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a
2007-12-28 22:23:39
馮老一聲「集合號」
隨便在網上逛,然後一不留神進了一個連結,遭遇了一部國產熱門大片,於是成了馮導身後眾多追逐者——包括追著誇的和追著罵的——其中的一員。
已經有好久沒有看這種電影了,包括那什麼什麼什麼和那什麼什麼什麼之類的——抱歉,實在想不起名字了……《藝妓回憶錄》出來的時候,因為是感興趣的題材所以看了一下,可是實在沒有堅持看完。當時發現,中國的電影真的可以向好萊塢方向發展了:每次出片都有鋪天蓋地的前期宣傳,好像以為自己是古典交響樂非得弄出個序曲才能正式演奏;挖空心思想獨特題材,不惜掘墓盜古借屍還魂,勾搭傳統歷史文化巴望自己能生出個龍種;畫面聲效特技越來越五花八門,情節鏡頭的編排越來越程式化、模式化;大牌明星陣容強大,可人物表演越來越趨於本色;而影片的內涵,如果不是衝著第一世界領導者的口味,基本可以等同於外延。
以上是跑題的牢騷話,專業人士可以無視,下面還是說這部電影。
還記得最近一次欣賞馮導的作品,是在上初中的時候,過陽曆年學校組織去電影院聯歡,看的是賀歲片《甲方乙方》。那時我還沒有愛上電影,還是一個比較主流的天天向上的好兒童;那時的中國電影還比較純真可愛,沒有那麼多花里胡哨的東西。永遠記得電影裡葛優的那句台詞: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帶著一種頗具獨創性的做作滑稽,給人刺激不小。那時感覺馮導還是很善於拍這種市井小民的生活場景的,帶點京油子的痞,算是一種對人生的戲謔反諷,病態的幽默,淡淡流露的細碎溫情,很恰當很到位。
不知道是不是誰招欠說人家拍不了大主題大製作的片子,把人家給惹毛了。於是馮導勵精圖治,給我們作了一部解放戰爭題材的影片。單說題材,就足以讓人目瞪口呆——是啊,要是說張愛玲改寫革命抗戰,魯迅改寫言情小說,那保準能瞬時吸引大家的眼球。其實,拋開大的背景不談,這部影片闡述的實際上還是大戰場上的個人立場,也就是說不管背景多大,聚焦的還是微觀視角、個體命運。
這其實是個頗值得討論的話題:在革命洪流和個人命運相碰撞的動盪年代,作為一個個體應該作出怎樣的抉擇?這樣的問題在集體主義話語橫行的年代是不被人重視的,但卻真實普遍存在著。許多人曾經思考過這樣的話題,比如帕斯捷爾奈克的《日瓦戈醫生》,比如劉曉楓的《沉重的肉身》。弱小個體從集體話語霸權中掙脫以求得自我價值的認定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在整個時代的個人情結日益加重甚至引發集體自戀的當代,重新構建集體與個人二者的關係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可很遺憾的是,影片並沒有對這二者提供重構。影片的男主角穀子地更像一個任性的80後青年,對一己的利益和榮譽耿耿於懷,毫無革命犧牲精神和利他主義的概念。所以說,這是一部只能是現在的人才拍得出來的電影,並且只能使現在那些未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心理上未成年的自戀XX後產生共鳴。
以上是關於影片的內涵,只能說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是卻站在了一個相當幼稚的立場上。也許,這個話題本不應當由某個人或某部通俗作品來擔當。當個人英雄主義遭遇集體主義,無論怎樣權衡或許都不會有定論——因為辯證法是無處不在的,呵呵——但是打著社會主義革命的旗號搞反右擴大化,也是不應該的,呵呵。
關於影片本身再嘮叨幾句,它可以說集結了本文開頭提到的國產大片的所有優點。猶為讓人難忘的,是片中演員京范兒的表演,讓吾等看革命教育影片長大的一代少年兒童頗感新奇,看來土的是不流行了。但無論怎樣,馮導一聲「集合號」,就讓這麼多人都SB似的跑過來,不管人家叫老師都該抽自己嘴,呵呵呵。
國人什麼時候能改了看熱鬧的愛好,許多事可就真鬧不下去了。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