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奇幻人生/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

7.5 / 237,036人    113分鐘

導演: 馬克佛斯特
演員: 威爾法洛 瑪姬葛倫霍 艾瑪湯普遜 昆琳拉提法 達斯汀霍夫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lhui

2007-12-11 05:36:51

奇幻人生:創造不是一切


一個虛構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面臨生死,又該如何取捨,捨生取義,最後皆大歡喜。這個電影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作家和她的主人公相遇的故事。筆下的世界與現實合二為一,此時是追求一部偉大的作品還是拯救一個生命卻令作品不再完美,電影選擇了不完美的作品,選擇了生活,就如同一個呆板職員擺脫死寂生活,珍惜不完美生活里每一個感動的瞬間,重獲新生,獲得活著的意義。
在西方,創造曾經是只屬於上帝的恩典,而人類只有順從,模仿,《我的名字是紅》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創造成了一種罪過,人們惟有匍匐於神的腳下,亦步亦趨,否則便是不夠謙卑。而所有藝術的生命都在創造。經由藝術家之手的造物還非得是活生生的,藝術家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使作品獲得生命,永世流傳。梅菲斯特與魔鬼作交易,藝術家也是與魔鬼做交易的人,與孤獨為伴,犧牲人世的歡愉,嘔心瀝血,方才把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灌注手中的作品。藝術家是被揀選的人,獲得天賦,但不是用來弘揚上帝的恩典,反而是篡權奪位,去創造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這本該上帝行使的職權,所以難免心有惴惴吧。不過尼采發出的上帝已死的聲音已經百多年,他們大概不會再有這樣的禁忌吧。
電影裡的女作家,風格是每本書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都是死亡。寫了8本,10年沒出新作,第9本,寫出事了,主人公找上門了,原來她寫的事情,都是正在進行時,甚至她的筆,還決定了這個主人公人生的走向。作家的創造的威力就這樣成了一個問題。文字不僅呈現於紙上,故事也將延續在生活里。
這把作家的那支筆抬到空前的高度。創造,創造出一個人。創造,殺死一個人。早已經無畏地走在創造的這條大道上的作家,又開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樣的兩難境地對人類的創造力提出了質疑,它是使人變得更好,還是相反,我們選擇繼續弘揚自己的創造力,還是關心一下別的什麼?
人類應該是地球上最有創造力的物種,在最現代化的國家,一個國稅局的白領,卻過著一種單調乏味的生活,除了數數——這也是一種職業病——此外別無愛好,週而復始,數數,生活,上班,他的生活全部由數字組成,定時定點,上班作息。在這個通過人類的創造力,已經發展的極為充分的現代社會,主人公卻失去了活著的意義——除了數字,他的生活里空無一物。
我們應該創造的到底是什麼。是那些「進步」的生活嗎?或者,「進步」的匆匆可以稍慢些,令我們意識到更重要的,只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而這也是被我們遺失的。這就是電影所要告訴我們的。作家選擇了給救人的主人公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更珍惜身邊的人,記住每一個溫暖的瞬間,生活好好繼續下去。
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創造力,興奮、躍躍欲試,甚至因此如同穿上了紅舞鞋,而停不下來,這時候,他們就會漸漸陶醉於自己的能力,陶醉於作為造物主的力量,卻失去真正重要的東西——愛與關心。
停下來,不要那麼完美。作家為她的書選了這樣的結局。為了寫這本書她曾經那麼不快樂,其實她可以快樂一點。並且她做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