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8 21:53:1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小哥贈的題目。不是很喜歡。想起《赤兔之死》。而且這種評論好像自詡我很牛。但還是用了。
男生對戰爭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愛好。於是小哥拉著我去看《集結號》。
我承認,一開始,我對這片子就有強烈牴觸。本來開頭做的挺不錯的,粗舊的麻布(not sure),伴隨著演職員的出現,逐漸被血覆蓋。小哥開始沒看出來,直到後來我給他講解,每一次黑屏後,布上都會多一塊血跡,而原先的血跡就會陳舊,他才明白公務員考試對人的思維和觀察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但字幕一出現,我的好感頓失,1948年,又是內戰。其實,馮小剛完全可以將敵人從國民黨換成日本人,幹嘛非要拍個自己人打自己人,讓我完全無法沉陷入穀子地一夥人的情緒中,反而開始思索其他一些歷史敏感問題。後來小哥說:「這片子在現在海峽兩岸共同『呼籲』統一,國共兩黨尋求第三次合作時拍的有點不合時宜。」我只好說大概馮要尊重原著,或者史實吧。
第一場戰爭打得挺好的。起碼敵人沒有被弱化。節奏很好。場面比較血腥,突破了以往完整死屍,或者假胳膊假腿的戰場佈置,到處都一片血肉模糊的效果。看得我直捂眼睛。第一場戰役的結束標誌著該片的精華的結束,之後,縱然再血腥的戰場,再真實的效果,也只是對現代電影科技的展現。比之,電影就顯得極其不盡人意:
1、角色:
角色太單一了。從頭到尾都是穀子地的面孔,穀子地的聲音。拜託!人是會審美疲勞的好吧!而且穀子地這個人也不是很討人喜歡,較之同類角色中的經典李雲龍,穀子地太沉重,太正統,少了點英雄豪情萬丈的氣魄。其實本來兩個人挺像的,都重情重義,不太服從上級命令,土包子一個,大字不識,又挺尊重文化人,敢打敢拚,不怕死,但李雲龍的戲讓人很愛看,我不知道穀子地是太霸戲(不是搶戲,搶戲是表演的太好了;他是被導演安排不得不從頭到尾都在戲裡佔著)讓人反感還是怎麼了。總之看他看的我要瘋了。
其他的角色戲份很少,非常單薄。我又不得不提《亮劍》,《亮劍》和《集結號》一樣,都是一個人為主人公,其他人輔助,其中出現了很多戲份很少的角色,一旦出現肯定是為犧牲做準備的,但那裡面的人出現就讓人印象深刻。記得有一個斜眼睛打炮的,出來沒幾下就為保護李雲龍死掉了,看的讓人很難受。《集結號》裡,九連所有的兄弟都被給予了這樣的期待,所有人都死得極其慘烈。但之前的戲份太少了,又沒有什麼讓人能夠對其產生感情的內容。我看的除了驚恐,很平靜,偶爾有些惋惜(在那個人偷表被殺掉的時候。)
九連就不說了。後面出來的兩個人根本沒有獨立存在的意義。二斗是為了解決穀子地之後的生存境況以及幫助穀子地尋找部隊。而那個女人根本就是報信的,第一次出現讓本來準備回鄉的穀子地開始尋找部隊,準備給部隊正名;後面兩次「谷大哥」,就是專門通報好消息的,記得穀子地在煤礦時,她跑來,小臉兒粉嫩粉嫩的,我就想:「皮膚真好,當時的化妝品可真好。」
三個客串,哎。
任泉還好,我只是在開場名單里看見他的名字,看完了整部片子也沒有找到,以為同名同姓,回來才知道原來是一出場就掛了的指導員。碩大的電影院螢幕,我……果然高度近視。
胡軍沒什麼突破。其本人的特點是從來都是一副表情。坐在那裡說話,和《好奇害死貓》沒什麼區別。而且可能是依照導演的安排,表現太明顯,除了穀子地自己沒意識到,底下觀眾都看的明白他就是讓九連去送死了。
羅海瓊純粹客串,雖然她一出場我還以為又有什麼醫生病人的戀情。以後迅速消失也算是為影片的出乎意料做了貢獻。
其他還有個角色就是小樑子,汗,這名字好像個太監。傳統的警衛員。還不錯。
2.故事
雖然可能會俗套,但我還是覺得這個故事應該用倒敘。小哥說因為一直是穀子地的戲,建議採用旁白。覺得《驅魔人前傳》裡,Father Merlin 回憶納粹軍官屠殺猶太人的設置就做的很不錯,開始反覆出現冷清的片段,然後在一個點,展開所有的回憶,儘管情節是陳舊的,但效果出來讓人很震撼。尤其是那句台詞「God is not here today, Father Merlin!」簡直久久揮不去。想採用此類形式,再把音樂效果做好一點,不要太舒緩,應該也會很不錯的。就不用打時間字幕。後來,也穿插過一些回憶,但是沒有足,而且因為之前已經看完了,就感覺不太夠。
正敘之後,削弱效果的就是前後對比不夠。在二斗同志的照顧下,穀子地雖然沒有飛黃騰達,沒有高官厚祿,但也沒有禁受任何委屈。人家來鬥他,審查關於他穿國軍軍服的事情,他把人家打一頓,毫髮無損。人家不讓他在煤礦亂挖,他把人家推開,自己挖自己的,別人還得給他送飯。唯一鬱悶得就是等待,但這也不能怪誰,是人數過大,改變次數過多的必然結果。也許是因為《集結號》作為大片,必需要考慮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故而有所顧及,不能完全真實反映。但其實我覺得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肯定有很多簡單的細節沒有挖掘出來。
影片中原本預設的兩個伏筆也沒有造成豁然開朗,然後心中某種情愫久久揮之不去的效果。第一、是集結號根本沒有吹。主要胡軍表現太明顯了,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必死無疑。而且後來關於集結號吹沒吹,也沒有任何懸念,因為大家都沒聽到集結號,都知道其他人說號響是因為想撤。這使得穀子地戰後的深深愧疚、自責都變得不強烈,也沒有造成共鳴。在小樑子宣佈答案時,也就是在說一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東西。
第二、是屍體最後究竟怎麼了。其實我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伏筆。最後出現王金存拉炸彈的一幕,我不知道是不是想解釋為什麼屍體找不見。
如果本來我還覺得拍的不錯,對手沒有被弱化。那麼後來守煤窯的戰役中國民黨就顯得弱智了。而九連神勇無敵。第一次炸完,我還以為至少死了二十個,結果是還剩下三十多人。第二次,國軍只派出兩輛坦克,沒有任何支援,如願以償的被九連殲滅。以一人為主線的結果就是對手僅僅作為對手而存在,失去了成為正常人的資格。《投名狀》裡,蘇州一戰,太平軍的形象完整起來。但國軍自始至終沒有給與這個機會。好吧,就算這不是重點。
十一點,觀影結束,回來路上,和小哥開始狂批,批到最後,兩個人都覺得不好意思了,開始自我反省,覺得可能批評比較容易,創造就比較困難。
似乎網上好評一片,我就比較無語。既然大家都說寬容一點,那我也就沒有期待的祝福這至少標誌一個成功轉型的開始。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