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桌子前的尹天仇
2008-01-04 01:44:29
關於《集結號》的若干種可能……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到處充斥著社會憤青,漫天飄蕩著網路暴民,風起雲湧,戰火連天;這更是一種想像力匱乏的時代,並不是人們沒有想像的能力,而是荒誕的現實總是大大的超出了人們想像的範疇,年畫上的周老虎在演繹中變得更加真假難辨,豬八戒的後臀肩一夜之間比整個唐僧都貴了,世界油價真的突破每桶100美元了,原本是小三的紫薇姐姐竟然敢衝上央視發佈會現場指責丈夫有了新小三了……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真他媽的變化快啊!
世界變化的越快,彷彿人的心態就越奇怪,周圍的兄弟姐妹們竟然在這個2007年的尾巴上開始不約而同的感慨起時光飛逝,白馬過門縫來,也許真是時光的速度把懶散慣了的我們拽著走得太快了,學生的心態扛著上班族的擔子還有些吃力,於是乎,2007年12月31日的晚上,這幫分散祖國大江南北的兄弟姐妹們有的一個人窩在沙發里看盤,有的一個人喝著小酒看電視,有的人坐在燈下奮然寫博,還有的如我這般,困在家裡加班……總之,不管在幹著什麼,不約而同的在窗外瘋狂的世界敲響繼續瘋狂甚至更為瘋狂的2008年新年鐘聲之際,發出了悠長的一聲嘆息……
就這樣,一邊是無情變幻的世界,一邊是多情念舊的我們,彷彿被世界隔離開了,擠不進去,喘不過氣,還去看場電影吧,集結號?好吧。
回想起來,2007年倒真是去電影院看了幾次電影,尤其到了年末,太陽照常升起、色戒、投名狀、集結號,中國電影竟然在這麼一個極其不靠譜的年份默默無聞的有點靠譜了起來,想來有點突然撿到便宜的傻樂了兩聲,患得患失,怕明天又不靠譜起來。乾脆就把集結號作為一個2007年觀影的句點吧,雖然這也是一部存在著若干種可能的影片,而這些可能性的延伸方向,就是已經悄然而至的2008。
關於票房
寫這些文字的時候,不知道馮小剛在幹嘛?我猜測有一種極大的可能就是他在關注著最近的票房進展。聽他自己說估計到一月中旬,能拿2.5個億,能不能拿到先不討論,這年頭,有什麼不敢說的呢?更何況他是馮小剛,更何況他拍出的是集結號,又不是什麼怎麼也死不了的《十面埋伏》,更不是什麼史上最貴賀歲喜劇《無極》嘛~2.5億?我看不止嘛~~~~
之前聽到一種說法是廣電總局為了保證國內影片票房,在賀歲檔禁止一切進口大片上映。不論消息真假,這對於集結號而言,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還好影片質量也沒有讓廣大影迷心生怨恨。馮小剛經歷了多方努力後,終於將自己從小偏殿正經八百的搬進了大雄寶殿,而且穩坐中堂,票房不可能不好,評價也不可能不高,成就不可能不大,總而言之,馮小剛用集結號,證實了一個淺顯易懂,而很多電影人還沒弄懂的道理-----在當今中國電影市場,追求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路上,主旋律是王道!影片中有了髒話,直白的說出來,讓我們耳熟得有點不習慣,而什麼才是所謂主旋律,彷彿只有廣電總局審片室裡的幾位老爺才能說的清楚吧。
關於馮小剛
馮小剛很辛苦!誰都看得出來,身體不好,抽菸,脾氣直率,還總操心,他沒有陳凱歌那麼裝深沉,玩品味,也沒有張藝謀那麼圓滑偏執,他很實在,要的很直接,所以他更累。
之前有人說集結號不是馮小剛拍的,都是片場韓國人或者其他某某折騰的,也有人說馮小剛太在乎票房了,有點想贏怕輸,一旦一部影片砸了,估計他也挺不住了……總之,他一直在江湖,江湖上他的傳說一點也沒少。
早就有人在討論中國誰是電影大師這一根本就不是問題的問題,中國沒有電影大師,這是肯定的!不同的時代,有一些好作品,而那些拍出好作品的導演,都是那個時代的附屬品,並且往往定格在了影片的那個時代,人在隨著時間的腳步老去,魂卻始終守著當初的那部作品。張藝謀是這樣,陳凱歌是這樣,馮小剛也是,只是他是這些人中離大師最近的一個。
想在馮小剛的影片中找尋一種線索是很難的,早期的編輯部的故事,一地雞毛,賀歲喜劇,手機,大腕,一聲嘆息,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為什麼會有這些作品?一種可能性就是,馮小剛是一個始終以市場為指向,以觀眾口味為標準而創作的導演,什麼賣座,什麼好看,他會去做什麼,兢兢業業,做的很成功,也很不容易,每次創作過程中,他在擔心票房,擔心自己對觀眾口味的把握是否準確,每次上映後,他開始琢磨觀眾又開始喜歡什麼了?說實話,我喜歡這樣的導演,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這麼幹,這是一個中國影迷的福氣。然而,歡樂慶幸之後,吹毛求疵的我們會很想知道:馮小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生活的理解又究竟是什麼呢?集結號里他有機會表達,有機會去拷問一些問題,但是他選擇了沉默,而我們,只能去猜測……
關於集結號本身
小樑子到底有沒有吹響集結號?這個問題一度是我觀影前的最大興趣所在。我在想,一群戰士,浴血戰場,真正生死的考驗,大家等待的就是那一聲號響。然而,危機關頭,有人說聽到了,有人說沒有,走就意味著活,留就意味著死,到底怎麼辦,這是個很大也很好的問題。每個人物在這個絕境下都要做出抉擇,做出動作,產生矛盾,帶來後果……一個個角色鮮活的展現出來,不過,這成了中國版的《兄弟連》。
當然,故事還有一個發展的可能,就是戰役結束後,穀子地流落到了敵軍,這又是一個方向,大家都是中國人,卻要相互爭鬥,互相殘殺,穀子地參加國民黨軍,為了活命,繼續拚搏著,遇到了解放軍,感慨萬千,又是一個新的故事……一個人的命運在殘酷的戰爭面前,生死面前,歷史裡面,國家責任之中,何去何從?這就又有點中國版《太極旗飄揚》的意思了。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演繹出各種各樣的故事,而影片卻選擇了一條小路走去,戰爭只是一個由頭,尋找身份,討個說法是它的主題。應該說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編劇和導演都知道,當今的中國社會,文藝政策,什麼路是可以走的,什麼路是走不通的。人物不再是高大全,影迷已經滿足了,至幹什麼豐滿,鮮活,立體,這種高標準,還是假以時日吧,知足吧,能長樂。
結了吧
中國影迷是一群世界上既幸福又痛苦的人,一方面拜特殊國情所賜,他們每天通過各種渠道能夠飽攬電影史上的一切經典作品,閱片口味,觀影經驗不是一般外國影迷能夠比擬,與此相配合的是,越看別人的傑作,就越希望自己家也能有說不上流芳百世,卻也拿得出手的作品產生;然而另一方面,同樣拜特殊國情所賜,中國的電影業又是這樣的現狀,分級遙遙無期,界限飄忽不定,剪刀漫天飛舞,處罰毫不留情,電影人們或戰戰兢兢,伴廣電總局如伴虎;或就此消沉,珍愛生命,遠離中國電影;或樂此不疲,享受潛規則的逍遙暢快,能堅持著走下去,甚至如魚得水,揮灑自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正因為如此,中國影迷對中國電影才如此愛之深又責之切,恨鐵怎麼就成不了鋼。
要在各種可能性中選擇一條平安大道順暢前行,這在當今的中國電影業里當真是一門藝術。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政策的限制和影迷的挑剔往往會將伸展的空間極度壓縮。有的人走得很順利,但是背負的是影迷的一片罵聲;有的人雖然贏得了口碑,但是作品卻根本沒有上映的機會;還有一些人在摸索著,顫顫微微,卻也在一步步前行,可以肯定的是,馮小剛的腳步一直很堅定,而且他的路也越走越寬。
集結號有若干種可能,馮小剛有若干種可能,中國電影有若干種可能,我們都有,若干種可能……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