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集結號--Assembly

集结号/TheAssembly

7.3 / 7,394人    124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恆
演員: 胡軍 張涵予 廖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微空啤酒館

2008-01-05 00:56:51

主旋律」是要歌功頌德的,而《集結號》沒這麼幹。


馮小剛從來不會低估觀眾的智力。換句話說,他很狡猾。他肯定知道《集結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而且他更清楚觀眾看到的《集結號》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集結號》。他曾多次公開表示:如果資金充實,戰爭場面可以拍得更加震撼。他沒說的是:如果審查制度再寬鬆一些,他可以把《集結號》拍得更加生動。因為資金和制度當然還有題材本身的束縛,《集結號》在敘事的流暢性和邏輯性方面顯然不如其以往的賀歲片。但是,《集結號》在票房以及口碑意義上的成功卻大大超越了其自《甲方乙方》以來的所有作品,這部《集結號》甚至還讓馮小剛一舉超越張、陳二位導演從而在事實上奠定了其中國第一導演的地位。我說了,馮小剛從來不會低估觀眾的智力。他淡化了國共內戰的政治含義,隱去了抗美(聯合國軍)援朝的傳統友誼,甚至還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建國初期人民政府的種種幼稚舉動。這些手段都體現了馮小剛的聰明之處,他不對自己的觀點做任何笨重的解釋,他相信觀眾能夠看出他的意圖所在。

那麼,《集結號》在我眼裡到底是怎樣一部電影呢?我先說一個字:好。再說兩個字:挺好。如果放映室裡的第七排由我一人佔據,我想在任泉被轟成兩截的時候我就該哭了。絕不是「犧牲」打動了我,而是逼真的特技讓我眼眶濕潤。隨後,穀子地槍殺戰俘的場面讓我再一次淚腺膨脹。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戰友情誼,而是國產戰爭片中終於塑造出了一個個人情感壓倒組織原則的人民子弟兵形象。《集結號》的戰爭部份最令我失望的就是那個被穀子地臨時任命的指導員,導演顯然是想讓他充當殘酷戰爭的道具,但是這個角色幾乎看不出新意。從開始對戰爭的恐懼到最後與陣地一起消亡,人格的昇華過於牽強,而且指導員這條線索的存在很容易讓人想起好萊塢戰爭片那些類似的角色,有很強的模仿痕跡。如果說汶河阻擊戰一直都打得很自然、很逼真,那麼「指導員」則是這場戰役中唯一缺乏說服力的環節。

用抗美(聯合國軍)援朝作為故事的過度沒有問題,可能是由於片長的限制,這一段沒等展開就匆忙收尾了,這令穀子地後來的命運多少顯得有些生硬。不過,馮小剛在此拿出試探「底線」的勇氣讓情節找到了一個不至過於突兀的連接埠,一個烈士能換700斤小米這一經典橋段迅速彌補了因此產生的缺憾。隨後,穀子地手中的手榴彈變成催淚彈,電影高調進入煽情環節。印象深刻的是穀子地向縣裡幹部扔椅子的場面,我不能說此時我有著跟穀子地一樣的憤怒,但這一細節的確讓我看得相當過癮,如果是我,我會以比穀子地更快地速度扔出那把椅子。值得一提的還有司號員的扮演者,所有配角中,他的表現最為精彩。在團長劉澤水墓前的那一幕,張涵予的光芒完全被「司號員」蓋住了,當穀子地揮舞著酒瓶子衝向劉澤水墓碑的時候,司號員那種不顧一切的架勢讓整個影片霎時間充滿張力。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集結號》在此隆重點題。

內戰題材是很多人對《集結號》表示不屑的理由,我覺得這種價值觀實在不堪一擊。難道非得讓一位大陸導演拍出一部國民黨大勝共產黨的電影你就滿意了?內戰自然是醜陋的,但這不是馮小剛的錯。公正地說,《集結號》已經在盡力擺脫意識形態帶來的主觀態度,影片不僅沒有醜化國軍形象,更沒把9連的犧牲竭力渲染成所謂正義一方的慨然就義。即使穀子地在為戰友們討說法的過程中,電影的表現方式仍然是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甚至夾雜了些許批判情緒。《集結號》如果能在台灣放映,我覺得台灣觀眾也會被這部影片打動,就像我們看臺灣製作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一樣,因為這種疼痛並沒有兩樣。(請不要拿《一》片是抗戰題材來反駁我)

我不同意《集結號》是主旋律電影的說法,「主旋律」是要歌功頌德的,而《集結號》沒這麼幹。單憑這一點,就可以給四顆星。從前,馮小剛是一名值得期待的導演。現在,他開始變得令人尊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