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磊
2007-12-22 15:47:12
馮老師,該輪到我們解構你了
若一個人打算當好人,除了道德修養外還有個任務:就是設法讓自己長得好看些——這當然是說過去、並且是在螢幕上。郭建光李向陽能給陳述劉江演嗎?加入鐵道游擊隊,陳強葛存壯恐怕想也沒敢想過(除了碰巧,有打入我軍內部的劇情需要)。
陳強葛存壯一定沒有想過,令公子們能成為男一號、還不再只「裝」壞人。事實上,文革後的螢幕主角天然是葛優,但葛優天然並不是螢幕主角。他之所以能紅乃因為命好:高大全的文藝思想開始被清算,人們似乎突然醒悟,好人全好看那不是事實。因此用葛優來惡搞一下,符合新時期觀眾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說很可能,人們並非真的看上了歪瓜劣棗,而是歪瓜劣棗,對濃眉大眼的模式化有解構意義。
這點葛優似乎比馮小剛通透。因為他面對鏡頭的時候,總是副漫不經心的臉孔——我相信那是遊戲精神。馮老師如果明白自己也是「符號意義」,他就不會老這麼「疾言厲色」。他大概已經忘了,已經多少年被別人喊作馮老師——必恭必敬地?以前他可是作為「壞孩子」反叛「老師」的呀!
如果不是時代巨變,馮小剛可能永遠是一個貧嘴的美工師(在「幽默」被認可之前,同樣的包袱可能就是貧嘴)。跟葛優一樣,他的價值在於對先前宏大敘事的否定。因此具有文革閱讀經歷的人,會尤其感受到那種忍俊不禁的反差。可以說其最大的可取之處,來源於對主流話語的辛辣顛覆。但是當那個年代逐漸久遠,而文革敘述與民間表達不再具有緊張關係的時候,他的重要性其實早已經大大削弱了。
這時候他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跟王朔一樣,挑選新的矛盾主題,繼續跟主流保持距離(王朔在《美人贈我蒙汗藥》中,重申了他在「混出來」之後的邊緣立場);要嘛被主流同化、甘願成為主流的一部份(其實在多數情況下,馮老師已經學會跟媒體合作了。最新的報導顯示「他一改疾言厲色、包攬所有責任」)。崔健也是那種固守邊緣的人,你什麼時候看他對著鏡頭「乖乖」過?據說在某場演唱會上,崔健問觀眾「想不想聽《一無所有》」?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他吼道:「我他媽就是不唱」!
我欣賞崔健這種「狂轉(zhuai)」。那種自覺的距離感,很少有誰能夠堅持到底。這麼多看似張牙舞爪的「憤青」,可能喝得下千斤黃連,但卻架不住一粒糖豆。
王朔曾經說過,放著現成的癢癢肉不撓,那就是不媚俗。撓了,沒撓對,惱了——不知道應該算是什麼?其實,早在「我把青春獻給你」的時候,我就對書名的隱喻表示感慨了。無論如何,既然您自己蹲到了供桌之上,該輪到我們解構你了。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