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94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賴漢

2007-12-22 09:02:01

《集結號》:非馮式的感動!


想不到《集結號》是如此地讓我感動,以這樣一部影片來給自己2007年的觀影經歷畫個句號,無疑是讓我欣慰的。12月份,《投名狀》和《集結號》——一部冷兵器,一部熱兵器;一部講述了兄弟的背叛,一部卻向我們描繪了兄弟間的生死之交。這兩部電影本沒有聯繫,但同是十二月份的影片,也同樣是講述兄弟的影片,不由得我不聯繫起來。本以為《投名狀》會是我看過的最精彩的華語大片,然而《集結號》的出現,讓我的這種「以為」,僅僅維持了一週。

《集結號》是至今為止我看過的最為精彩的華語大片,不僅精彩,而且感人,這是以前看華語大片時都沒有的感覺,包括看《投名狀》都不曾有。

戰場——中國螢幕上從未有過的殘酷

雖然說《夜宴》同其他的華語大片相比,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然而《夜宴》依然沒有擺脫那一陣子華語大片裝腔作勢的感覺,因此畫面雖然華麗,卻難以打動人心,那僅僅是視覺盛宴,僅此而已。因此當《集結號》開拍的時候,我對馮小剛並沒有信心。然而在看到第一款預告片後,我便隱隱感覺到這會是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

看了影片,我發覺自己猜對了一半。這是一部有別於以前國產熱兵器戰爭影片的電影,這部電影與眾不同(在中國)戰爭場面的刻畫,註定使其以後會被不斷提起。然而,這又不是一部戰爭影片,從本質上來說,這戰爭為了影片後來真正的劇情而服務。

因此,這部影片戰爭場面是否能震撼人心,則成了後來劇情是否能夠點燃觀眾情緒的關鍵。

在之前,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讓我看到了亞洲戰爭場面的進步。《拯救大兵瑞恩》的那種搖晃鏡頭被帶到了這部電影當中,使得《太極旗飄揚》幾乎成了近幾年來亞洲熱兵器戰爭影片的標竿之一。《太極旗飄揚》的監製李治允這次幾乎將《太極旗飄揚》的特效團隊都搬到了中國,這使得《集結號》的戰爭場面的慘烈程度在中國電影的螢幕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一週前的《投名狀》中那刀刀到骨的廝殺已經讓我震撼,到看到《集結號》中那破碎的屍體特寫時,已經遠不是用震撼可以形容的了。

大量的手提搖晃鏡頭,飽和度刻意降低的畫面,驚心的爆炸且不再是火光衝天,如果說還有什麼讓我不滿意的話,那便是這一切是出自於韓國人之手,這從而使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中國熱兵器戰爭有劃時代意義的場面,並不全是我們中國人的作品。

當然,如果單純是血腥的戰場並不具備真正打動我們的力量,中國熱兵器戰爭影片一直存在著表現戰爭大而全的一面,這使得中國的螢幕上一直缺乏對戰爭的思考和探索而一味得將戰爭作為領導人物英明秀的籌碼。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傳統的戰爭影片中士兵的死亡如同兒戲一般刻畫,絲毫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突然消失的悲慘——勝者足下便枯骨,以前我們只看到了勝者,卻忽視了枯骨。

然而戰爭卻是由人來打的,因此對戰爭場面的刻畫最不能也最不應該忽視的便是人這個元素的存在。只有真正的將鏡頭對準那些戰場上士兵,將戰爭的慘烈具體到每個士兵的身上,那樣才能讓大家因為看到慘烈而喚起對和平的珍惜和渴望,而這也是影片中大量血腥鏡頭的最主要目的,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戰爭影評缺乏反戰思想的主要原因,中國以前的那些戰爭片,非但沒有怎麼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更多時候我們反而看到了戰爭的「美好」,這從一定程度上會使得觀眾對戰爭「嚮往」起來。看到有評論說,《集結號》中的那四十七名士兵是炮灰,而我想說的是,不是在炮灰中慘烈的死去便是炮灰,相反,以前那些對生命逝去如同兒戲的影片,才是真正將士兵看成了炮灰。

因此在影片前半部份的戰爭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領導人的運籌帷幄,我們以前在影片中看到領導人揮揮手打個哈哈便「打」完戰的鏡頭在這部影片中都看不到,而影片的主角士兵也不再是路人甲路人乙,大部份士兵都有了自己的「姓名」。而我們以前的電影中的士兵如同《集結號》中的那些墓碑一樣,幾乎統統都「無名」了。

是的,這才是那該死的戰爭。

劇本——華語大片越來越會講故事

如同我看完《投名狀》之後感嘆終於有導演願意在華語大片中踏踏實實的講一個故事了。這是最基本的,對電影而言,沒有故事,就不存在所謂的內涵。如果說《投名狀》中的故事還略顯淺顯的話,那《集結號》中對於戰場外的延伸所能給觀眾帶來的思考,卻又比《投名狀》要多的多。

《集結號》給了影片中士兵的名字,卻是講述一個尋找名字的故事。在經歷了前半部份慘烈的戰鬥之後,《集結號》轉入了「文戲」,然而影片並沒有圍繞集結號吹沒吹響這個看似核心的問題展開劇情,而是將重心放在了為弟兄「正名」的故事上,這種設置使得影片的立意便有了一個較高的位置,如果單純將中心放在集結號吹沒吹響上面,不僅會使得前面戰爭的刻畫變得意義不大,同時也從某種意義上弱化了影片中的矛盾衝突而純粹成為一種尋找真相的「懸疑片」。穀子地這個角色始終認為自己沒聽見集結號的設置,不僅讓為弟兄「正名」的行為讓人理解,也讓劉團長墓前的那段戲成為了情緒的爆發點,同時也讓穀子地這個角色的形象變得高大。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集結號》依然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只是穀子地這個主旋律主角不再高大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性的男兒。而劇情就在穀子地近乎執著地為弟兄正名的過程中發展,也是這條電影中唯一的線串起了所有的矛盾衝突,雖然「單一」,卻使得情緒的聚集更為集中,而爆發的時刻也跟為感人。可以說在影片的後半段,我幾乎已經忘記了這是一部所謂的「戰爭大片」,一心只想著跟著穀子地找到自己死去的「弟兄」,而這和以前在觀看華語大片的時候總是期待影片最後的大場面所不同的。

這便是故事的力量。

遺憾——影片還是可以更長的

影片的片長太短,這是我最直接感覺。

在影片前半段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好幾個,但是留給前半段的時間不多,除了絕對主角穀子地之外,剩下的幾個「主要角色」都沒有什麼台詞,這便意味著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這些角色,這也使得這幾個角色的性格不是特別鮮明,如果片長更長的話,那便意味著有著更多的時間讓這些角色更加飽滿起來,這樣無疑會使後面的衝突更加感人。在影片的前半段, 馮小剛似乎過於在於營造真實的戰爭場面,而忽略了對幾個人物深入地刻畫。雖然在鏡頭上已經具體到人,但戰爭之外的士兵,馮小剛還著力不夠,僅僅依靠幾句台詞,仍然無法體現出這個角色性格,因此前半段,除了穀子地之外,只有焦大棚和王金存這兩個角色相對飽滿,其他角色的性格刻畫明顯少了點。這同時也是《集結號》雖然可以成為中國「新派」戰爭片中的一個典型,卻仍然無法和《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影片比擬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語——電影馮氏,感動非馮氏

這幾乎是一部難以看出是馮小剛作品的電影。然而這並不是馮小剛的失敗,相反是他的成功。從早期的黑色幽默賀歲片,到《天下無賊》、到《夜宴》、再到《集結號》,馮小剛在題材上的跳躍是幾個華語大片的導演所不能比擬的。但他們還在認為華語大片就是古裝大片的時候,馮小剛已經用槍和大炮讓我們看到的話語大片的另一條路。馮小剛的電影不馮氏,這對馮小剛來說是個進步,同時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導演轉型,為我們奉獻出不同類別的影片出來。

《集結號》,感動,非馮氏。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