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七七
2007-12-24 06:47:06
《集結號》壞在哪裡?
《集結號》壞在哪裡?
去電影院看《投名狀》,看到0點有《集結號》的首映,35塊一張,比較便宜,就多看了一個。看完後鬱悶得很,看完《投名狀》的好心情被抵消不少。本來這事兒自己貪小便宜,自認倒霉也算了,但回來上豆瓣(私心裡想看幾篇砸文爽一把),觸目所及,四星五星給得比比皆是,連和菜頭都號召大家上影院,於是一種寫批評的責任感油然而生——為什麼《集結號》是個壞片子?還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吶!
1/誇《集結號》好的,誇它戰爭場面拍得好。這個事兒本來我沒有發言權,因為我不怎麼看戰爭片,看完覺得不賴的戰爭片印象里只有一個:庫布里克的《重金屬外殼》。戰爭場面拍得好,在我看來是個和床戲場面拍得好接近的事情——改變激素水平,引發高峰體驗?在今年的電影紛紛走情慾路線的時候,小剛走上戰爭路線,是他頭腦靈活矯矯不群之處吶。而且這個戰爭場面拍得好,因為借來了《太極旗飄揚》的班底,這大概相當於八一隊從韓國借來外援,贏得了中超冠軍?——當然,這一點完全是無可非議的,先學習,後發展,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是我這樣一個普通影迷試與小剛共勉處。觀眾看得爽就好。只是這個階段性意義,還宜戒驕戒躁,毛主席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2/誇《集結號》好的,誇它超越了「主旋律影片」。它指出了「烈士有700斤小米,失蹤只有200斤」,在谷連長的找個說法時,處處碰壁,自己的身份還一再遭到質疑。但總體而言,「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質樸陽光的五十年代看上去……也挺陽光燦爛。團長死前,唸唸還記著二連,最後政委不死,給每人發了個軍功章。小號被供在了紀念碑上——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很不解:集結號是一條生路,同時也是一個謊言(還好不是個一開始的謊言,客觀後果上是個謊言),你們是被拋棄的一連,同時還是湮沒的一連。但是!還是把集結號供奉起來吧!因為「集結號」是如此崇高的一個精神像徵——不管曾被拋棄,曾被湮沒,假如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要等待你不可能的吹響?這個,這個是多麼多麼主旋律啊……
這段寫得我心虛虛滴。引申一下韓寒同學的名言,不管什麼壇,最後都是祭壇,不管什麼號,最後都是諡號。但韓寒同學太虛無了,《集結號》是英雄主義的,不是解構主義的。是用來感人的,不是用來笑話的。於是我們進入第3點:
3/誇《集結號》好的,誇它感人,看得哭了。一說到這個話題,我心就更虛了。因為我想到小學時看《媽媽再愛我一次》,周圍人已經哭得一片嘩啦了,我還沒什麼動靜,我也是一個溫柔善感的女生啊!我就心裡著急,不過絕沒有裝哭,也不找風油精。我就使勁地把自己投入!投入!投入到哪段估計過去能感動到我的地方!最後我也哭了!從這個事情上,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同情是一種偉大的情感(想想偉大的老陀!)但感人基本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催眠。以小剛的情商指數,他能抓住一些個挺不錯的情感催眠點,使人經由催眠,得到一點情感的淨化與昇華,這也不算壞事,但跟第一點一樣,像我這樣一個中國電影的「諍迷」(從「諍友」里套來的,有責任感吧?)看來,沒見得了不起到哪裡去。拍個作品讓觀眾感動了,覺得自己是個能感動的好人了……歸根到底還是廉價的(在這點上我很矛盾,因為廉價不是個壞詞,普通人總是買買廉價品的)。
當然我也被小剛感動了,看到一個戰士對另一個戰士在戰場上憶苦思甜,說因為小馬駒賠了兩畝半地時,我心裡很難受。我看到了這場戰爭最好的地方。後來……我就沒再感動了。大家的癢癢肉可能不在同一地兒。
4/現在!終於進入「先駁後立」的階段啦!我要來說說小剛的這個電影,到底壞在哪裡。電影有個原著小說,叫《官司》,大概是說谷連長為死去的兄弟們打官司?要我看來,不如叫《說法》更實在……如果覺得這個詞被藝謀用過,還可以用《名份》——多麼多麼實在!多麼配谷連長這麼個實在人!其實穀子地這個人我是很喜歡的。一個優秀的職業軍人,還有鮮明的價值觀,還有為他的價值觀去努力的一次又一次行動。他的價值觀有錯嗎?一點錯也沒有,打一場「人民戰爭」,「為人民犧牲」,這是非常基本,我堅決不否定的東西。但是,這種「價值」怎麼體現呢?還是它有一種「絕對價值」,不需要一種「交換價值」來體現?在我看來,這種「價值」是一種偉大的「絕對價值」,它可以通過「人民政權」授予的「烈士」稱號來體現子一下,但是沒有這個稱號,這個絕對價值是同樣存在的。而穀子地,他被他內心的道德焦慮感壓垮了,他只好去找一個「交換價值」來給自己的負疚感一個交待。人生,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偏離了最真實的東西,而去找一個虛幻的東西來支撐起生活目標,不然,穀子地內疚地簡直要自殺。
說到這裡,我想說的是,小剛的問題,就是他的價值觀問題。他太重視這個「交換價值」,似乎無此「交換價值」,「絕對價值」就無從成立。再然後,這個「交換價值」/烈士就得靠「人民政府」來授予。通過對犧牲/失蹤/蔣匪的區分,政權的合法性也得到確認。穀子地對「交換價值」的追尋,從根本上說是依舊只是這個新政權的一個失誤,而不是它有意為之的,對犧牲者的漠視。——這種漠視之存在,之出現,倒剛好說明這個政權只是將「犧牲」作為一種「交換價值」,對個體犧牲的慘烈悲壯不那麼所謂。
5/《集結號》最後是個「大團圓」,前半部份的血肉與後半部份的名份結合起來,絕對價值與交換價值相重合,兩廂情願,皆大歡喜。但是——重心的轉移中,政權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得到了漂亮的強調,似乎現在東風壓倒了西風:沒有這個政權認可的「烈士」,犧牲就都白犧牲了。又因為它的認可,那沒吹響的集結號,就可以又被供到高高的紀念碑上,召喚著一代代的「人民」。
小剛的故事一掉身,東西被變了。真正是拍過《天下無賊》的身手。但這麼說小剛,我覺得他倒不見得那麼自覺,小說是別人寫的,改編是劉恆編的,他的長處是市民悲喜劇——他的「絕對價值」,但他偏要突破自我拍「中國最好的戰爭片」(這個名份也不知道是誰給的),也沒什麼不行,但他對戰爭,對歷史,對國家與政權的理解程度,是絕對沒有「超越主旋律的模式」的(引號中話是晚上看電視小剛說的),自覺不自覺地,他回歸到《英雄》的路子上去了——秦始皇也給了無名一個「風光大葬」呢,還接著在字幕裡「愛國護民」了一把呢。
6/總而言之,我覺得不管找誰要名份,都是個挺危險的事情。要不來是個悲劇,要來了也大有可能是個偽喜劇。我把《集結號》跟《英雄》比,聽著也挺讓人抓狂的,確實,這麼分析是「結構主義」的,但《英雄》的結構完全是個空架了,空手套白狼,想套也挺難,而《集結號》的結構縫隙里,還有些「現實主義」的小瑣屑,能讓人來點回憶,來點感動。它不是「規訓」,是「詢喚」,這說明國產大片拍呀拍,進步還是有的。但所有這些小瑣屑,又讓這個結構稍稍鬆動了——歷史是複雜滴!藝術是複雜滴!小剛不高興拍小男女,要拍大題材了,可一拍,還是避了重滴,就了輕滴!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