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的主子是英国之王/我曾为英国国王效劳

7.3 / 7,950人    113分鐘

導演: 吉利‧曼索
編劇: 吉利‧曼索
演員: 伊凡博爾涅夫 尤莉亞嫣琪 伊凡‧薩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二宮

2007-12-14 23:27:19

我的幸福往往來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
(——翻譯:"我的幸福往往來自於,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爾的這部經典著作所改編的電影片頭獨白,我想把它作為這篇影評的開頭,因為要形容這部經典影片,我實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風趣、更貼切的語句。

   這兩天看完這部電影其實純屬偶然,理由很簡單,只因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獲獎影片,並且參與了捷克申奧。可看完之後,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這部電影的魅力,遠遠超越了片名可能給你帶來的"枯燥"感受。

  在中國,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爾的人卻很少,這也許跟捷克作為東歐小國的歷史原因有關,《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從主角迪特的人生經歷折射了捷克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狀態。看這部電影時,在你幽默歡笑之餘,傾訴了捷克的歷史,乃至半個歐洲的歷史。

  主角迪特是個不起眼的小個子飯店服務生,影片以半回憶錄的方式講述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目標很簡單,就是立志成為一名百萬富翁,娶一個有錢的老婆,然後和她一起開一個旅館酒店,享受有錢人的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卻帶來機緣巧合的機會,他的精明讓他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所輾轉的酒店旅館的檔次也越來越高,最後來到了布拉格最奢華的巴黎飯店。在那裡,他從領班斯希凡克身上學到了很多,為什麼他那麼精通待客之道,因為他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他的聰明,成為首席服務生,並且在非洲小國易索比亞訪問捷克的時候,作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亞國王的授勳。詼諧、揶揄、調侃的劇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這些你沒法不讓你兩邊的嘴角上揚。

  二戰爆發了,捷克作為德國的鄰國,放棄了抵抗,捷克領袖廣播給民眾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我們捷克人不打仗」。於是大量領土被割讓給德國人,布拉格最繁華的巴黎飯店也變了,飯店裡的有錢人,逐漸被德國軍官及高層所取代。捷克的民眾反德情緒高漲,可都無能為力。但就是在這種變化莫測的局勢下,迪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為有錢人,同時不忘記對女人和金錢的追逐。

  他遇見了德國女教師Liza,並墜入愛河,可因為Liza是個很偏執的納粹熱血份子,認為應該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貴的優良血統,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這樣一個俏皮可愛的妙齡女郎,他們之間的愛情受到了種種阻礙,可最後她還是嫁給了斯拉夫血統的迪特,也許這正是大師赫拉巴爾的意圖,告訴人們,即使面對戰爭,愛情仍無國界。在Liza的幫助下,迪特成就了夢想,通過猶太人的郵票成為了有錢人,可德國那時也已開始衰敗,心愛的Liza因為德國轟炸過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戰爭結束了,剩下的就是戰後重建。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卻被所謂的捷克共和國奪走,並且由於堅持認為自己是有錢人,導致入獄服刑15年。
  整個電影我都是帶著微笑看完的,可看到這裡我很悲傷,覺得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無奈。我們又何嘗不像迪特一樣?我們追求金錢、女人、還有所謂的信仰,可上帝往往總會跟我們開一個同樣無奈的玩笑。

  迪特經歷過好幾個女人,雅露卡什、女傭凡達、還有巴黎飯店的尤琳卡,她們跟迪特一起的過程里,始終維護著迪特,雖然說不上是愛,但就是那種感覺,幽默之餘,意味深長。最後遇見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儘管她是德國人,迪特也會深愛著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熱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時迪特並沒有流淚。

  導演Jirí Menzel是優秀的,因為我覺得他很好的演繹這部奢華的文學著作,小服務員的一生,不僅僅從側面諷刺了金錢和權力,也展現了人類在戰爭和歷史變遷面前的弱小。整部影片拍攝的手法也很獨到,說不出感覺的光影魅力同樣給我帶了視覺和心理的滿足。
  "我的幸福往往來自於,我所遭遇的不幸。"這一切,那麼荒誕,而又那麼真實。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