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钟楼怪人/钟楼怪人/钟楼驼侠

7 / 171,828人    91分鐘

導演: 葛瑞特奧斯戴 寇克懷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Irene Mecchi
演員: 湯姆哈斯 黛咪摩兒 托尼杰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TS

2008-01-05 11:35:48

「胡編亂造」之《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觀眾最心儀的「改編」當然還是「忠實性改編」。

不一定要忠實於所有的細節,但必須忠於原著的「精神」,這一點基本也是所有文學作品的改編電影的努力方向。安徒生童話中的小美人魚為愛情捨棄生命最終獲得了不滅的靈魂,這本身就是動畫電影的非常難得的戲劇素材。小美人魚的悲劇性也並不比早年的電影如《小鹿班比》來得讓人難於接受,但迪斯尼的那次「改編」令人費解而且是不可原諒的浪費,是徹頭徹尾的「閹割原著」。
看到小美人魚和王子結了婚我立馬把VCD扔進了垃圾桶。

但《鐘樓怪人》是個例外。
你可以從很多角度去探尋《巴黎聖母院》的意識形態,但有一點是絕饒不過去的:這是一部描繪骯髒、醜惡、齷齪、陰暗人心的「浪漫主義」作品。劇中人物沒有一個不是被赤裸裸的慾望操縱,沒有一個角色的心理不是扭曲的,矛盾的刀刃直指社會各個階層。事實上,《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相當殘忍的作品。且不談當時迪斯尼還沒有開始限制級動畫的先例,就這樣的「原著精神」對迪斯尼顯然是一個棘手的素材。《巴黎聖母院》是不可能「忠實改編」成迪斯尼動畫的。

但這部動畫片卻是我所見過的迪斯尼電影中最精彩的改編。
駝背人一如既往地被安排成一個「渴望達成某一目標但又身處非常環境」的角色典型(通常當人物第一次開口唱歌就會唱出影片的結尾),當然最後他的目標也實現了,只是他這次的目標不是美女,而是「到樓下去和大家在一起」。駝背人在片中最終是發揮了成人之美的高風亮節,作為回報,美女把怪人介紹給了大眾,最終皆大歡喜。
你可以說它是「隨意改編」,既不過是借用原著的小部份素材在任意發揮。

乍一看此說法並沒有錯,故事確實和小說相差很遠。綜觀全片的價值觀念:它實際上強調的是弱勢群體被大眾接納的渴望和必要性。所有的細節都圍繞這一價值觀鋪張開來。從價值觀念上駝背人的目標實際是「等級下降」了,某種意義上也已經宣佈了他在片中的「愛情目標」將僅僅是一個衍生物,並且不會實現。這是故事分枝中的低落結局之一,但因為他有更基本的目標需要實現,而且「愛情失敗」這一低落結局實際上成為他實現最高目標的臺階,這一失敗於是顯得不是那麼具悲劇和宿命的味道,其性質大致類似於《小美人魚》原著的結局。

「弱勢群體被大眾接納的渴望和必要性」在原著中是沒有的。作為故事已成的背景,這一點在文學作品中沒有必要強調。
迪斯尼平添上這一筆的真正目的其實是在於強調「公主是不可能愛上掃煙囪的小男孩的」,儘管片中對駝背人的暗戀情懷著墨不少而且相當動人,迪斯尼卻把之最終徹底否決。當然,英俊的隊長因此也不得不被改邪歸正成一個正面的英雄角色使他們的愛情故事看起來合情合理。慣常教育告訴我們「擁有英俊外貌的隊長在愛情的戰場上是心靈美麗的怪物的手下敗將」,看過原著才發現全是瞎扯————美人至死都沒有忘記「英俊的隊長」。迪斯尼所做的事情不過是把原著中隱蔽的價值觀念明朗化:美人對怪物僅有的情感只是同情,憐憫和絕望中的一絲依賴,她根本一秒鐘也沒有愛過怪物。表面看來這是本片對原著最大膽的一個「改編」甚至是「顛覆」,但實際上它只是抓住了原著中令人最愧於承認的意識形態的重心。

它肯定弱勢群體被接納的必要性,但也明確地劃出了特權的界限:「你可以嘗試著做一個普通人,但你永遠無法擁有常人的所有權利。」這一價值觀念在現代,尤其是在大肆鼓吹「男女平等」「弱勢特權」的文明社會實際上是非常大膽的————因為這一界限幾乎人人皆知卻無人敢於承認。
在眾多動畫電影中,《鐘樓怪人》幾乎猶如《巴黎聖母院》般驚世駭俗。它迫使觀眾(少年觀眾)意識到一種真實到近乎殘酷的價值觀念,並且用非常動人的形式加以推廣。

在這一前提下,「隊長」和其他配角角色屬性的改變也就理所當然了:影片的「正邪」概念必須是傳統意義上的,因為原著中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美的化身」,迪斯尼也不可能拿出一部全是反角的動畫片。於是「隊長」從隨從「法官」到自覺反抗直至走到「法官」立場的對立面也就變得有必要了。片中所有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是圍繞這一傻呼呼的隊長展開,這一角色一旦抽去電影將失去一條貫穿全劇的最主要的線索和失去了角色塑造的豐滿,這一角色的故事發展也使電影最終得以擁有一個正邪對抗的傳統面貌。這一看似胡編亂造的「改編」事實上對新構築的故事意義重大且不可更改。

難能可貴的是本片沒有出現象慣常的迪斯尼動畫片中單薄和標誌性的角色,法官「富洛婁」作為片中「唯一」的反面角色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幾乎所有看過電影的人無不為他在壁爐邊的那一段深情獨白動容。他對宗教的虔誠,他痛苦的心理掙扎和他的邪惡聲線一樣豐滿多維。不管你對這一角色怎麼看待,有一個資訊你是肯定會感受到的:無論一個多麼十惡不赦的人,他都會相信自己的靈魂是純潔的,他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和神聖的。
這也屬於動畫電影中少有的價值觀念的宣揚。

即便是對小市民心理的描寫刻畫也同樣生動:怪人被美女牽著手走出陰暗的聖母院時,人們還是目瞪口呆了一番,直到一個小女孩不知天高地厚地走上去摸摸他的頭,於是才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其實迪斯尼這時候完全可以讓人們直接就爆發出一陣歡呼,結果還是「皇帝的新衣」精神再度大放異彩。類似這種細節在片中十分豐富,表面看來十分溫馨動人,實際上卻隱含著對小市民心理的「嘲諷」,一種令人難堪的真實。

文學巨著《巴黎聖母院》已經達到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可能有任何電影能夠比得上原著。在捨棄了對慾望驅使的大肆描寫,捨棄了性本惡論,捨棄了對社會弊端的種種尖銳批判,《巴黎聖母院》就已經不剩什麼了,所以根本不用奢望「銷售歡樂」的迪斯尼能夠如何驚天動地。因為迪斯尼「老少皆宜」的創作宗旨是雷打不動的,真正值得關注和讚賞的是迪斯尼的編劇這一次在雷池之外的大膽探索。這部電影究竟算「忠實性改編」還是「隨意改編」恐怕不是個太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有一點是沒有疑義的:動畫片《鐘樓怪人》在「被允許的範圍內」發掘了原著的珍貴素材,並給予深層次的生動的表達。她充分體現了兩個不同媒介之間的根本差異,她甚至是至今為止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動畫特性的迪斯尼作品。比如:沒有人會覺得一個動畫角色形象很恐怖,所以這一畸形角色形象的設計可以特別大膽;沒有人會對一個動畫角色突然唱起歌來覺得奇怪,所以這深情款款的演唱使角色顯得尤其生動感人。《鐘樓怪人》從技術角度也是非常出色和具創造意識:類似加西莫多從火堆中救下愛斯梅拉達段落的「場面調度」幾乎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當年的真人電影要拍出這樣的鏡頭是非常困難的。

這部電影的音樂屬於ALAN MANKEN的嘔心瀝血之作,數百人規模的唱詩班的精湛演出造就了登峰造極的時刻。

眾所周知《鐘樓怪人》是迪斯尼動畫片中票房排倒數第二的作品,也有許多鍾愛原著的人痛恨這部電影,但她哥德風格的整體色調,深層多面的角色塑造,大膽率真的價值觀念,出色求新的藝術手法都使她和華特時代的其他傑作不相上下。

我至今認為她是現代迪斯尼動畫作品中幾近完美的唯一的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