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啟示錄--I'm Not There

我不在那儿/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身不在此

6.8 / 61,113人    135分鐘

導演: 陶德海恩斯
編劇: 陶德海恩斯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凱特布蘭琪 李察吉爾 希斯萊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sé

2007-12-25 11:14:27

大整文藝青年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很精采的電影
但是他的精采包含著龐大的背景知識
如果只是平常從報章雜誌裡聽過他的名字
在廣播裡聽過幾首他的音樂
.....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進去之後雖然不會到看不懂
甚至可能覺得很精采
但是很多有趣的連結會通通接不上
而出現一種好似在霧中
看的見卻看不清的感覺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因為這就是我第一次看之後的感覺 XD

之後我看了很多的文獻資料
聽了很多他的音樂
慢慢去思考電影的橋段
再重新看一次電影
我才多了解一些事情

以下有很多是我自己的猜想
實際上也許並非如此也說不定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專門為Bob Dylan所拍攝的
並且以Bob一貫的顛覆手法
企圖顛覆所有的觀影人
最主要的目標是那些BOB Dylan的專家
或是崇尚文藝的知識份子
這些人可能會在這部電影裡面著了道而迷了路

至於不懂這些的人不會有這種類型的顛覆
但是那一堆看不懂的聯結本身就是一種顛覆了 XD

導演故意用一種很混亂很繁雜而龐大的資訊
在很短的片段不斷地切換
並且不作任何解釋不斷跳換
(那種...如果你是專家...那你應該了解...應該接得上的感覺)
企圖惡整這些"內行"人士
為什麼呢?
我猜是因為...
這種手法是向Bob致敬的最佳方式!!

怎麼說呢?

第一、Bob一輩子所從事的事情
民謠歌手、藍調歌手、左派抗議歌手、搖滾樂手、福音歌手
Nobel文學獎提名人、流浪四方的吟遊詩人
Bob在每一個領域幾乎都邁向最顛峰位置
(這讓我想起了達文西....)
所以把這些不同面向的Bob藉由不同的人物角色去詮釋
試圖表達這在平常人的身上只能作到其中一項就已很不容易了
而能合在一人身上是很稀少的

第二、到達頂峰的人生
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般有趣
成名後的Bob深為自身極高的名氣所擾
他試圖藉由很多出軌的行徑
想要毀掉自己所建立起的名聲
然後又跳到另外一個領域裡
灌注自己的才華再次發光發熱

還記得片中有一段搖滾樂被台下的群眾噓嗎?
台下的群眾很多是當時的文藝青年
他們覺得玩搖滾的Bob背叛了他們也背叛了Bob自己
但其實根本就沒有背叛誰
文青的意識形態和形式主義的作祟
讓他們只能看的見形式、聽不見內容
進而變成瞎子

這也不是專屬於文藝青年的通病
所有的族群都有著這樣的一種記號
類似心裡疾病的污名化
Bob認為被冠上某某權威或是某某教父之類的
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污名化
這讓所有的人被一種框架的刻板印象困住
讓這些人變成了某種神或是物體
而不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

當然...這種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只是民風不同而有所變化

第三、我猜想Bob並不是"為了顛覆而顛覆"
(就像是為了寫詩而寫詩、為了賺錢而賺錢...)
他看見事情的發展
他覺得應該怎麼作
不問後果地就去作就去嘗試和改變
也許改變的當下他遭遇很大的阻力
但他還是繼續"變"下去

最後、若是如此那我猜導演也同時傳遞了一個訊息
其實不是Bob偉大所以他能在這麼多領域裡出類拔萃
而是他"敢作改變並且堅持"
因為大部份的人並不習慣太大的改變
(我們雖然喜歡變換口味,但喜歡事物的基調是不變的)
不斷地推翻自己
(而不是推翻別人)
這樣的自己才有可能有所不同
(自己果然是最大的敵人,最難跨越的框架!!!)

整部電影在劇情和Bob的音樂中慢慢度過
是一部非常用心與好看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