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花都艳舞/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7.2 / 26,110人    113分鐘

導演: 文生明尼利
編劇: Alan Jay Lerner
演員: 金凱利 李絲麗卡儂 Oscar Levant Georges Guetary Nina Foch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傳統捍衛者

2007-12-30 10:58:41

再看美國黃金時代的歌舞劇


看歌舞劇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今天也是將下了很久的《美國人在巴黎》翻了出來了 ,看的時候我也在竊喜剩下的 35部奧斯卡最佳又少了一部了 。其實50-60年代是美國百老匯歌舞劇較為瘋狂的年代,而且備受學院派重視,象《雨中曲》,《窈窕淑女》,《音樂之聲》,《西區故事》,《金粉世界》等都是出類拔萃的歌舞片,況且我說的都是大製作的歌舞片,那小製作的氾濫程度就要看每個人的想像力了。

在彩色片並不盛行的50-60年代當然歌舞片的濃墨重彩成為其一大看點,鮮艷的色彩,華麗的著裝可以吸引廣大觀眾甚至評委的眼光,在視覺方面歌舞片是佔了先機。也許在那個時候觀眾也許已經對黑白產生視覺疲勞,而這種疲勞需要電影中華麗的色彩來填補,因此歌舞片的華麗色彩既是滿足自己的製作需要,也是滿足大眾的審美情趣。

豪華的佈景,優美的舞蹈,動聽的音樂,漂亮的男女也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個及其重要的因素。各種藝術元素相互結合,既能聽到音樂,又能欣賞舞蹈,有置身於電影當中,聽的人飽耳福,看的人飽眼福。在歌舞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在60年代增加了多樣的故事性元素,使得在藝術和形式上都可以兼顧,有的甚至能達到比較完美的結合。

其實這還與一個大的歷史背靜有關,二戰美國是完勝,取得了在世界範圍內的軍事,經濟霸主地位。二戰後經濟也是飛速發展,從而需要一定的文化來滿足飛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從而影射美國美好的一面的藝術形式得以充分的發展,其中就以百老匯的舞台劇較為突出,反映在電影上就是歌舞劇,美好的結局,積極的思想,人性的美好既迎合了當時美國人民的心態,又反映的當時美國主流文化的走向。

談到美國歌舞片就不得不談到,美國百老匯(Broadway )文化,以及戲劇文化與電影文化的關聯。美國風靡百年的歌劇文化,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歌劇演員,很多名字記不住能說出來的也就Gene Kelly 吧。很多都是才華出眾,極具表演天賦的演員。在舞台文化興起的同時伴隨著是美國二戰後電影的崛起,然而歌舞片成為聯繫兩者文化的重要手段 ,早的要叢〈42街〉,〈歌舞大王奇格飛〉,算起真正說是繁榮的階段還是於二戰以後。百老匯文化直接與電影文化連接,而舞台劇的故事也成為歌舞片故事取材的一個很大的來源,同時也繁榮了美國的舞蹈藝術,音樂藝術,各方面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同時為很多在百老匯默默努力的人,指出了一條較為簡潔,迅速的成名發家之路。

在50-60年代類似電影中盛行著古典美,男的都西裝革履,女的都盛裝禮服。一種著裝,一種色調,連演員的髮型,面部輪廓都及其的相似,而這種特點在歌舞片中也極為突出,甚至是一種造型,一種表情,一種動作,一種情節,一種發展路線。這導致很大一部份歌舞片在情節方面不能保證缺失不少,某些歌舞片是同一種故事,只是換了演員,換了發生背景而已(很容易讓我聯想到韓劇)。藝術總是要發展的,電影文化總是在不斷創新的,不會因為一種形式的拘泥而停滯不前。也難怪歌舞片會在後面的幾十年逐漸衰落,以致無人問津,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怎麼說「黃金」歌舞片已隨著電影的多樣化發展而逐漸被拋棄,畢竟「黃金」歌舞片代表一個浪潮;一段電影歷史;一個時代;一種文化。

也許看慣了普通類型片的人們能從那個年代經典的歌舞片中,能找到一絲屬於50-60年代美好的回憶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