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94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白

2008-01-04 04:33:49

犧牲·救贖·理解


    看過《集結號》已經一個星期了,但是這兩天夜裡,腦子還是逃不開這部電影,裡面的情節、對白以及畫面,隨著太陽穴上這根筋不停的跳動,總覺得自己心裡有種情緒在較著勁,發洩不出來。還是寫點兒東西吧,但願這種情緒能隨著文字發洩出來

關於犧牲

    這是一部探討犧牲的戰爭電影,作為中國的電影觀眾,對於「犧牲」這兩個字是有審美疲勞的。縱觀中國電影史,幾乎所有的戰爭題材電影,都會以英雄的犧牲作為敘述藍本,同時,英雄倒下的瞬間總是會被不自覺的形而上化,表現在影視作品中,就會有固定的技術處理模式,抑或定格、放慢鏡頭,抑或想起宏偉悲壯的背景音樂。於是,在這樣的一種語境下,「犧牲」成為了意識形態的載體,成為了一種呆板的符號。
    這個載體被政治家、商人和「文化工業份子」屢試不爽,顯然,這能有效的達到他們的目的,然而,不幸的是,人們不越來越不關注「犧牲」的本來面目。
    說道這一點,要謝謝馮小剛和他的團隊,因為他們通過《集結號》讓觀眾看到接近真實的戰爭畫面。順便說一下,過去前輩們拍攝的戰爭電影,並非不想做到這一點,我想一定會有認真的藝術家想表現它,但是錢和技術讓他們力不從心,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埋怨那些前輩們。
    當我們現在有機會看到較真實的戰爭畫面時,最直接的感性體驗就是震撼。生命,在戰爭的環境下,是非常脆弱的,無論是英雄還是敵人,正如電影裡穀子地對王金存說的那番話「子彈在頭皮上飛,炮彈在褲襠底下炸,就是他媽神仙也得尿。」因此,「犧牲」的本來面目與「高尚」、「偉大」、「民族」等詞彙並無直接的聯繫,它只是死亡的代名詞。平心而論,在死亡面前沒有人會說不怕,馮小剛和劉恆在談到這個問題是也是這樣理解。因此把死亡做弱化處理的人,是對人性起碼的不尊重。有人看完電影,覺得《集結號》的畫面太血腥了,我倒是覺得,這正是製作團隊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既然「犧牲」是殘酷的,那麼犧牲有沒有意義呢?這個問題你可以問給你身邊的人,我試過,有人說有,也有人說沒有。犧牲有很多種,有的人是不得已而犧牲,有的人是為了自己而犧牲,也有的人是為了別人而犧牲。多數情況下,這三類情況是混雜在一起的,但是讓我流淚的是第三種情況,不是因為這聽起來更高尚,而是就我自己的感受來看,這也是人性使然。
    你可能會問,如果真是人性使然的話,那麼這些士兵就應該逃走、投降或者裝死,因為人性本身是不光彩的。的確,人性深處是自私的,但是為什麼當焦大棚臨死前對穀子地說他聽見集結號時,穀子地最終還是決定和敵人拼死到底?我的理解是,一方面他做人確實比較軸,而另一方面,當他看到姜茂財和呂寬溝等人在死亡面前選擇了和兄弟在一起時,他內心深處比潛意識更強烈的感覺促使他做了最後的決定,那就是人性中唯數不多珍貴的東西——感情。為了感情而犧牲自己,我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所以,當王金存最後對穀子地說「連長,我沒給你丟人吧?」這句話時,穀子地哭了,我也哭了。
    當然,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已經無法對戰爭裡的「犧牲」進行移情思考了,因為那離我們太遙遠了。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在當今社會裡,我們同樣會面對「犧牲」的拷問。比如,當你面對慾望和感情的抉擇時,你會為了堅守感情而犧牲慾望嗎?

關於救贖

    《集結號》的前半部份講述了犧牲的故事,這也是電影宣傳過程中極力渲染的部份,因為這畢竟是一部商業電影,要按商業的規則處理。但是馮小剛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電影以此而結尾,那我還有好多話沒有說完呢。」所以才會有影片後半部份穀子地的命運呼叫轉移。
    穀子地後半生的命運仍然與犧牲這條線索拴在一起,他要找回自己和死去弟兄們的部隊歸屬,並且堅持要讓他們落葉歸根。一方面,不明真相的穀子地仍然覺得自己的決定讓弟兄們枉送性命,他覺得對不起他們,因此他想完成自己的救贖;更重要的是,他要讓世人知道,他的弟兄們是戰死沙場而不是說不清楚的失蹤,他要證明他們的犧牲是有尊嚴的。
    然而,在現實中他卻受了委屈,這個委屈很大。因為有47條人命和人世間最珍貴的感情壓在他那已經殘疾的身體上。而他,沒有權力、沒有輿論甚至沒有一張八面玲瓏的嘴,他在「以卵擊石」。看到這時,我忽然想到了崔健的一句歌詞「現實像塊石頭,精神像個蛋,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可惜,現代人很關心石頭的硬度,卻少有人關心自己還是不是一個蛋。
    穀子地走在尋找救贖的路上,在影片裡我們時刻都在感受著個體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衝突,有幾個場景最為激烈。一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穀子地回到汶河的舊煤窯,在一片生產建設的繁忙景像中,當年死在戰場的兄弟們的頭盔竟然成了工人們的尿盆;二是,在烈士陵園穀子地知道了當年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集結號根本就沒有吹響的真相。在這兩個場景里,穀子地哭得最傷心,這衝突讓人感到那麼冰冷、絕望,甚至比在戰爭中還要難受。47條人命和人世間最珍貴的感情,在社會組織的運轉過程中竟然就這麼被輕易的輾過了。表面上,穀子地似乎不必再為救贖受折磨了,但是他卻得到了更刺骨的傷痛。
    好在故事的最後,電影還是回歸到了相對暖和的溫度,拯救穀子地和觀眾的最終還是兄弟間的感情。穀子地後來的患難兄弟趙二鬥,通過自己在軍隊裡的「關係」,幫助穀子地和他的九連弟兄們找回了應該屬於他們的東西,這東西來得難,去的容易,找回來更難。
    戲裡的穀子地是幸運的,但現實中的穀子地們就不那麼幸運了,如果你看過《集結號》的資料片《犧牲》這部紀錄片,你就會體會到這一點。不過,穀子地這個人物,把他認為正確的東西堅持到了最後,即便這很難。

關於理解

    看完《集結號》人們總會有一些第一感受,這是完全感性的,而不是我前面這些枯燥的文字。有人說熱血、有人說感動、有人說俗套……我的第一感受是理解,我那天看完電影和Fiona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和老人都應該看這部電影」。
    之所以說理解,我是這樣認為的,對於戰爭我們這些年輕人和經過戰爭的老人之間幾乎無法溝通,這可能和前面說過的審美疲勞有關,也可能跟現在年輕人的社會心理狀態有關,總之這是一個資訊鴻溝的問題,沒有什麼好辦法去解決。不過,老人和年輕人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可能都會從中獲得以前沒有認真思考的感受,就像那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個網友寫道:「我開始理解我的爺爺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電影也可以做的有營養,更多的人可以試著通過這樣的商業電影去考慮「理解」這個詞彙。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