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雙面人質--I Know Who Killed Me

我知道谁杀了我/双面疑杀/我知道谁杀了我

3.6 / 24,324人    USA:105分鐘

導演: 克里斯席維森
編劇: Jeff Hammond
演員: Bonnie Aarons Michael Adler Garcelle Beauvais Art Bell Stacy Danie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惡魔的步調

2008-01-06 20:31:41

疑殺兩生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先,我瀏覽了一番這裡部份影評,發現大家貶多過於褒,但問題都只是集中在對演員的看法以及認為故事想說的塞進去太多讓人覺得不倫不類故弄玄虛這點上;不過我要說的是,這是道好菜,雖然內容單薄了點,但是出色的音色卻很好地補足了這一點。

我相信在坐的說了這許多番話的同仁們都不屑於看推理小說,或者可能也是會去看《達文西的密碼》這類的東西的,但肯定極少聽說阿茄莎·克里斯蒂,艾勒里·奎因,金田一耕助,江戶川亂步,赤川次郎這些名字。雖然大部份的影片都應該進行分類,因為這樣有助於觀眾更好地了解影片,但小部份的影片卻不適合進行分類,那樣會讓觀眾帶著某種既定的觀點或模式去看故事,這樣對故事本身來說,分類就是一種毒害了。

像這部《雙面疑殺》(I Know Who Killed Me),它並不適合單純地分類到恐怖片中去,或者說你看完之後把它歸入科幻恐怖中去;把它歸入懸疑片我不會有異議,而且如果一定要把它進行分類的話,我建議將其按照推理小說的其中一種分類法歸類到變格推理影片中去。

按照我的看法,故事的佈局,除了那個引出雙胞胎間的某種神秘聯繫的觀點倉促了點(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以致成為了影片最大的敗筆,但瑕不掩玉),其他方面都做的非常的出色:

一方面,按照推理小說的既有模式設定大量的嫌疑犯,比如說用粉碎機的園丁小伙子(讓人有暴力傾向的印象),拿藍玫瑰追求Aubrey的男仔(藍色在本片中被作為一種營造氣氛的基調,他變成嫌疑犯這一點都不奇怪;不過我相信導演或編劇不會那麼弱智,所以第一位把他排除掉了),被拒絕的鋼琴師(在假肢製造者出現前,這是我最大的嫌疑犯,最後當然是果不其然),假肢製造者(這讓人想起《雙面法醫》(Dexter)第一季中的假肢製造者冰櫃連環殺手;我差點就被導演誤導了,把此人設定成最大的嫌疑犯,因為只有此人開口稱被害人為Dakota,而不是Aubrey;因為一般來說只有犯人知道被害人沒有逃脫他的魔爪,眼前這個女孩即使再相像肯定也不是受害者,說不定這還是警方所布下的疑雲——不過我事後想了一下,如果犯人真的那麼聰明的話,他肯定也會想到這點,那他應該不會稱被害人為Dakota,因為那樣只會被徒增懷疑,當然是和像其他人一樣稱之為Aubrey要明智的多了;所以這個疑犯也可以因此排除掉的),甚至是父母雙親(這不過是安排的午後甜點,基本上可以不用理會)等等。

另一方面,就是對被害人的設定、描述,一般的推理故事,追查人(偵探)總是最主要的角色(主視角),而這部片子裡這一角色的一再弱化也是為以被害人為主視角所作的一種調整,而正是這一點上的努力讓這部恐怖片的特質完全迥異於其它剩下的恐怖片,並且讓其打上了一個特別的鮮明標籤;而且,事實上可以說本片本來也志不在於恐怖效果,而是從嫌疑犯以及被害人這兩方面的陳述讓觀眾陷於重重疑雲,然後在故事的最後一小段里揭示真相,給出一種可能性的結局——把高潮留在最後,這點上非常的阿茄莎·克里斯蒂,只不過編劇的功力還有待修練,讓這個高潮的轉變看起來有些牽強(或者說還遠遠達不到高潮的要求),不過幸而導演出色的氣氛營造(音樂的背襯、畫面的張力)從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讓這個過程弱化、變成了故事提倡的簡潔風格的一部份(指與主視角無關的一些細枝末節的劇情的處理)。

我們大致上從以上兩點來看就可以把該片歸為Classic和Cult的雙C經典,怎麼會讓人覺得是垃圾呢?(文/len calvin)

PS.寫評論的同仁們多少注意一點,像這樣的懸疑片,得照顧沒看過的人,多少也要做點「小心劇透」的標記吧,人家賣的不就是一個真相嗎——當然,《雙面疑殺》還給人一種藝術感,這也成了本片的賣點之一。

評論