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37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Q

2007-12-23 10:18:36

您「集結號」了嗎?——它讓軍人真實地死去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或許只有僥倖活下來,才能有幸發出這種感慨。
死掉的,就只能可歌可泣了。

儘管我們的主旋律一直強調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但是一直以來,在塑造軍人形象上,卻是不遺餘力地拼命往個人英雄主義上整——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蘇寧、徐洪剛、李向群……清一色的「高、大、全」。似乎軍人都被設定了統一的程序,神態淡定,視死如歸,從容不迫,慷慨凜然,就會一句話:「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而且喊得那麼堅定,那麼毫不遲疑,面不改色兮心不跳,只有對敵人滿腔的怒火洶湧澎湃似狂潮。

一味唱高調,很容易審美疲勞,再比照一下現在某些個軍人的所作所為,群眾很失望,後果很嚴重。戰爭中軍人的崇高形象和英雄主義,立刻就面臨被解構的危險。發現被忽悠了,一提起軍人、奉獻、犧牲,大家臉上的表情開始成份複雜,鄙夷、不屑、疏遠、淡漠夾雜其間。造神運動長期開展,難免會導致這種強烈而頑固的懷疑和否定。信仰就這樣被攪得七葷八素,誠信就這樣被傷得體無完膚。

《士兵突擊》雖然因為關注小人物的「阿甘式」奮鬥史,迎合了不少人的自卑、怯懦或辛酸,備受好評。但是仍然沒有跳出主旋律的「阿基里斯之踵」,蒼白de豪言壯語、呆板de心靈獨白、機械de宣傳說教,滿天飛舞,鋪天蓋地,人物形象過於符號化,甚至意淫。

好在出現了《集結號》,終於不再「高、大、全」了,有血有肉的軍人被呈現在殘酷、瘋狂的戰爭中,渺小、脆弱、癲狂、冷血、虛榮、浮躁,甚至恐懼、退縮、懦弱、崩潰……電影中都看到了。

作為國產戰爭片,能拍到這個程度已經足夠了。因為它讓我目睹軍人真實地死去,至少是相對真實。敢於真誠地面對真實的歷史,需要很大的勇氣。馮小剛讓我看到了誠意。

在豆瓣上看到很多挑錯、甚至挑刺的評論,武器、服裝、語言、人物性格、軍史……角度各異,有的甚至疾聲厲色,大有口誅筆伐之勢。似乎有很多熱血青年在關注著我國電影藝術的進步。哈哈。眾口難調啊。

順便說一句,如果我是穀子地,我也會下令「讓他們拿起槍,不接受投降」。在朝鮮戰場上,我外公就這麼幹過。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但戰爭不會苛求戰場上的軍人。戰爭就是鐵與血,少了一樣都打不贏。勝者王侯,敗者賊寇。打輸了,就會死。打輸了,就會被王侯當作賊寇寫進歷史。戰爭需要軍人有血性。

一邊提著腦袋肉搏廝殺,一邊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兄弟被撕成肉塊,同時大慈大悲地高舉人道主義的旗幟,有血性的軍人做不到。日內瓦公約是政治的私生子,與戰爭無關。


PS:引用幾段

馮小剛調試的那種調調肯定不是《狼牙山五壯士》,也不是《一個和八個》,有些韓味但更中國,因此《集結號》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前面的激烈只是真正傳奇的開始,當穀子地成為倖存者後,他畢生最大的使命便是「找到部隊」,讓戰死的47個人身份從「失蹤者」更正為「革命烈士」。《集結號》裡戰爭只呈現出人性的一個側面,無論是從肉體上消滅誰抑或拯救誰,其實都源自人類本能。《集結號》的精華在戰爭後,在於一個老兵用自己的剩餘光陰回憶,並全副身心拯救光榮,安撫深埋黑土中的靈魂。與吹號手的重遇是《集結號》的高潮,當穀子地得知團長為避免大部隊損失壓根就沒讓號手吹響集結號的時候,積壓多年的憤懣如決堤之水爆發,揮酒瓶欲砸向團長墓碑:47個生命跟4700甚至47000個生命同樣重要!
         
李零在《花間一壺酒》裡說:「人不是數字,不是金錢定購的物品,不能輕言犧牲,哪怕是為了長遠利益」。「犧牲觀」往大了說是「重視個體」與「集體主義」的分野。之所以說《集結號》很中國,就在於把戰爭中的「個體犧牲」看得很偉大,並用生動筆墨刻畫,讓至少七、八個人有獨特的辯識符號,《集結號》是開天闢地第一次。

《集結號》從頭到尾,馮導都好像在用它嘶啞的聲音呼喊「不要再麻木和膚淺下去了,我們的歷史裡面還有很多讓我們真實地感動一下子的東西!」《集結號》觸動我們心靈,精緻的戰爭場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還是片中人物的真性情。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能夠理解的怯懦,也看到自己不能理解的蠻勇和忘乎所以。而且這種感知不是乾巴已從人物嘴裡說出來的,而是他們的眼神和行動表現出來的,所以讓我們信服。

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