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94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毛耳朵貓o

2007-12-26 01:35:29

《集結號》:嘹亮的號聲沒有吹響勝利的凱歌


    藉著賀歲檔,精打細算的馮小剛吹響了《集結號》。

    電影上映前,聽到的各方面關於《集結號》的報導都是馮小剛如何通過這部反映入性的戰爭電影,讓自己進一步過渡到「嚴肅」導演的身份,這也是近幾年來他一直在努力嘗試的。透過《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這個以前慣常講述小人物喜劇的導演,終於在自己一手締造成功的賀歲檔期上,開始大張旗鼓地不斷推出自己的實驗作品,為的就是要在「喜劇的馮小剛」和「嚴肅的馮小剛」之間畫一條明顯的界限,給人的感覺是似乎在這個不擅長的領域,馮小剛想要做出更大的成績?在這個為了滿足個人成就感的過程中,且不論浪費了多少資源,贏得了多少票房,是否能拍出一部真正有意義的電影,才是更多熱愛電影的人由衷關心的問題,而在這一點上,《集結號》依然做的不夠。


    《集結號》改編自楊金遠的小說《官司》,以在戰爭中倖存的連長穀子地為死去的47名戰士「討名譽」的線索分別貫穿了電影和小說,然而二者的結局是完全不同的。在小說中,穀子地為了找尋在戰爭中下達命令的團長,以求給死去的戰士們正名,一直尋了團長40多年,到70歲才找到。當他站在已經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團長墓前,他要的「說法」最終沒有討成。穀子地最後原諒了團長,他的想法是:戰爭是殘酷的,沒吹集結號說不清誰對誰錯。在影片中,當穀子地的堅持為死去的47名兄弟換來了應得的勳章時,那聲本該在戰場上響起的集結號,在和平的年代吹響了。儘管,這樣的場面讓很多觀眾熱淚盈眶,但是事實上這樣的處理更像是一種美好的訴求,在螢幕中穀子地的委屈終於通過電影、通過所有觀眾得到了正名和釋放,而在歷史的戰場上那些曾經犧牲的、找不到屍骸的無名烈士,他們的姓名誰又知道,又有誰會為他們正名?當然,這並不是馮小剛一個人的問題,而且《官司》的故事所具有的先天的政治批判性和歷史悲愴感,在現今這樣一個條條框框諸多的大環境下,能改編成《集結號》,這對於中國電影而言,至少是個驚喜。


    如果說馮小剛對《官司》的再創作,顯示了他作為導演在選題時的獨具慧眼。那麼,影片從整體上依次表現戰爭和戰後採用的快和慢的表現方式,卻顯示了他作為導演在影片節奏上把握的不成熟。

    任何一部影片,節奏是重要的組成部份,因為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味的緊張,或者一味的緩慢,張馳有度是導演的基本功。而該如何把握影片畫面中的節奏元素,主要是從影片的景別、色彩、構圖而言。在《集結號》中,畫面的景別和構圖前後就有明顯的不協調。從影片的景別而言,在戰爭場面的處理上,影片中特寫系列的景別尤為突出,這樣的鏡頭在視覺節奏的處理上往往帶有很大的強制性,將觀眾強制帶入穀子地等人真實地作戰場景,與他們一同經歷戰爭的緊張感;當劇情開始過渡到戰後,穀子地為自己的兄弟們「討名譽」時,這時的景別又以遠景和全景為主,這樣的畫面一般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會使節奏變慢。從影片的構圖而言,一個基本的規律是:穩定的構圖,使節奏平穩,不穩定的構圖使節奏跳躍。由此顯而易見,在《集結號》中,對於戰爭場面的處理,影片運用大量手提攝影的不穩定畫面,觀眾都是在緊張、快速切換的運動鏡頭中度過的。當劇情開始過渡,長鏡頭配合情景營造出的蒼涼和悲壯感的構圖,雖然漸漸舒緩了戰爭的緊張感,卻將這樣的慢節奏延續到影片結束。因此,《集結號》在整體上給人的觀感是前緊後松的,導致很多人都有感於戰爭的激烈,而忽略了後半部份恰是影片核心的穀子地的執著。
 
   
    有評論說:「《集結號》是一部成熟的改編,卻不是一部成功的改編」。在商業運作中,馮小剛順應市場,已經吹響了《集結號》嘹亮的號聲;在中國電影的歷史長河中,身為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剛,是否也能像片中幸運的穀子地一樣,等到集結號吹響的那一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