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老港正傳--Mr. Cinema

老港正传/老左正传/Mr.Cinema

6.7 / 298人    Hong Kong:110分鐘

導演: 趙良駿
編劇: 趙良駿 施揚平
演員: 黃秋生 鄭中基 毛舜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新禧

2007-11-28 01:08:48

《老港正傳》:請不要丟香港左派電影的臉!


《老港正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口號一開腔,就讓我想起了《難兄難弟》,把我的記憶帶向了香港老街巷的「春風裡」。從人格意義上而言,現今的老左與早年的吳帆是如此相像,而他們的遭遇,又是如此如出一轍,在見識影片大部份時間都在闡述他與兒子之前那難以彌補的價值矛盾時,我不得不懷疑,編劇是對《難兄難弟》的故事做了個乾坤大挪移,不同的只是狂想版變成了現實版,再多增添了點共產主義口號而已。
影片的劇本所闡述的任何觀念與細節都不真誠,很多時候,主人公喊出「社會主義好」啊等等肉麻的台詞時,都無外透露著一重虛偽。片中的港人有自我描黑的嫌疑,把自身形象象小丑一樣耍來耍去,思維只停留在社會主義好啊、共產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啊、回歸真好這麼簡單幼稚的層面。我真不知道創作者是怎麼想的,或許他們認為,但凡肉麻的東西,才是內地市場最最需要的主旋律。
在97之前,香港影視作品把內地人稱為是表叔表姐,橫豎貶損,大張旗鼓地玩盡了惡作劇。那時侯,中國這個概念是玩笑,是全香港最令大眾為之接受的喜劇賣點。無論是劉鎮偉手下的賭聖,還是張堅庭筆下的表姐,都是被取笑的對象,所謂的愛國體現無外是振臂高呼XX萬歲,在全場雷霆的爆笑中再來上一段忠字舞加樣板戲。而如今,天地變了,電影中的表叔表姐搖身一變都成了「港燦」,香港影人再不敢以新的惡作劇得罪內地新的衣食父母,轉而只能拿自己解悶,玩自己。老左的形象,真不知是怎麼琢磨出來的,橫看豎看都與十幾年前橫行的「老表」們一個德行,在虛偽的政治口號下過平民日子,真不知香港的左派當真就如此的低能低智,還是影視形象的老左們都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香港的左派文藝工作者不是一群瘋子,更不是電影中所表現出來那般沒思想沒腦子的喜劇群體。他們有自己的左派觀念,並不只單純如政治口號與政治崇拜那樣幼稚。與三四十年代上海左翼一樣,民生,是他們極力關注的層面,他們呼喚一個尊重底層社會的大環境,以改觀國人思想為目的,以現實主義手段創作真正有思想的進步電影。早在五十年代,香港左派文藝工作者是絕對意義上的主流,雖說遭遇港英當局的強力打壓,被剝奪了作品出口外埠的權利,但是他們仍舊不懈堅持著,為著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環境而努力。
1949年間,蔡楚生、蘇怡又發起第二次香港電影清潔運動,提出「願光榮與粵語片同在,恥辱與粵語片絕緣」的口號。1949年拍成的粵語片《幾家歡樂子家愁》,便是這個運動影響下的成果。此片於1950年元旦在港公映,獲一致好評,創下一部影片在同一戲院公映,連滿172場的空前賣座記錄。清潔運動直接孕育了五十年代粵語電影的黃金時期。
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主流產業機構里,有著長城、鳳凰、新聯等等多家左派影業機構,明星陣容裡的「老左」也有夏夢、石惠、陳思思、吳楚帆這樣的重量級。他們憑藉民眾優勢,逐漸將港片從氾濫的娛樂大潮中拉轉了頭,開啟了以創作「中國曆史」、「民眾覺醒」、「社會反思」等等全新的電影潮流,不僅在惡劣的商業環境下得以生存,並成功使港片進入到一個文藝醒思的時代,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隨著六十年代中期,電影大亨陸運濤的橫禍以及電懋的解體,左派電影的市場逐漸被邵氏的國語片取代。之後的很多年,重新掌握話語權的老右們開始打擊左派群體,把任何與左相關的作品統統描黑,甚至直接做了消極的冷處理。幾十年後,現在無論是港人還是影迷提起港片的輝煌,都開口邵氏閉口嘉禾的,有誰還曾想過曾經紅極一時的左派電影?在評選百年優秀國產電影以及百年優秀港產片的過程中,左派電影均都遭到排斥與冷落,細數下來,其中不乏《家春秋》、《雷雨》、《金粉世家》、《四世同堂》、《春風秋雨》等精品。
港人對左的排斥心理源何,我想多半還是因為那發生在1967年的那輪暴動。在後來的解釋中,左派的激進行為被稱為是奪權,但事實上,當時參與事件的左派民眾多半都是高舉旗幟爭取民生,抗議殖民政府的強權而已(與當時移民潮的湧現以及政府開發地產大量拆遷平民區相關)。後人不明所以,只知道那時上街的人都是高喊「共產主義萬歲」,都向軍警丟了燃燒瓶。很多人一想到這,都將這些與內地文革劃上了等號,認為這就與內地高呼萬歲高喊主義的老表們一樣,是群只長了肌肉卻沒長腦子的地道:「港燦」。
左,在港人心目中的積極影響被吞噬,取代的是內地不斷傳來的混亂局勢以及不斷湧入香港的難民與「大圈」。到了八十年代,隨著香港回歸的日期被敲定,香港人對左的恐慌與不屑已然到了高潮,電影作品中不斷出現的表叔表姐正代表著港人的心態。他們認定,左就是這麼看起來可笑骨子裡可怕的玩意。97之前,人人皆此論調,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曾因不適言論與作為而被廣電列進黑名單,現今蛻變為高呼「XX好,XX萬歲」的張堅庭與陳可辛。
影片裡的老左不是誰的代表,他的出現與做派,是純粹的應時應景,是目前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向內地獻媚拍馬求得一碗稀飯的縮影。在回歸十週年的前夕,拋出他,就等於拋出了什麼社會主義救香港、回歸拯救港片等新八股,不僅令香港人感到無比驚詫,相信也會驚嚇到我們內地影迷。在看此片的前幾天,中央八套影視同期聲中黃一飛現身,居然誇張地聲淚俱下地高喊「社會主義有力量、回歸好,黨幫助我們度過難關……」這樣的口號。而後出現在其他影視節目裡的張堅庭,居然一改其反左面目說出:「社會主義祖國偉大,北京是我家……」這樣的話。我真是徹底無言了,看來為了生存,香港電影人什麼都敢做,哪怕是當著內地億萬民眾面前發揮自身的表演天分,為了一條狹窄的生存道路而輕易告別自己的香港身份,虛偽而違心。
不談影片的概念,說說它的總體素質。全片除了不停地堆砌橋段之外,幾乎是沒有細節也沒有節奏,通篇散亂,無半點章法可循。導演趙良駿是想複製《金雞》的手法,以人生的幾個階段折射時代變遷,以平民的遭遇對比年代的更迭。但是,一個不真誠的故事束縛了影片平民化大眾化的可能,在週遭人物缺乏真情實感的交流中,很難發覺時代不同是怎樣給諸人帶來變化,缺乏細節的輸理後,影片也更無半點時代感可言。
影片的定位很尷尬,說是喜劇吧,它明顯是材料不夠,說是悲劇吧,它又無悲可尋。你很難定義它是在講人生還是在講愛情,這個矛盾發生在創作中,是個連導演都無力更改的難題。老左這個人物作為主角,無論是性格還是形象都略顯得太單薄,甚至可以說這個人物與這部電影的故事一樣的蒼白無物。影片最大的亮點,還是他與老婆間那平凡而瑣碎的愛,以及與兒子之間的那重情感。但這些最好的部份,卻沒有被重視,既沒有細節輔助也缺乏連貫性,顯得虎頭蛇尾。
說這部電影是浮皮潦草的淺薄之作,是碗夾生飯,是單純指影片質地,而完全與左不左無關。我唯一想闡述的要點是,不希望本片被強拉到香港左派電影的行列。因為那不僅僅是丟香港左派電影的臉,更是在抽香港人自己的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