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
2007-12-23 10:03:30
不溫不火中的超越
作為中國戰爭題材影片的里程碑,《集結號》自有其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對於中國電影,對於中國大眾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從小到大,中國戰爭片的意識形態一直遵循主旋律風格,以致於我們士兵的死亡瞬間都被慢鏡和特寫所包圍,以致於身中數槍依然屹立不倒。反觀對手,則早已如稻浪一般七零八落。長期受這樣的影像影響,所造就的心理是在戰爭中我們的戰士刀槍不入記得唯一一次的觸動是《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有著解放軍戰士浴血的感覺。但真的對照史實,也如同玩笑。主旋律下,是拒絕真實描寫我軍的戰爭實態的,因而對於國產戰爭片的失真充滿牴觸。
馮小剛的《集結號》則不然。也就是說,馮小剛這部被認定為有所突破的戰爭電影是實實在在的改變了中國觀眾的思維慣式。而對於近年世界上那些優秀的戰爭題材影片,也是一種致敬。因為,自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戰爭片已經轉型為圍繞個體視角描摹的戰爭寫實。現代戰爭片有著歷史政治因素,也有著人類崇尚武力的心理嚮往,更有著和平年代對於戰爭的反思和反對。
馮小剛對於這部重要影片的準備無疑是出眾而充足的。片中的戰爭場面有三段,攻堅巷戰、陣地阻擊和炮兵偵察。在那場攻堅戰中,七連的人員折損因由戰術上的冒進而產生。馮小剛在狹小空間中營造了強烈的真實感和壓迫感。在摒棄長鏡中鏡等常規手段後,手提攝影機的場面調度和快速剪切使短兵相接的慘烈變得殘酷而準確,逼真的粗粒狀紀實戰鬥場面使角色的情緒直接上揚,為後續情節有所鋪墊。這段戲在狹小空間中顯得樸實而真切。
最為重要的阻擊戰一幕,馮導的場面調度就出現了問題。馮導在影片中一直堅守時下流行的寫實主義戰爭表現。這種手法的前提是必需要求有效利用手段來營造戰爭的絕望感。史匹柏的《大兵》就是通過登陸艇上士兵的沉悶壓抑和衝鋒瞬間的冰冷殘酷來打通了觀眾對殘酷空間的認知。相比之下,《集結號》的重頭阻擊戰僅是一味的追求視覺影響。之前的攻堅戰中由於空間的侷促而富於立體感和真實感,但轉換為場景更開闊的陣地戰,這場最重要的戰鬥則顯得平面化和公式化。雖然,在戰爭片中展示進攻方的運動場面要比防守方的固定場面更容易一些。
這幕戲中,馮小剛可惜的放棄了全景、廣角、航拍等展示大場面的攝製方法,用手提攝影突出了中景和特寫鏡頭,使場面濃縮到了最小範圍。遵循時下流行的快速剪切,產生的效果卻因為場景空間的巨大而變得稀薄,失去了戰場的立體感。印象中,只有一個景深鏡頭展示了稀落的戰士面前烏壓壓的進攻者,僅此而已。餘下的部份都是在平面中的情節展示。既然要展現一場慘烈的戰役(而不是小範圍的戰鬥),一味的突出個體遭遇只能讓影片走向公式化。還好,各個戰士的英勇行為和戰鬥的慘烈真實彌補了這方面的缺憾。而事實是,馮小剛導演還不能成為大場面調度的高手。
《集結號》還存在著一個問題。馮小剛導演並未運用大筆墨敘述七連的戰士們,因而觀眾對於這些很快就犧牲的群體缺乏感性上的足夠認識,嚴重降低了影片主題的衝擊性。可是,變通到韓戰一幕的輕鬆睿智,顯示了馮小剛對於這部電影所展現戰爭場面的野心。從喬裝打扮到排雷到引導炮兵攻擊,馮導的用心無疑要對自己的戰爭片添加調料,引進了眾所周知的敵後偵察的智慧戲。這場戲奠定了二斗和穀子地之間的情誼,讓人深信二斗之後行為的由來。而遺憾的是,影片卻對九連這個重要群體只有浮雲潦草的交待,交待的內容也只限於點清戰鬥身份而已。
在勢必沿襲成功戰爭電影的技術和製作的條件下,《集結號》在視覺衝擊方面雖然不可能有所超越,但馮小剛自身的風格還是有所實現的。首先是簡練和迅猛,對於灰飛煙滅的死亡交待得乾淨俐落。其次是全面而豐富,對於戰爭片迷來說,很多細節符合軍事方面的各種特徵(當然,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是否可能使用規範化的手語是個強烈的疑問)。而後就是強化戰爭前後人性遭遇的真實,使毫無情感鋪墊的九連戰士得到觀眾最大程度的同情和認可。對於國產影片,《集結號》的戰爭戲已經完全可以登堂入室了。
影片穿插暗藏了導演在語言上一貫的真實輕鬆的風格。可惜,馮導運用的全景、廣角鏡頭還是《天下無賊》時的水準,想像力的匱乏對於表現影片主題的重量有所欠缺。綜合而論,《集結號》更像《兄弟連》式的歷史重現,而不像大眾所期盼的《拯救大兵》的唯美抑或《野戰排》的深刻。
《集結號》講述了一個尋找尊嚴的故事,不是一個國家或一種政權,而是個體。影片後半程穀子地為此付出了許多。這樣的故事容易涉及政治,涉及歷史,涉及體制。而在我們的電影環境中,穀子地的尋找過程是不可能為個性化的單純發展而堆砌戲劇化的深刻。馮小剛對於穀子地的遭遇只停留在尋找、等待、再尋找的個性描述上,大量提煉了角色性格中的堅持和忠誠。當然,如果涉及體制的黑暗以及命運的不公,影片的衝擊力可能變為另一種走勢。但馮小剛導演迴避了這些有可能影響影片發行命運的做法,而強化了穀子地個人的人性以及這種人性所帶來的溫情和感動。如果說,馮小剛的《集結號》有著濃厚的主旋律傾向也不為過。但對於馮小剛以及影片本身來說,的確沒有非要拍成充滿批判與反思、深刻與尖銳的必要性。
馮小剛已經將《集結號》自身因由原著小說的衝擊力所帶來的戲劇性震撼全盤托出,實現了一種被感動抑或深厚的感受。但這種訴求終究與人心的期盼有些距離。問題還是在於對於影片主題有些單純的處理方式。那種不深不淺、後果卻非常嚴重的處理容易使影片喪身於電檢制度。就如同今年上映的很多電影,按往年的慣例是無法公映的,按今年的思路就可以大刀闊斧的閹割(還不如禁映)。與其這樣,投資巨大的《集結號》的處理方式是上策。再說,對於一部歌頌人性善良的影片來說,眼下的處理也完全是上策。
看《集結號》可以了解戰爭的殘酷而珍惜和平年代,可以認可人性中的堅持和當今社會稀缺的真誠,也可以享受戰爭電影中解放軍第一次集體真實的快感。對於年長的人來說,有這樣一部顛覆認知又還原歷史的影片,會感興趣。對於年輕的人來說,有一部與時代和時事可以掛鉤的國產娛樂戰爭片,足矣。對於馮小剛導演來說,雖然處理這部單純簡單的影片已經顯露疲憊,但終究對於中國電影是一種前行中的成功摸索。而對於近年的國產商業大片,已經超越《英雄》們太多了。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