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7 02:33:1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集結號》放在國際電影界,絕不算突出,但在中國,它已經做的足夠好,最重要的一點,馮小剛讓我們在戰爭影片中看到了人。
或許有人不解,之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的戰爭影片中沒有人嗎?我說,很少。儘管如《大決戰》這樣的巨製中,動輒數萬軍隊參與拍攝,但是,片中只有將和兵,沒有人。因為影片只有戰爭,而沒有對戰爭的人性思考,沒有對其中每一個普通士兵的人文關懷。
這一點,《集結號》做到了,雖然這在美歐、韓日的戰爭影片中早不新鮮,但《集結號》能走出這一步依然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不管什麼事件,只要發生在人身上,那麼它最讓人關注的、最精彩的、最能打動人的永遠是人。戰爭同樣如此。
面對槍林彈雨,作為一個人,士兵會怕嗎?面對殺死自己兄弟的敵人,作為一個人,士兵會衝動嗎?置身戰爭之中,作為一個人,會像我們一樣能吃能喝嗎?這些是多麼簡單的一些細節?但是,中國的戰爭影片卻很少讓我們看見。現在,這一切,《集結號》告訴我們了。
我們看《大決戰》,除了驚嘆指揮者的智謀、士兵的英勇、戰爭的慘烈,我們會感動嗎?我們會流淚嗎?看《集結號》,我們會。因為我們看到了一個指導員怎樣嚇得哆嗦,嚇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我們看到衝動的另一個指導員怎樣在炮火中被炸成兩截;我們看到部隊中還有差點吃大餅噎死的戰士;我們看到了為了給兄弟報仇而下令射殺俘虜的連長;我們看到了為了給兄弟報仇不顧死活地將炸藥包塞到敵人坦克下面的狙擊手…… 這就是活生生的戰爭,活生生的戰爭中的人。
《集結號》之所以成功,不是炮火多猛烈,不是戰爭場面如何宏大,而是因為它把士兵當作人,而不是殺人與被殺的的工具。這才是我們的戰爭影片所需要的。
《集結號》戰爭中的人,不只存在於戰爭之中,還在戰爭之外。穀子地執拗地為兄弟正名,對懷疑自己的人大發雷霆,因為集結號沒有響而對死人破口大罵。這就是戰爭中的人,兄弟就是自己的一半生命,自己和兄弟在戰場上的賣命殺敵可以被忘記,但絕不能被漠視、被侮辱,活生生的生命絕不能被組織放棄,這才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戰士。這樣的戰爭才是真實的戰爭。
《集結號》是真實的,不是因為細緻的槍械、軍服、噴灑的鮮血,而是因為裡面有真實的人、真實的人面對戰爭的反應、真實的戰爭中的人的性格與抉擇、真實的戰爭後的人的執拗與堅持。
馮小剛沒有讓我失望過,這次依然。馮小剛好樣的,《集結號》好樣的。
沒有失望不等於沒有缺憾,我這裡還是要直接地指出《集結號》的不足。
第一點,重要的故事段落,如剩下的幾個兄弟如何戰死、穀子地如何被我軍誤俘、組織如何被找到、屍骨如何被發現等等均沒有交代,要嘛通過字幕一筆帶過,要嘛通過孫桂琴的嘴簡單交代,使敘事不夠完整。戰場部份的缺失,讓觀眾不能很好地理解故事;尋找部份的缺失,則讓穀子地的價值削弱,不管是找到組織還是找到屍骨都與他沒有任何關係,使故事的感染力被削弱了。
第二點,雖然影片還算成功,但資金的不足與馮小剛導演經驗的不足還是表現了出來。據媒體報導,幾個兄弟如何戰死、穀子地如何被誤俘、穀子地如何從地雷面前死裡逃生這些情節原劇本里都是有的,但最終並未拍攝,為什麼不拍?最大的可能就是資金的短缺讓馮小剛不得不放棄。另外,在影片許多段落,有一種導演有力氣不知如何使用的感覺。感情就要迸發出來了,但就差那麼一點火候,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這顯然是馮小剛首次執導此類影片經驗不足所致。
第三點,前半部份是填得很滿的戰爭戲,滿到還沒認清演員長什麼模樣就都犧牲了,而後面的文戲則有些空,有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其實這樣的故事結構並非不可,問題在於敘事方式。儘管倒敘、插敘是目前被用濫的電影結構形式,但並不是不能用,筆者個人認為《集結號》的故事更適合倒敘、插敘。開篇就是一個老兵回到汶河尋找戰友遺骨,而在尋找過程中不停地回憶戰爭的慘烈,不停地表現穀子地被集結號填滿耳朵,不停地懷念自己的兄弟,然後在插敘、倒敘過程中,為兄弟正名與戰場上兄弟一個個犧牲兩個故事一起向前推進,最終兄弟全部戰死、兄弟被追認為烈士兩者一起達到高潮。我個人覺得這樣或許更合適這個故事,不會像目前這樣頭重腳輕。相比較而言,《色,戒》的倒敘結構反而毫無價值。
第四點,有穿幫鏡頭。槍械、軍服,在下不懂,不去說美軍坦克與蔣軍坦克是不是一輛,只說一點:九連在汶河岸作戰是在1948年,當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上光禿禿的,只有枯草和積雪,而七年之後,1955年穀子地再回到汶河戰場,山上卻是密密麻麻的野生林。這顯然穿幫了。
不管如何,《集結號》是成功的,精彩的,感人的,是應當在中國電影史尤其是中國戰爭電影史上被記住並紀念的一部影片。
最後,請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句話: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