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hoo
2007-12-31 03:22:49
每一個犧牲都值得尊重
.....
還有什麼比死亡更容易
還有什麼比倒下更有力
沒有火炬我只有勇敢點燃我自己
用犧牲證明我們的勇氣
還有什麼比死亡更恐懼
還有什麼比子彈更無敵
沒有躲避是因為我們永遠在一起
用犧牲證明我們沒放棄
.....
聽著《犧牲》的片尾曲《兄弟》,我已經淚流滿面了,《犧牲》是電影《集結號》的拍攝過程的紀錄片,張涵予在紀錄片中講述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人物和故事,試圖還原歷史原貌。淮河戰役中解放軍犧牲3萬多將士,其中有名有姓記載下來的只有2萬8千多名,而近1萬的烈士無從紀錄,許多合葬的烈士大墓上用一個「等」字表述了幾百名無名的戰士,而縱觀整個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紅軍時期、解放後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會有多少烈士是無名的,是用「等」來紀錄到歷史中。甚至許多烈士犧牲後,被歷史無意的、有意的錯寫,烈士的英名被篡改、被抹殺,烈士的親屬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真正的戰爭要比《集結號》中血腥的場面還要殘酷和悲壯,淮海戰役大王莊一戰,堅守大王莊的國民黨軍隊是一個主力團,1千多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清一色美式裝備,頑強的堅守陣地,無人後退和投降,而解放軍為了啃下這個「骨頭」,10多營合圍,3個營作為突擊隊,到戰鬥結束,國民黨士兵全部陣亡,解放軍3個營,每個營都只剩下10幾個人,在大王莊周邊固守的國民黨部隊看到如此殘酷的戰鬥,當晚都放棄了抵擋,舉手投降。
真實生活中的英雄忍受不公正待遇比《集結號》中穀子地遇到還要淒涼。許多烈士是從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的,許多烈士會像電影中「王金存」一樣厭惡戰爭,曾是個膽小鬼,但後來成為了英勇的烈士。這些人往往在解放後被錯誤紀錄到歷史中。許多英雄在戰鬥結束後,像穀子地一樣和部隊失去聯繫,從而解放後一直被當作叛徒或投機分子而生活著,用新世紀的眼光看他們覺得他們太傻了,付出太多了,太不值了,但歷史就是歷史,正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今天的價值觀,喚起今天開始對「人」的尊重。
解放戰爭是世界歷史中最大一次內戰,能紀錄有450萬人死於這次戰爭。內戰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自我求贖,當一個民族在走入岔口時,迷茫時自身就要付出代價。比中國曆史短的多的美國,1861年--1865年南北戰爭軍人死亡61.8萬人,比以後美國經歷的一戰、二戰、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所有戰爭加起來死亡數字還多。南北戰爭後,美國真正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同樣解放戰爭以後,中國走向真正意義上統一和獨立。南北戰爭過去了一百多年,美國曆史學家、電影工作者能以客觀態度評價,《冷山》是一部佔在失敗者角度描繪南北戰爭,內戰給人民帶來殘酷歷歷在目。在內戰中無論是勝利者和失敗者都在推動著這個國家歷史向前發展。
無論《集結號》電影是否獲得更多人的認可,我都挺感謝馮小剛導演,《集結號》突破了傳統的國產戰爭電影模式,比所謂的《三大戰役》拍得好,讓人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讓人知道英雄也是和普通人一樣,會膽小,會說謊話,會殺紅了眼,打仗中沒有太崇高的想法,只是在執行任務,等待早日回家。《集結號》開始關注普通士兵,受不公正待遇的士兵,是一件大好事。馮導在拿到劇本的時候,曾找到過八一電影製片廠,但八一廠覺得題材太敏感,放棄了。馮導為了自己大片不至於被廣電部給「和諧」了,能收回商業投資,在《集結號》解放後部份描述中放棄了一些真實的故事。
我從小喜歡戰爭片,當《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等客觀描述戰爭的電影面世後,我開始厭惡戰爭。真心希望國內能有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更希望國內有寬鬆的電影製作環境)拍客觀的抗戰、解放戰爭、朝戰、對越反擊戰...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