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

独家新闻/遇上塔罗牌杀手(港)/遇上塔罗牌情人(台)

6.6 / 88,227人    96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休傑克曼 伍迪艾倫 伊恩麥克夏恩 Alexander Armstrong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晴明君速來降鬼

2007-12-02 13:45:23

伍迪的〈獨家新聞〉


明星發佈會上,娛記們乘大明星還沒到前,都在長槍短炮後面抽菸閒聊,一香港記者對內地記者說道:「哥們兒,你們還真不夠專業,得向我們香港狗仔隊學習」。內地記者不解:「憑什麼啊,我們現在也不算落後,你們當年那些蹲點爬後院等招數都使上了」。香港記者不削的說:「瞧,你們昨天的一新聞」。說著就把手上的報紙遞過來。標題赫然的寫著:「某倆明星疑似熱吻被偷拍」,旁邊就文配圖,一張模糊的頭碰在一起的照片,幾乎只能看得出性別。內地記者趕緊請教香港記者,香港記者對他狠狠的說:「我們從不拍這樣沒水準的照片,什麼叫疑似?我們只會拍他把舌頭放進她的嘴裡的現場。」內地記者完全傻眼。

怎樣做新聞?怎麼樣做獨家的新聞?恐怕是擺在新聞界從業人員前很大的命題作業。除卻上述事件中的對現場真實情況的影像記載,更重要的是事件究竟有多「大條」。《獨家新聞》中死去的倫敦新聞名記喬利用死神的疏忽,穿越時空來到被塞進中國魔術盒子的才畢業的學新聞的女孩桑德拉麵前,說了對塔羅牌連環殺手事件嫌疑人的看法,斬釘截鐵的對她說:「這是倫敦有可能10年以來最大的新聞,而且是獨家的,你想什麼才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必須蘊含幾點,大人物,謀殺,性醜聞。」而喬用葬禮上牧師的話來形容是這樣一個專業人士:「。。。不管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不管是位高權重者的政治醜聞,是無數的大公司,還是微不足道的詐騙販,放在他眼前,不論要冒多大的風險,他總是義不容辭,而且總能寫出好的新聞。」

是不是把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一條細微若無的線索,加上狗一樣的嗅覺與識別技巧,契而不捨的挖掘過程,追求真實與事件還原,傑出的敘事,或許就能上報紙頭條呢?當然假如碰上猛料,例如大人物、謀殺、性醜聞是不二的新聞法寶,甚至拿普利茲也不是做不到的。

謝天謝地,伍迪 艾倫的《獨家新聞》並不是為了揭示新聞界的罪惡與潛規則,雖然他以前的《子彈橫飛百老匯》描繪了6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國電影戲劇業的狀況,揭露了演藝界內的一些骯髒內幕。但這次將近72歲的伍迪 艾倫卻已經無意掀起狂瀾。只是在開篇時喬的同事的議論與桑德拉對好朋友的袒露才依稀抖了一點料子,例如:賄賂、美色、性。。。。。伍迪 艾倫的片子永恆的主題用影評家查理 席克爾話來說:「他所痴迷和執著的話題是:道德信仰、兩性戰爭、現實與夢幻的衝突。。。」甚至可以加上一句「還有就是紐約。」

「有誰指望孤獨或者私密,紐約將賜予他這類古怪的獎賞」,奠定《紐約客》行文風格的E.B懷特在名篇《這就是紐約》開篇寫道。而伍迪. 艾倫的片子也是常常把鏡頭對準紐約的大街小巷,街道上穿著職業套裝然而又行色匆匆的男女,面色略帶落寞與焦慮。背景是灰藍的紐約上空,他是真的愛紐約,好像一生活在倫敦的作家說:「我真是一刻都捨不得離開舊倫敦,我就愛這味兒,好像狗鼻子上的潮濕。。。。」他拍攝的影片鮮有不是在紐約拍攝的,除開《賽末點》與這部〈獨家新聞〉。有的時候,他影片折射的荒誕好似應了這句話「想讓他上天堂,送他去紐約吧,想讓他下地獄,也送他去紐約吧。」

他的片子最大的特色就是聽他或者他設計的角色絮絮叨叨,加上雞零狗碎,再撒點插科打諢,裡面透露著伍迪.艾倫式的幽默與機靈,許多影評家都說「看一個快禿頂的個子瘦弱的老頭,戴著厚厚的眼鏡,後面是無辜的眼神,舉手無措的站在那裡,神經質卻又一臉嚴肅的對著你說著發生不久的趣事兒,還略帶點口吃,這本身就讓人樂不可支。」,然而這些看似無奇的鋪設與安排卻非常合紐約知識分子的胃口,甚至挑剔的歐洲人也說他是「好萊塢電影人中唯一的知識分子」。伍迪.艾倫開創了「市民風俗喜劇」的先鋒,他的電影台詞好像中國相聲一樣,不斷的抖著包袱,而不以誇張的肢體語言與劇情安排取勝。

伍迪.艾倫的影片顯然有個「艾倫女郎」,同他合作最多的是黛安·基頓,她只比他小10歲,生於1946年,他們一起合作了10部影片,包括伍迪最出名的〈安妮·霍爾〉,伍迪·艾倫對她極為推崇,曾作過如下的評價:「沒有人具有她那樣廣泛的表演才能。論喜劇,誰也演不過她。她非常可愛,她身上沒有一根虛假的骨頭,沒有一盎司造作的份量。」而米婭·法羅則從影片合作到成為他的妻子,而她自己的養女宋儀則成了他們的分手導火索。最近合作的則是新進的一線女星斯佳麗,她性感,笑容甜美,而他們最近合作的片子都展現了斯佳麗性感迷人的一面,與伍迪以前的片子女主角透露知性美的風格倒有區別。

他出身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人家庭,布魯克林擁有幾乎來自全球各地的住民,這裡有好幾個義大利區、猶太區和黑人區,還有俄羅斯、波蘭捷克、愛爾蘭、德國、阿拉伯和波多黎谷等許多小區。民族融合的特殊魅力很難說沒影響他的創作,而鄰近的皇后區,則出生了另一位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他的作品明顯都有移民階層的烙印,伍迪與馬丁·斯科塞斯卻又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假如說伍迪代表紐約上層菁英知識分子,那馬丁·斯科塞斯則明顯是代表平民階層,他的片子裡面鏡頭粗野、略帶殘暴,好像狂風暴雨一樣展現了複雜人性的許多面。他們的電影彷彿是紐約客式電影的雙生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