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沉静的美国人/越战迷情/情场战场

7.1 / 25,514人    10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諾斯
編劇: 葛拉罕葛林 克里斯多夫漢普頓
演員: 米高肯恩 布蘭登費雪 杜海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這麼

2007-12-02 21:11:07

沒有小說好


小說中譯名為《文靜的美國人》,電影的中譯名叫《沉靜的美國人》,「文靜」似更恰當些:文質斌斌、安份守已,還捎帶點書獃氣。而「沉靜」,一個沉靜的美國人,聽上去簡直像在說:一顆甜美的蒜頭。無論如何,不適用於那位主角,美國佬派爾---情種派爾,理想主義派爾,年輕的派爾,稀里糊塗死於越南的短命鬼派爾。
名著改編成影視,通常都討不到觀眾的好。如果不看原著,這電影不失為中規中矩,看了原著以後,對電影只能大失所望。情節、人物都忠實原著,忠實而已;影像很好,顏色沉鬱,光線昏暗,鏡頭慵懶而緩慢,推出一個頹敗的亂世,異國他鄉的舊夢;演員的表演也沒太多可挑剔的,縱使兩位男主角的形象,一開始讓人覺得不符想像,看習慣了也還不錯。麥可·凱恩的大肚子和雙下巴,下垂的兩腮,遲緩的動作,黯淡無神的眼睛,偶爾卻會閃出一道尖銳的光芒,無論是表現英國人的刻薄,還是中年之後落魄文人那獨有的頹唐,都非常到位。而布蘭登.弗雷澤,這個演過不少火爆商業片的美國小子,雖然在片中的髮型並非如書所寫的「板刷頭」,人又過胖了點兒,那股子傻頭傻腦的勁兒,也還符合他演的角色。還有鳳兒,她就是書中的樣子,那西方人眼裡的東方女人,天真、漠然,總像置身事外,柔軟卻堅不可摧。而且女演員即使從東方人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美麗。
那麼,我為什麼不滿意?因為,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影像的真實,一個脈絡分明甚至過於分明了的故事,但在此之下,有很多東西不見了,空空洞洞。就好像走在街上,能夠看到路人們的表情或疲倦或平靜或在恍惚微笑,卻永遠無法探知他們心中所想,我也無法看見劇中人物的內心,而在書中,那些心靈的充盈和混亂,那些哀傷,那些絕望,俘獲了讀者,沉靜地。
電影所做到的只是講述,一場三角戀愛,一個政治陰謀,加上一樁謀殺案,事實上情況如此複雜,它只能撿最明顯的事物來說。無法苛責電影,文字與影像的性質迥然不同,影像的含義更多時候靠直感傳達,如果領會,千言萬語比不過一個鏡頭,但很多時候,它又容易顯得曖昧不清。文字的表現力,則更易做到尖銳明了,指向曲折幽深處。作為戰地記者的福勒,受傷後躺在危機重重的越南夜色里,苦惱地接受派爾多餘的救援,他想,他對他所愛的死亡,出於本能仍在躲閃,在這片與已無關又毫無道理可講的異國土地上尋求死去.....從來不相信上帝卻要為免於身體的疼痛祈禱。在這裡,對於生活的厭倦、老之將至的恐懼,一個戰爭旁觀者的無奈,不能相信演技,只有文字才能夠傳達。
格.格林的作品,尤其是政治小說,難以改編之處在於,它是個四不像,它本身太矛盾重重。既不通俗,又不純文學,既不玩弄技巧,又機關四伏,既冷靜刻薄,又飽含痛苦。而對於導演,它最大的陷阱是:如果緊追住那天然精彩的情節,就會和它的內在意義相背離--儘管在書中,作者把兩者結合得近乎天衣無縫。
「我想起了那第一天,在大陸酒店,派爾坐在我的身邊,他的眼睛盯著街那邊的冷飲鋪,自從他死後,我倒是事事如意,但是我多麼盼望世界上有一個人,我可以對他說我很抱歉。」
書中的這最後一段話,我一直記得,不管是在四年前剛剛讀完這部小說,還是四年後的今天。而這篇四不像的觀後感寫於三年半以前,我記得那天下午,陰沉的天氣,我走到了越南,那個中年白種男人的身邊,他發福了,神情淡漠,緊握一杯黑咖,坐在窗戶後面,望著街道上的塵土,和塵土中的黃色面孔。心中感到一陣絕望的抽痛。他是個沉靜的人。
也許有一天,我們中的一些人,也會變得如此沉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