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
2007-12-21 15:58:44
《集結號》,連半部好電影都算不上
看了《集結號》。結束之後就一個感想——雖然這片子賺了我不少眼淚,但我還是覺得馮小剛拍喜劇更合適。
因為之前已經看了不少blogger的評論,說《集結號》前半部份好,後半部份差,有的甚至說馮小剛生生把一個類型片拍成了主旋律。所以我從一開始就沒對它抱太大期望。看完雖然沒有更多的失望,但也並不像《投名狀》那樣給我帶來些許驚喜。
誠如前人所言,這個電影的確只有一半好看。
前半部份戰爭場面做的是有點味道,尤其一上來那段巷戰,是之前的中國電影所未曾有過的。我們看慣了八一廠那些強調宏觀的《大決戰》、《大進軍》系列電影,看看這局部放大的激烈戰鬥場面,感覺是不錯。但如果不去特別注意演員,這樣的場面跟《拯救大兵瑞恩》實在太像。這個電影一大賣點就是戰爭特效請來了韓國《太極旗飄揚》的原班人馬製作。我沒看過《太極旗飄揚》,有無相仿之處無從比較。不過,史匹柏十年前就能拍出《拯救大兵瑞恩》,我們今天拍出這樣的場面,只能說是在向前輩大師模仿、致敬。更何況,《集結號》戰爭場面的營造還要依靠韓國團隊,實在沒什麼值得說道的地方。
而到了後半段,影片就一下子散漫了起來。雖然有一條老谷找部隊的主線,但零零亂亂的段落,故事的設計也讓我感覺勉強,人物更是單薄得很。那個唯一的女主角,在片子當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給老谷送信:「谷大哥,找到了,隊伍找到了……」
看完影片之後我一直在思考,這個片子說了些什麼?照最後的結尾來看,似乎是在歌頌九連軍人堅守陣地到最後時刻的英雄主義。正是這份堅持到最後的英雄主義,讓我掉了不少淚。但是對於影片本身來說,我覺得太遺憾了。本來這個片子可以表達的東西應該是有很多的,馮小剛挑了一個最和諧的主題來講。
其實從影片第一段巷戰之後,朝戰俘開槍開始,我就非常不舒服。這部電影的背景是解放戰爭,是中國的內戰,不管哪一方開槍,打死的都是自己中國人。如果在20年前,電影通過戰爭表現英雄主義主題,我沒意見。那個時代,認識上也只能是到這個層次。但是現在已經是2007年,連國共兩黨都能坐下來談了,為什麼我們對中國內戰的歷史仍然是用這種老角度去詮釋?《集結號》模仿的對象《太極旗飄揚》也是通過小人物來解讀一場戰爭,但《太極旗飄揚》所表現的主題更多的應該是對戰爭的反思。《集結號》缺少的恰恰是這方面的力度。
同樣被馮小剛迴避的問題是那把沒吹響的集結號。按照最後的解釋,集結號沒吹響是因為領導看九連牽制了敵人的大部隊,所以改變計劃不讓九連撤下來。老谷費了這麼大勁,弄明白這個真相,到最後只是在團長的墓碑前大罵一通了事,讓我心裡堵得很。說到底,這就是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馮小剛選擇了時髦的手段表現戰爭,卻忽略了手段背後的精神核心。這種西方式的戰爭片,選擇的視角都比較小,以個人為影片中心,所以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以人為核心的價值理念。所以史匹柏會拍一部電影,為了救一個兵,犧牲了一個小隊八個優秀戰士。這恰恰是與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相悖的。但我們看《拯救大兵瑞恩》也能接受,就是因為這種電影拍攝手段影響了我們。同樣的道理,《集結號》的上半部份讓我們看得熱血沸騰,為九連戰士犧牲落淚,也為他們身後功名被埋沒感到憤怒。電影把我們情緒調到最高之後,卻發現發洩的對象不見了,因為最應該被罵的團長也戰死了,然後就是一個順利成章的結局。九連戰士得到了他們應有的榮譽,電影卻失去了應有的批判力度。
所以我說,《集結號》,連半部好電影都算不上。
http://blog.donews.com/aaronroy/archive/2007/12/20/1238307.aspx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