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94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ltai

2008-01-04 04:21:29

大兵與集結號


看過這部片後,我心想還可以,挺好看的,內容就不想討論了。今天看南周馮小剛的訪問(http://www.infzm.com/culture/whtt/200712/t20071219_32813.shtml),原‎來馮竟然真的為這個故事而感動,就覺得這一定反映一些什麼:反映著兩種很不同的人文趨向,很想寫出來。‎

一切當然由《拯救大兵瑞恩》開始,《集結號》片首的一段激戰就充滿大兵的影子,用了現代資源加上珠玉在前,馮的處理遠勝過去所有的國產戰爭片,充滿質感之餘亦有電影感。但同樣在戰爭的處境中,《大兵》和《集結》所討論的價值,‎恰好反照出中西文化的底質。如果馮導沒有這方面的覺察,則《集結》所呈現的就是最好的說明,因為沒有受到自覺性的刻意污染。‎

‎《大兵》的價值是什麼?用一個小隊八條性命換一條人命,值不值得?這是什麼價值觀?‎

耶穌在加福音15章4-7節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罷。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這裡耶穌展示了一種價值,這種價值超越了數目的多寡,就是失而復得的價值,‎失與得,是有和無的分別,而不是多或少。‎

‎《大兵》所拯救的,是一個失去了兩個兄弟的孩子,他媽媽就剩下最後一個兒子了,犧牲八條生命,為的其實不是一這最後的孩子,而是一個含薪茹苦養大三個孩子的媽媽──也就是一個家庭。這就是《大兵》所呈現的價值觀,瘋狂殺戮的戰爭最後的目的無非就是這樣:為溫暖安穩的家而戰,若非這樣,戰爭就祇是獸性的瘋狂,士兵就會淪為魔鬼為自己而戰。‎

‎《大兵》所說的是,在瘋狂的時代我們不要忘記為什麼而瘋狂,這是我們在瘋狂‎過後能返回正常的歸途。這是一種價值而不是效率的計算,不是他的多還是我的少,而是普適於你我他的價值,就是說,當同樣的不幸發生在我身上,我也很安心地相信組織會這樣重視我,所以我可以安心地去打仗。‎

放在美國戰爭電影的傳統中,《大兵》是對一系列如《獵鹿者》、《末日啟示錄》‎等描寫戰爭中人性瘋狂的一個回應;瘋狂是為了一個不瘋狂的原因,失落了這個原因戰爭就使人不能自拔。‎

在這一分析下,《集結》的分別就很明顯。穀子地所關心的是退與不退、他一連四十七條命能否保存、這些性命是否有烈士的名份。戰爭一直都在他的心裏面,國軍、美軍、然後是省政委、官僚、所有阻擋他的人。他沒有看見團部和團司令員都犧牲了,他只怨為什麼要犧牲自己的一幫兄弟。‎

難怪他下令槍殺戰俘而受到處分,因為他打的是個人之戰,《大兵》導演史匹堡很清楚他膠片裡的戰爭為什麼而打,但馮導則選擇抽離於這個問題,寧願讓主角依大勢隨波逐流,在上級的指示里打有限度的個人之戰。‎

我總是看不慣這句:「焦大鵬臨死前的這句話其實是存有私心…」,臨陣撒尿的書生可以原諒,但為連隊留下幾個活種則是私心。這中間有矛盾,在於為什麼穀子地對於團長留下他們死守陣地這麼憤怒,而焦大鵬的臨終謊言就是私心?留孤兵斷後在戰鬥中常見,谷這種老兵不可能不明白。‎

這又是什麼價值呢?我能想到的就是一種狹義的犧牲精神。穀子地的感人,在於他沒有私心,他關心的是兄弟們,由始至終,他的世界就是這個連隊,他的犧牲是個人相對於小群兄弟們的,並沒有擴及團或更大的我。‎

於是《集結》的張力在於群體和小群體之間,而谷對於整個解放事業似乎漠不關心,這是因為送檢的問題,馮導索性避開算了,但這亦很符合當時的情景。許多解放軍戰士根本不知道共產、解放理論,只在戰後和平才倒過來學習,這適用於內戰雙方。‎

這個迴避恰好寫出當下中國的處境。中國就正正展示出各種交迭互並誰大誰小的利益衝突,群體與小群體、中央與地區、省又與下級城鎮,一級壓一級,無非是因為上級比下級大,所以就要犧牲小的。中國就缺乏一種價值,一種超過了數量效率計算的價值,一種換轉了位置仍然公平的價值。‎

中國就真的沒有這種價值嗎?《集結》所描述的那場戰爭放在百年歷史脈絡中當然有很深的內涵,中國一直在問這個問題。而其實,馮導完全可以探討烈士的含意、什麼是犧牲、大我和小我的分別是在數量上嗎?‎

可惜,到底馮導還是穀子地的視野,那場仗打什麼就免談了,我關心我的兄弟是不是烈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