始鍾情的少年所發現,不是更讓人有點不寒而慄?這才是「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人性。

影片名為「Through A Glass Darkly」,豆瓣上該條目的中文翻譯為,「在黑暗中穿過鏡子」。「Through a glass darkly」來自新約哥林多前書,是保羅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話,整句話是這樣的:

For now we see through a glass, darkly; but then face to face: now I know in part, but then shall I know even as also I am known.

Through a glass darkly是在黑暗中透過玻璃看見。一般指現實在人們心中的不完美的投射:即,現實都投映在人的心中,而這樣的投映可能是扭曲的,變形的,不完整的。很多電影喜歡使用鏡子,水面的投影,在這部影片中也出現過,那是清晨martin面對鏡子刷牙,與遠處投影在鏡子裡的karin說話,話題關於他們之間的了解。很多藝術作品都曾用過 「through a glass darkly」為標題。因此,影片的第二個層面乃現實在人物心中的投影,以及他們的反應。

當minus發現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的現實的時候,他問父親:怎麼辦?
父親說,你要抓住一些東西。
Minus說,那是什麼呢?

父親開出的藥方是:愛。任何愛,各種各樣的愛,偉大的愛,卑微的愛,所有愛。

跟著兒子問:那上帝呢?
父親說,上帝就是愛,也許應該說,上帝存在於愛中。「

終於說到「上帝」了。影片中很少提到上帝,只有影像語言的幾處。當david從腕餐桌邊回到屋裡哭泣的時候,他走到窗邊,雙手伸開撐著左右的窗欞,逆光看去,儼然是基督受難上十字架的剪影。影片最後父子二人站在窗邊交談,窗格在父子二人頭上各自形成一個十字架,遠處是大海,和正在西沉的夕陽。

上帝,此時在david的詮釋中成為了「可以抓住的東西」;而這樣東西,david說,那是愛。這樣東西也可能是別的什麼,一種思想,一種信念或者某種哲學。總之,我們需要「一樣東西」來將現實「穩住」(hold), 換言之,我們需要「一樣東西」能夠讓自己在「現實」中穩住陣腳。當現實展開的時候,不論是什麼,這樣「東西」能夠幫助我們解釋它們,給出理由,而我們不至於崩潰。

David說,是「愛」,上帝即「愛」,「愛」即上帝。

「愛」有沒有用,至少在這部電影裡,似乎是沒看到什麼作用的。因為他們都--- 不會「愛」。唯一令人欣慰是,終於父親與兒子真誠的交流了,愛,終於被雙方所感受。對於,minus這個17歲的少年來說,這樣的交流如此重要;至少,這樣的真心交流來得不算太晚。幸甚!

就這樣,從今天的黃昏到明天的黃昏,發生了很多事。對於minus而言,甚至是心智的突然成長。

可曾也想過到明天的黃昏,現實會有什麼變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