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踩空
2007-12-25 00:20:27
每一個犧牲都是不朽的
「《集結號》像馮小剛的一個隱私,他有意地放棄了那種新晉為傳統的大格局,把目光盯在大時代北京下的一個個體身上,對他的衣著、武器、內心和命運貼身記錄……這種硬度是天然的乾淨的,和赫爾佐格『為了新的事業而加以風格化』不同,他堅持步行,堅持手工操作,因而《集結號》原始粗礪稜角分明,張揚著聲明的活力。」
「我們有多久沒有在露天電影院看一個戰爭片,然後眼睛濕濕的回家了?有多久沒用爺們這樣的詞,來評價一個影片的主人公了?真好,《集結號》當胸給了我們一拳頭。」
以上是《集結號》兩個月前首先在釜山電影節放映後,《看電影》記者對其的部份評論,懷著迫切的心情等了兩個月之後,終於用親身體會印證了以上內容。
畫面原始而粗礪是影片最直觀的特點,原本製作目的不是要這樣的效果,即使是戰爭片也要排除足夠細膩的畫面才夠好看,但由於後期製作對畫面調節的問題,導致我們所看到的戰爭場面都充滿了顆粒感。也正是這種顆粒感,賦予電影別樣的風味,增加了紀實的效果。晃動的鏡頭,觀眾隨著穀子地的視角在戰場上顛簸,特殊的顆粒感彷彿細化了炮彈炸起的塵土,使觀眾隨著九連身處一切不可預料的危險中,戰爭的殘酷一覽無遺。整部電影色調是灰暗的,大部份時候是壓抑的,包括我們看到指導員炸斷的腿、黑子被擊穿的脖子,乃至戰場上或敵或友不知名的殘肢,都是模糊的暗紅色,我們看不清那是什麼,但是知道那「一堆一堆」的東西與人體曾有著某種聯繫,看起來沒有《拯救大兵瑞恩》裡直衝視覺和味覺的震撼,但卻從心底里激發出無奈,說白了就是「特堵的慌」。
「堵得慌」貫穿幾乎整部電影的感受。看這部片子不可能不和《拯救大兵瑞恩》做比較,也不能不聯想到《拯救大病瑞恩》(音效和攝影的製作班底來自韓國《太極旗飄揚》的原班人馬,儘管很多評論也將其比為《太極旗飄揚》並加以比較,但鑒於沒有看過此片,就不加比較,也沒有評論的資格)。Ryan歸根到底講的還是人家國家的事情,打仗的也是兩個不同的敵對國家,更遠點,其實跟咱們一點關係沒有,完全是以欣賞者的角度「看個熱鬧」,從別人的角度思考點人性或者戰爭性。《集結號》不同,他講的是咱們自己的隊伍,敵我雙方也都是中國人,說的也還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些事兒。之所以這樣,電影更容易讓人融進去。我們的戰爭打得不像美國,至少他們裝備齊全,至少他們條件不惡劣。《拯救大兵瑞恩》裡有這麼一個鏡頭:美國大部隊經過,一個人手裡拿了一堆項鍊式的牌子,每個人都有一個刻著自己名字的牌子,陣亡後,戰友就會替他保留,交給部隊。相比之下,穀子地的九連甚至連真正的部隊都找不到,更不要說有誰能記得他們的名字。就像穀子地在無名烈士墓前說:「一個個都是爹媽給起了名兒的,怎麼都成了沒有名兒的孩子了呢?!」還有一點可以比較,Ryan里有個戰士被德國兵打破了肚皮,腸子流出來,小分隊的其他人圍在旁邊,雖說無奈,但可以有足夠的嗎啡給他注射。與他相同的在懷裡常揣著家書的黑子受傷後,穀子地扔給王金存一捲繃帶,後來對王金存說:「要是我也被人打穿了脖子,就不要用這麼多繃帶了,留著給用得上的兄弟吧」。相對美國,我們的戰爭更加的殘酷和無奈。相對與美國電影中宣揚的人性,我們的現實不容如此理性的思考。但集體的群像,時代光影流轉中的執著和堅韌恰恰讓最真實的人性表露無遺。
任泉飾演的指導員犧牲於開場的巷戰,是最短命的一個,但他所塑造的這個僅僅十幾分鐘的形像是個極大的突破。看慣了任泉時裝電視劇和英俊小生形象的觀眾,相信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的話,恐怕大多數都認不出這個脾氣急躁、聲嘶力竭的指導員。
狙擊手姜茂才應該是為王寶強量身定做的,嘎到渾身中彈,也還要為了兄弟衝上去炸坦克,也就他能幹得出來。炸坦克前用不少的鏡頭來拍攝姜茂才視死如歸的表情,在流彈橫飛的戰場上一次次抱著炸藥包爬起來頗有些董存瑞的氣勢,換做別人演,的確可以說太假,但是王寶強骨子裡的楞勁兒演這個,剛剛好。
穀子地是不得不說的,從《天下無賊》裡第一次看到,就超級喜歡那個演警察的演員,本以為演完《天下無賊》他肯定能火,但是王寶強好像是強了一切的風頭,他就再不見了。我不是在宣揚自己如何的「先見之明」,而是這個演員骨子裡透出的硬朗的作風其實在前面的電影中就有所體現,只是《集結號》給了他一個充分發揮的空間。穀子地是影片絕對的主角,尋找是他半生所執著的使命,堅韌和執拗是他最明顯的性格,兄弟的情意是他種種近似癲狂行為的支撐。張涵予略帶沙啞的聲音,增加了整部影片的歷史滄桑感,讓我們又一次回憶起那個近乎遙遠的年代,和那個年代裡種種無奈的現實。穀子地是個愛兵如命的連長,正是這一點註定了他八年艱苦的尋找,和貫穿整部電影的揮之不去的強烈兄弟情。這個人物不是我們慣常看到的高大領袖形象,他脾氣暴躁,有時又冷靜異常,如前一半的類似「話癆」和後一半的沉靜,人物形象立體層次感顯而易見。另外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角色是袁文康飾演的王金存。
除了老谷,在幾個略顯重要的人物中,王金存是戲份最多的一個,也是更加豐滿的一個。每天都給家裡寫信報平安,一個原本打算在後方安安全全做文員的文弱書生,萬沒有想到自己也要面對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和炮火連天。但被穀子地拉過來成了九連的指導員,這個人物的命運和性格就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他不敢多看一眼戰友的屍體,但一場戰鬥下來,記錄陣亡人數的焦大鵬也死了,他不得不結果人物,大聲的唸出那個冰冷的數字,這時,你能看到王金存眼睛裡閃爍的決絕,他已經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路可退,或許真的像谷連長說的,你越膽小,子彈就越找著你。當勇敢的焦大鵬和老刺蝟都聲稱聽到了集結號時,王金存堅守了自己指導員的責任,堅決的說「沒有聽到」,這時他已經不是那個尿褲子的逃兵,而是穀子地手下一名優秀的戰士。
影片結尾,王金存坐在舊窯口裡,坐在46個死去的兄弟身邊,沒有絲毫的畏懼,「連長,我沒有給你丟人吧?!」「下輩子還做兄弟。」穀子地走出窯口,王金存淡定地拉動了炸藥,帶著小媳婦織的那條紅圍巾……
這裡沒有圍著地圖討論作戰方案的將軍們,沒有航拍的戰場全景,他給我們展示的中國某個小城某個小團隊,炮火紛飛,飛揚的塵土,灰暗的色調,我們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但你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當年有無數個這樣的場景,有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如此的消失。
這是馮小剛賀歲片的第十個年頭,這部似乎沒有什麼「馮氏幽默」的影片似乎也像徵著馮小剛電影,抑或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新的時代到來。沒有以往大段京味台詞,本片看不出有任何出現流行語的架勢,人物的肢體語言和環境刻畫成為故事講述的更主要形式,但是時不常也會有那麼點「輕鬆」。朝鮮戰場上,穀子地和趙二斗冒充李承晚的部隊和美國人對話,穀子地一句「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思密達」「他踩著地雷思密達」把觀眾從不久前慘烈的戰鬥中迅速拉了出來,全場的歡笑足見馮導的功力。電影是壓抑的,但是他不會讓你喘不過氣,老谷執拗的性格時不常的說出那麼幾句嘎氣十足的話,都能讓觀眾在淚水中會心地一笑,如此的張弛有度,怎能讓我們不愛看,怎能讓人看得不舒服?中國需要這樣的大片,他不是所謂的主旋律電影,沒有昂揚向上、慷慨激昂;更不是印象裡的「大片」,沒有大幅的絢爛,場景的佈置也只是為情節而服務。他雖然趕了一個賀歲檔,但不是賀歲片浮於表面的熱鬧。馮小剛說,拍戰爭片是每個男導演的夢想。他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PS: 從朋友的空間轉過來的)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