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卢旺达饭店/卢安达饭店(台)

8.1 / 373,176人    121分鐘

導演: 泰瑞喬治
編劇: Keir Pearson 泰瑞喬治
演員: Xolani Mali 唐其鐸 Desmond Dub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eiss

2008-01-03 02:12:58

血海-綠洲


     傾盆而瀉的大雨,洗刷著鮮血染紅的城市,希望的眼神,目送著給了他們希望卻將希望拋向空中的人們蒼茫的離去,而他們只是站在那裡,希望大雨能夠沖洗掉絕望的靈魂,心存良知的個體,為無助留下了眼淚,當局善意的謊言,為懦弱添上藉口……

      雨,靜靜的下,耳畔傳來孩童們稚嫩的歌聲,空靈絕美,眼淚奪眶而出,留給自己最後的情感底線,驟然崩塌。

      這是《盧安達飯店》帶出的一次心靈救贖,也許,情感豐富的人容易被那些遙遠的情感所捕獲;也許,人性的善惡,會成為衡量自我的一種準則;也許,依賴信任的生活,最終會將我們丟向獨立面對絕望的境遇;也許,不幸的發生,才是我們看清自我最好的洗禮;也許,無助於絕望來襲的時候,我們才會感知希望之火的永恆美麗。

      盧安達,一座遭遇浩劫而被鮮血染紅的城市,內戰、暴動、屠殺,電影跟隨鏡頭將我們帶入了這座被我們遺忘,甚至根本看不到真相的城市,記錄著那裡分分秒秒都在發生的事情。

      盧安達飯店,毀滅之城的希望綠洲。

      戰爭,往往最真實地展現著人性的醜惡,而面對與之抗衡的真善也越發的可貴。

      故事從盧安達飯店開始,讓我們認識了我們的主人公保羅,一個過份信賴西方社會的「黑皮膚商人」,然而,在內戰爆發之前,他的眼中,只有上等的威士忌、雪茄、財富,一切他認為被西方世界認同的價值體系,是他身份地位以及尊嚴的象徵,然而,浩劫並不為個人的意識而改變,當內戰越演越烈,信賴的西方勢力逃離,國家危機、種族危機、鄰里危機逐步變成涉及到自身家人危機時,保羅做出了它應有的選擇,或者說本能的抉擇,而這也是影片之後為我們極力展現的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如何來詮釋這樣的話題,每個人有著自己獨立的價值觀、世界觀。現實生活中,人們被物慾衝擊的基本上無暇去理睬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對於慾望的極大索取,成為生存在祥和國度人們的終極目標。人性更無從談起。

      如何理解人性之美,不妨從電影中保羅的身上為我們找到些答案,不能否認,影片的成功,絕大多數取決於保羅個人的人物塑造,那麼保羅究竟展現給了我們人性中哪一面呢?國家陷入瘋狂,世界冠冕堂皇視而不見,種族屠殺讓盧安達陷落,人們在驚恐中無處藏身,盧安達飯店,成為他們的希望綠洲,因為保羅在那裡張開雙臂,然而,保羅的慷慨,也因為自己的家人深處危機之中,除了本能的愛和保護,他用自己所有的能力、物力去幫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給更多人活著的希望,坦然地面對突如其來的浩劫,很多人會迷失,放棄背叛甚至逃離,然而,面對一次次的危難,保羅竭盡全力地去營救那些本不需要他那樣去做的人,一次次的將自己置身危險的境遇,這是為什麼?我想人性之美來描述應該再合適不過了。

      人性之美,過於空泛的定義,然而,卻包含著很多我們無法解釋和界定的事物,只有在特定的事件中,一一展現,正如盧安達城的瘋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人格魅影。

      其實,影片中對於人性之美的描述不僅僅只在保羅一個人,面對浩劫,勇往直前的記者,挺身而出的紅十字會醫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救著深處危難的人們。當這些閃爍著靈魂魅力的個體,躍入眼簾的時候,身處安穩的人們應該感到羞愧。

      人性之美,直到文字的最後,也無法用詳盡準確的定義去描述,拋開人性中醜陋的罪惡面,人性善良的一面才是我們應該體味的、感受的,故事不應在結束時被我們遺忘,而是延續到讓我們更好的看清自己,解讀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